1、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摘要: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制度, 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历史过程,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事业发达程度和环境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分析了当前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状况,探讨了我国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状况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 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环境问题对大众生活的影响日趋严峻,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普遍问题。当前,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应从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基础出发,重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挖掘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实现途径,逐步构建有效的法律促进机制
2、,从而保障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状况分析 1、参与意识薄弱 许多公众虽然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但是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 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甚至错误的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应由政府投资和管理, 自己只需坐享其成, 这种错误的意识阻碍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另外, “公共地悲剧”现象, 也制约了公众的环保参与。环境是公共物品, 这样对环保就会出现“搭便车”心理, 即自己不主动争取群体利益, 但却想分享既得的群体共同利益。 “根据科尔曼的观点, 规范是一种公共物品, 如果说规范的建立是一级公共物品, 那么规范的实施则是二级公共物
3、品。规范的实施涉及惩罚问题, 实施惩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如果有关他人都不愿意付出代价, 那么规范就形同虚设。 ”虽然当前一直强调公众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但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却很少。 2、参与环境保护缺乏保障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关于公众参与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环保管理的执法、实施, 对于公众参与的权利、义务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使得公众对一些法律、法规、政策等不了解, 他们的参与环境保护缺乏有效保障。这种状况也制约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3、参与环境保护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环保公众参与主要是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事后监督和反映, 而缺乏
4、预案参与和过程参与。在实践中, 公众往往是当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危害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向有关部门反映。例如, 社区居民在发现附近的工场排出有害气体或者污染河流的污水, 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时候才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而对选址建厂以及工场生产过程的排污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事后的监督固然重要, 但事前的预防更加重要, 如果在事前就能够充分发挥公众对环境事务参与的作用, 将会大大减少环保成本, 取得更好的效果。 4、参与环境保护缺乏可操作性 虽然当前许多环境法律、法规中都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出了规定, 但公众参与的途径、形式和程序等仍不明确, 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 “环境影响评
5、价法中规定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但适当方式如何界定是令公众困惑的问题” 。 二、我国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对策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 我国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尚存在诸多弊端, 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一般都较为原则, 各种机制由于不同程度的缺陷导致不能充分有效地协调配合, 难以形成合力。现阶段与之有关的公众的环境使用权、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较多以抽象形式出现在各部门法规中, 没有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 而多体现一种法律精神。现阶段,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进一步走向繁荣, 环境问题也由最初的“基本国策”发展到现如今的“科学发展观”, 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也在逐
6、渐加大, 这些都足以看出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 但是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 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 公众参与的范围、公众参与的程序、实施机制的完善、公众参与的物质保障和环保社团的良性发展等方面都仍有待于在法律上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因此, 我们要以宪法为主导, 各项法规之间互为依托、互为补充, 在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充分借鉴国外关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正,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体系, 激励和引导公众正确参与, 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以更好地保护我们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实现社会的可
7、持续发展。 1、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 首先,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是立法的基础与依据, 因此我国公众的环境权应明确体现在宪法中, 这样才能为公众参与提供坚实的基础, 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需要。在宪法条款中要合理解决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将环境权界定为公民的权利, 国家处在首要的环境义务人的地位具有首要性、主导性和决定性, 作为公民个体的环境义务因此具有次要性、协助性和从属性, 这种关系的明确,使得公民的环境权有了强大的法律力量, 对其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更有利于保护公民参政、议政等民主权利的实施, 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政府活动的法制化; 其次, 在环境基本法及各单行法规中对公众参与制度
8、进行专项或补充立法。环境基本法是制定环境单行法律的依据, 但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这一环境基本法中尚没有对于公众参与制度的专项规定, 应在修改中考虑增加这一基本制度, 明确确定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请求权, 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进行原则性和概括性的阐述, 这为各单行法规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避免在单行法规中单纯的重复, 而是根据各单行法规自身的特点突出解决有针对性的问题, 应尽量具体规定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义务, 以及不履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用法律制裁来规制个体的行为, 如在大气污染法中规定清洁空气权、在水 污染法中规定清洁水权等对各专项子权利的保护。 2、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知
9、情权是公众有效地行使参与环境决策权的前提与基础, 公众只有在知情的情况下参与, 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因此, 国家应当采取必要的立法、行政以及适当的执行措施, 建立透明的、统一的知情权制度, 对于公众如何获得信息及获得何种信息, 并如何将信息的反馈建立合适的途径都应在立法上予以明确。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 信息公开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加拿大在 1999 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就具体规定了: “在参与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 规定设立网上环境登记处, 提供环境信息, 便于公众对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进行全过程监督, 并且可以表达意见, 借此保证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决策权的实现。 ”我国环境信息的公开往往存在提供
10、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以及不准确, 尤其是内容不易于为公众所理解, 这显然不利于公众有效地实施自己的知情权, 所以公开环境信息时, 应尽量为公众提供相关的技术帮助, 以便于公众理解相关信息。因此, 为了便于公众理解环境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尽量减少过多的环境术语, 而是用公众便于理解的语言解释说明, 使得公众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将会受到未来项目建设怎样的影响, 以便公众更直接明确的表述自身的看法, 真正起到建议、监督的作用。 3、健全环境保护奖励机制 我国现有的法律对于环境保护进行奖励的规定较为缺乏, 没有明确规定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就有权利获得政府的奖励或者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科研及实施
11、推广、参加环保社团及其活动的具体政策, 为增强民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应在此方面做出改进, 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如规定公众获得奖励的条件、明确评价的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的环境保护奖励程序; 引导企业自愿采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方式进行生产, 并对这样类型的企业从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对环境保护等公益社团的设立与登记创造宽松的法律环境, 鼓励民间组织加强对外合作,学习国外非政府组织成长和运作的经验, 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和改造, 从而使自己的管理和运作逐步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民众参与的范围, 加深民众参与的影响力, 为公众参与制度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金鹏.探析我国公民环境宣传教育的途径J. 经营管理者. 2010(13) 2 刘金鹏.探析我国公民环境宣传教育的途径J. 经营管理者. 2010(15) 3 高清.刍议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J. 经济问题. 2008(06) 4 向佐群.西方国家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 林业经济问题.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