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检测 (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 25 小题 , 每小题 2 分 , 共 50 分 ) 1.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 4 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涂片 。 当成像清晰时 , 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 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 , 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大 ( ) A.a B.b C.c D.d 答案 A 解析 看到的细胞最大,说明放大倍数最大,此时物镜与载玻片距离最小。 2.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A.在光合作用中 , C 元素从 CO2经 C5形成 (CH2O) B.没有 N 元素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 C.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元素来自于参加反应的 H2O D.血液中钙含量过高 , 动物会出现抽搐 答案 B 解析 在光合作用中, C 元素从 CO2经 C3形成 (CH2O); N 元素是叶绿素、 ATP、酶等的必需元素,因此,没有 N 元素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的氧元素来自二氧化碳,氧气中的氧来自水;血液中钙含量过高,会出现肌无力,含量过低才会出现抽搐。 3.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中 , 不正确的是 ( ) A.淀粉 、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大分子物质 B.脂肪 、 肝糖原 、 肌糖原 、 淀粉均为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C.构成细胞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能在无机自然
3、界找到 D.蛋白质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答案 C 解析 构成细胞的任何一种化学元素都能在无机自然界找到,但是化合物不一定。 4.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的部分结构 , 图中 A、 B、 C、 D 表示某些物质 , a、 b、 c、 d 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是癌细胞的细胞膜 , 则物质 D 比正常细胞少 B.若是线粒体膜 , 则 b、 c 运输的气体分别是 O2、 CO2 C.若是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膜 , 则胰岛素以 d 方式分泌 D.a 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 A、 B、 C、 D 分别表示蛋白质、磷
4、脂分子、被运输物质和糖蛋白; a、 b、 c、d 分别表示主动运输、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若是癌细胞的细胞膜,细胞癌变后糖蛋白减少,则物质 D 比正常细胞少;若是线粒体膜, O2被运输到线粒体内, CO2被运输到线粒体外,则 b、 c 运输的气体分别是 O2、 CO2;若是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膜,则其产生的胰岛素运输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 a 表示主动运输,其过程需要载体蛋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5.细胞间的排斥导致异体器官移植手术 很难成功 , 这与下列细胞膜的哪一特点有关 ? ( ) A.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具有选择透过性 C.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的外侧有糖
5、蛋白 答案 D 6.关于 ATP 的叙述中 , 错误的是 ( ) A.ATP 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正常细胞中 ATP 与 ADP 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ATP 分子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ATP 中的 “ A” 与构成 DNA、 RNA 中的碱基 “ A” 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 A 解析 ATP 分子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它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和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A 项错误, C 项正确;细胞中 ATP 的含量不多,但能不断地合成和水解,从而保证细胞中稳定的供能环境, B 项正确; ATP 分子中的
6、 “ A” 代表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腺苷,而 DNA、 RNA 中的碱基 “ A” 分别代表腺嘌呤,D 项正确。 7.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 , 离心后得上清液 (细胞质基质 )和沉淀物 (线粒体 ), 把等量的上清液 、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 、 乙 、 丙三支试管中 , 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 , 然后隔绝空气 。 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 CO2和 H2O 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 ATP 产生 D.丙试管中无 CO2产生 答案 B 解析 甲试管中有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可被作为无氧呼吸的底物,最终产物是 C2H5OH 和 CO2,且有 ATP
7、 生成;乙试管中仅有线粒体,而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故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丙试管中既有细胞质基质又有线粒体,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葡萄糖可被作为无氧呼吸的底物,因此,丙和甲的最终产物一致。 8.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 , 不正确的是 ( ) A.线粒体膜的组成成分与细胞膜大致相同 , 但物质含量有差异 B.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使其表面积加大 , 易于生化反应的进行 C.线粒体是可产生水的细胞器 D.在线粒体中 , 葡萄糖被彻底氧化分解 , 释放出大量能量 答案 D 解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进行彻底分解,释放大量的能量。 9.人体内氢随化
