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现代建筑设计中“表皮建筑”的发展摘 要 随着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表皮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从现代建筑设计中独立出来,以不同的方法论为基础,引导着不同的设计观念。 关键词 表皮建筑;语言和逻辑;图像和视觉 作者简介 廖海成,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师,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现代建筑设计,广西 南宁市,530022 中图分类号 TU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38-0002 一、 “表皮建筑”的历史发展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形式,它打破了传统主义那种形式和功能的对应关系,试图挑战传统的美学规则,将表皮从建筑
2、设计中独立出来,与空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并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 表皮建筑,是 20 世纪晚期以欧洲建筑为带动的国际范围内的新的潮流。看起来似乎是明星建筑师们表达形式的新手段,实际上,表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9 世纪著名的德国学者散普尔第一个对表皮作过系统的研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皮不被建筑师们所重视,直到在 20 世纪末才重新得到了发展。 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其空间,但要围成一定的空间就必然要使用各种物质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工程结构方法把这些材料凑拢起来。古典时期,由于设计理论和技术的限制,建筑表皮担当了承重和围护的双重任务,因而表皮的形总是被动地由空间决定,并显
3、示这些空间的个性,这一时期表皮的基本特征是确定的、规则的,通常表现为垂直四面墙体和屋面的正交。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表皮从建筑的支撑结构中分离出来,表皮能够超越空间而独立地展示自身的形,这个时候表皮与主体结构之间可以是扭曲、变形的实接,也可以是虚接即“皮”的断裂界面不直接相交、连续,其间加入第三个元素,如空气或其他物质,使表皮获得了自由,为表皮的形态和材料的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建筑空间由单一的服务性空间向复合型公共活动空间转变,建筑设计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同时建筑的设计趋势以及发展的方向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出现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主义。 “表皮
4、建筑”隶属于解构主义建筑,而比解构主义建筑更纯粹,它关注的是表皮,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将整个建筑体统一在表皮所创造的空间之内,使得表皮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来源站到了与体量和空间相同的位置,它没有了形式的转换,而与具体的物质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二、 “表皮建筑”的美学价值 建筑是一种被感知的对象,无论是建筑创造,还是建筑鉴赏,人首先是通过外在的建筑形式的感官来获得感知的形象,从而引发大脑的思维活动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其与大脑记忆中的历史形象产生某些联系,这就是表皮建筑的使命。如果从视觉的角度来看表皮建筑,可以发现其是对“面”的表达。表皮通过运用真实的物质性的面,完成了对建筑外在的符号系统的诠释
5、。因此,承认并理解表皮建筑的指代,是人们读懂表皮建筑并与记忆中的建筑取得共鸣的前提。这就是现代建筑设计中“表皮建筑”的魅力所在,美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中,阿诺理德(Arnold Redd)在美学研究中曾对此作过生动的描述:在寒冷的冬天,当一个人走进一间生着火的房子,便觉得很好。这是一种价值的感觉,这种价值既不在客体火中,也不在主体感到温暖的愉快中,而在复杂的主客体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构成了一种价值。事实上, “表皮建筑”在美学的原则上就类似于这种价值,它既不在客体表皮,也不在主体人,而是存在于主客体复杂的价值关系中。 当代的“表皮建筑”以不同的方法论为基础,引导着不同的设计观念。以国家体育场
6、为例,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 2008 年第 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 333 米、东西宽 294 米的,高 69 米。其外观以建筑结构的形式直接表现,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汇聚成网格状,就像编织一样,将建筑物的钢架、楼梯、碗状看台和屋顶融合为一个整体。立面形式和建筑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如同一个用树枝编织成的“鸟巢” ,故被人们称为鸟巢。鸟巢交错有致的网架成为视觉焦点,但鸟巢的外结构仅仅是个容器,真正的体育设施则主要分布在十二个核心筒构成的碗状看台。这就是“表皮建筑”的典型代表,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思路与鸟巢本身错综复杂的结构
7、碰撞后,鸟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存在。 三、结 语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消费品,负载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建筑形式的发展从注重历史与艺术到推崇机械美学的消费时代,建筑已经成为负载意义的消费品,具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表述方式,这足以使我们用全新的概念来关注伴随其产生的问题。表皮不仅具有建筑的本体属性,而且兼有社会的意识属性。建筑表皮的自主性已经使其作为当代建筑学概念参与到当下多样的社会运作之中,激发出新的功能需求与技术手段,带来新的空间认知与形式表现,由此可见,表皮不再是功能与结构的附属品,而是迈入了自主、独立的历史阶段,成为有生命的机体,具有了自身的情感属性。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布鲁诺塞维.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安藤忠雄.白林,译.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