8、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如图所示 。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 A. 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 , 水中的 H 只来自于 NH2 B.在缺氧的情况下 , 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C.M 物质是丙酮酸 , 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 , 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 答案 C 解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水中的 H 来自于氨基和羧基;在缺氧的情况下,无氧呼吸会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过程,产生丙酮酸,会发生脱氢反应,进一步产生乳酸。 10.某同学在做 “ 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 的实验时 , 收集到的色素提取液为淡绿色 。 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 ) 研磨不充分
9、 , 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 无水乙醇加入量太多 , 稀释了色素提取液 无水乙醇加得太少 , 色素未提取出来 未加 CaCO3粉末 , 叶绿素分子部分被破坏 A. B. C. D. 答案 A 1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 , 错误的是 ( ) A.光反应阶段不需要酶的参与 B.暗反应阶段既有 C5的生成又有 C5的消耗 C.光合作用过程中既有 H的产生又有 H的消耗 D.光合作用过程将光能转换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答案 A 解析 光反应过程需要酶的参与;由上述分析可知,暗反应阶段既有 C5的生成又有 C5的消耗;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 H,暗反应阶段消耗 H;光合作用过程将光能转换成有机物中
10、的化学能。 12.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 , 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 , 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 A.加入酶 加入底物 加入缓冲液 保温并计时 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 加入酶 计时 加入缓冲液 保温 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 加入底物 加入酶 保温并计时 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 计时 加入酶 加入缓冲液 保温 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 C 解析 测定酶活力的影响因素时,在改变被探究因素之前,务必防止酶与底物混合,故只有C 选项所述操作顺序正确。 13.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 , 加入青蒿琥酯 (Art), 随着其浓度升高 , 凋亡蛋白
11、Q 表达量增多 , 癌细胞凋亡率升高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为初步了解 Art 对癌细胞的影响 , 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Art, 可确定 Art 能否进入细胞 C.为检测 Art 对凋亡蛋白 Q 表达的影响 , 须设置不含 Art 的对照实验 D.用凋亡蛋白 Q 饲喂患癌鼠 , 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答案 D 解析 癌细胞的特点之一是细胞形态改变, A 正确;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Art,根据细胞内有无放射性可判断 Art 能否进入细胞, B 正确;为增强可信度或说服力,实验需要设置对照,C 正确;凋亡蛋白
12、饲喂后被消化,故无法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D 错误。 14.细胞的各种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 。 关于 “ 膜流 ”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的释放 、 质壁分离和吞噬细胞摄取抗原都体现了膜流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均能发生膜流现象 C.膜流的方向只能是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D.膜流可参与细胞不同结构间或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 答案 D 解析 神经递质释放通过细胞膜的胞吐,吞噬细胞摄取抗原通过细胞膜的胞吞,都体现膜流,质壁分离是细胞失水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与膜流无关;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各种具膜细胞器;胞吐膜流的方向是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13、,而胞吞膜流的方向则相反,还可以是与溶酶体联系,或者是细胞膜到各种细胞器膜;膜流是各种细胞结构通过膜结构相互联系转化,因此可以将物质通过具膜小泡运输。 15.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 DNA C.都能进行细胞 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答案 C 解析 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 A 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有具细胞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 B 错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如原核细
14、胞没有线粒体,但许多原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呼吸,C 正确;所有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D 错误。 16.在高倍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 , 能看到的结构是 ( ) A.染色体 、 细胞壁 、 纺锤体 B.细胞壁 、 细胞膜 、 核膜 C.染色体 、 赤道板 、 细胞膜 D.染色体 、 纺锤体 、 赤道板 答案 A 解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纺锤体已经形成,核膜、核仁已经消失;赤道板仅表示位置,细胞无此结构;细胞膜、细胞壁还存在。 17.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 DNA 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核 DNA 的复制
15、发生在 a b段 B.与 DNA 复制相关酶的合成只发生在 b c段 C.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 d e D.cd段的染色体数是 e f段的两倍 答案 C 解析 核 DNA 复制导致染色体与 DNA 的比值由 1 变成 12,即发生在 bc 段, A 错;与 DNA复制有关的酶的合成发生在 DNA 复制前即 ab 段, B 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染色体与 DNA 的比值变成 1,故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 de 段, C 正确; cd 段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ef 段的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后平分到两个子细胞,故 ef 段是 cd段细胞中染色
16、体数目的 2 倍或者相等, D 错误。 18.分析以下事实 :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通过培养能发育成完整植株 ; 绵羊乳腺细胞核移入去核卵细胞中 , 能发育成有生殖能力的绵羊 。 基 于以上事实 , 下列选项中不合理的是 ( ) A.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B.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分化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仍存在于细胞核中 , 并未消失 D.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 A 解析 事实 可证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事实 只能证明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生物体的每个细胞中都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19.凋亡素是人体内固有的天
17、然蛋白 , 将凋亡素注入癌症患者体内 , 可使癌细胞凋亡 , 控制肿瘤 ; 将凋亡素注入发育正常的蝌蚪体内 , 能加速尾部的消失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凋亡素能激活细胞死亡基因 , 特异性杀死癌细胞 B.凋亡素能加快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C.蝌蚪尾部的自溶现象是细胞正常凋亡的具体体现 D.蝌蚪发育过程中凋亡素能使其细胞的产生和凋亡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 C 20.用 35S 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 , 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 , 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
18、甲中 a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B.图甲中 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C.图乙中 f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图乙中 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答案 A 解析 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被利用,然后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再到达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故图甲中 a、 b、 c 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前后基本不变 (先增加后减少 )。 21.如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速率的关系 , 据图分析 , 下列说
19、法正确的是 ( )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 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 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该物质的跨膜速率刚开始与膜外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说明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最后跨膜速率达到饱和,说明该物质的跨膜运输还与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水和甘油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 22.如图是测量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 CO2含量变化结果图 。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表示 番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 B、 D B.B C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20、 C.若在 B点突然停止光照 , 叶绿体内 ADP 含量增加 D.若在 B点突然停止光照 , 叶绿体内 C3含量将减少 答案 D 解析 题中装置为密闭大棚,与开始时相比较,大棚中最后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说明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体积累有机物,表现出生长现象。观察图解可知, B、 D两处的 CO2含量变化是转折点,因此 B、 D 两点时番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 项正确; B C 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吸收 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量,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B 项正确;若在 B点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 ATP 减少,短时间内暗反应过
21、程中 C3还原消耗的 ATP 依旧,造成叶绿体内 ATP 含量减少、ADP 含量增加, C 项正确;若在 B点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中产生的 ATP 和 H减少,叶绿体内 C3产生量不变但消耗减少,故 C3含量将增加, D 项错误。 23.根据每个细胞中核 DNA 相对含量不同 , 将某种连续增殖的动物细胞归为甲 、 乙 、 丙三组 ,每组细胞数如图 1所示 。 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 ,如图 2 所示 。 下列有关分析中 , 不正确的是 ( ) A.图 1 中的甲组细胞全部位于图 2 中的 DE 段 B.图 1 中的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 2 中的 AB段
22、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图 2 中的 CD 段形成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答案 A 解析 甲组细胞核 DNA 含量为正常体细胞核 DNA 数量,对应图 2 中的 DE 段或 A点以前的时段;乙组细胞核 DNA 正处于复制阶段,对应图 2 中的 AB 段;丙组细胞核 DNA 含量加倍,可代表处于有丝分裂 G2期、前期、中期、后期的细胞,其中只有部分细胞位于染色体数暂时加倍的后期;图 2 中 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24.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 (含 4 条染色体 )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完成 e 时期的子细胞变化方向最终有两种可能
23、 , 一种如图所示 , 另一种将分化成某种组织 B.该细胞中含有 4 条染色体的时期是 a、 b、 d C.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 D.从 b 到 b 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 a、 b、 c、 d、 e 分别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在细胞分裂间期、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变,都为 4 条;后期和末期,由于着 丝点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为 8 条。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由遗传物质决定。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即从 a 到 a。 25.下表为环腺苷酸 (cAMP)和环鸟苷酸 (cGMP)的浓
24、度 (M1、 M2、 M3、 M4表示浓度 , 且 M1M2 M3M4)对细胞分化的影响情况 (“ ” 表示促进分化 , “ ” 表示抑制分化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浓度 M1 M2 M3 M4 cAMP cGMP A.cAMP 和 cGMP 的浓度对细胞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B.cAMP 浓度增高时 , 则促进细胞分裂 C.cGMP 浓度增高时 , 则促进细胞分化 D.cAMP 和 cGMP 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 cAMP 浓度的增加,促进细胞分化的强度增大;随着 cGMP浓度的增加,促进细胞分化的强度减弱,即 cAMP和 cGMP的浓度对细胞分
25、化具有调控作用。通过此表不能看出这两种物质对细胞分裂有何影响。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 5 小题 , 共 50 分 ) 26.(13 分 )下面图 1 是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 , 请回答问题 : 图 1 (1)小麦种子中的储能物质 c 是 _, 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c 是 _。 (2)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时 , 产物是 _和 _, 图 2 方框内的结构简式是_。 图 2 (3)b 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 , 如作为结构物质 、 免疫物质 、 _、 _、调节物质等 。 (4)SARS 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在 e 中 , e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_; 在小麦叶肉细胞
26、中 , e 主要存在于 _中 。 (5)小麦叶肉细胞的细胞 核中染色体主要由图 1 中的 _构成 , 若要观察其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可用 _试剂染色 。 (6)d 中构成生物膜的是 _。 答案 (1)淀粉 糖原 (2)H2O 二肽 (两个空的答案顺序可互换 ) CO NH (3)催化物质 (催化或酶 ) 运输物质 (运输或载体 ) (4)核糖核苷酸 细胞质 (5)b和 DNA 龙胆紫 (或醋酸洋红 ) (6)磷脂 解析 (1)图中 c 为多糖,植物细胞内的 c 是淀粉和纤维素,但纤维素不作为能源物质。 (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物是一分子二肽和一分子水。 (4)SARS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27、RNA,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在真核细胞中, 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6)图中的 d 指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构成生物膜的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27.(7 分 )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 、 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 0.9%的 NaCl 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 。 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 、 乙 、 丙 、 丁 4 个互不相通 、 长度相等的肠袋 (血液循环正常 ),并 进行实验 , 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如表 。 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 甲 乙 丙 丁 向肠袋内注入等量的溶液,使其充
28、盈 0.7%NaCl10 mL 0.9%NaCl10 mL 1.1%NaCl10 mL 0.9%NaCl微量 Na 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共 10 mL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测肠袋内 NaCl 溶液的量 1 mL 3 mL 5 mL 9.9 mL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 (1)实验开始时 , 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 : 甲组从 _; 丙组从_。 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溶液浓度 _处流向溶液浓度_处 。 本实验中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 _。 (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 , 可推测小肠在吸收 Na 时 , 需要 _的参与 。 答案 (1)肠腔进入血液 血液进入肠腔 低 高 渗透作用 (2)Na 载体蛋白 解析 (1)根据渗透作用原理,水分子由溶液浓度低处向溶液浓度高处扩散。因为血液的渗透压与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相等,所以实验开始时甲组中的水分子从肠腔向血液移动,丙组中的水分子从血液向肠腔移动。 (2)与乙组不同的是,丁组中加入了 Na 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其结果是半小时后丁组中 NaCl 溶液的量几乎无变化,说明 Na 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影响了 Na 的运输,可推测小肠在吸收 Na 时,需要 Na 载体蛋白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