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园林景观中的文化表现摘要: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是园林景观的精髓,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这些重要元素,能够很好的提升园林景观的视觉享受,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要运用传统的艺术理论着重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园林设计经验,并结合设计案例,对园林景观中的文化表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园林 景观 文化 表现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表现 中国园林讲究意境之美,所谓的意境是指: 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体裁中传达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境界。古典园林常常成为诗歌或是绘画
2、的表现对象,所以也赋予了意境之美。正是因为这种意境之美才让中国古典园林抓住世界人们的眼球。这不单单是园林之美,而是从园林之美中透露出来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在中国的诗词曲中对意境的捕捉都是出神入化的,能够表述高于人们视觉直观的一种精神上的艺术层次。所以景观中对意境的营造也自然成为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 早在秦汉时期修建上林苑、未央宫时修建者就在园中刻意以花草树木和建筑外形搭配,形成高于视觉审美的精神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源于自然天成的环境,更源于人们对景对物的文化感受。宋朝时期全民性的古典园林西湖的问世,让中国古典园林从皇家宫殿、深宅大院走入了民间,西湖成为名传千古的著名园林景致。在已有的研究中,我
3、们却发现主持修建者苏轼采用了很多的意境之笔来打造西湖的景观,带来了西湖美景的千古绝唱。因为有了苏东坡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绝句; 因为有了“白娘子和许仙的断桥相会” ,因为有了“雷峰塔下”凄绝的爱情故事,西湖才能有这样的神韵之美。这种美是一种意境之美,更是文化之美。这是在换地打造中我们不能仿制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意境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而它总是和我们的文学或是艺术相联系出现。 2.文化性在园林景观营造中的运用 文化有宽阔的领域,与园林有关的门类很多。从园林的发展历程看,园林规划要表现文化性,简单地说须明确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的文化内涵,并恰当地加
4、以利用。植物材料除了美化城市环境、调节生态环境等作用外,长久以来,某些植物已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松的永恒、竹的虚心、兰的情操、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牡丹的富华、芍药的尊贵、玫瑰的灼热,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又如用攀缘植物凌宵、地锦、扶芳藤、蔷薇等进行垂直绿化,效果甚佳。建立某些专类园,如月季园、玫瑰园、丁香园、牡丹园、芍药园等不仅使城市形成以乔、灌、花、草相结合,处处郁郁葱葱,绿、美、香、彩漫溢的景观效果,而且利于城市的科普教育,让居民更为深刻地了解大自然。概括起来植物材料的文化性主要分为 3 种类型:“比德”赏颂型、吟诵雅趣型及形实兼丽型。 (2)
5、景观营造要充分挖掘造园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避免“克隆园林” 、 “移植园林”的出现。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要运用传统的艺术理论着重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设计者要具备相当的文化艺术修养,要充分吸收好的园林作品的内涵和意境,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昆明世博园内就有很多优秀设计作品充分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性,值得学习参考。 (3)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在大趋势中体现文化性。汉字的“园”是带四框的,从字型上看,所谓“园”就是指建在一定范围的围墙藩篱之内的绿地,习惯上也就把这类绿地统称为园林6。大园林既包括这类绿地,同时还包括道路、
6、河道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住宅区绿地、隔离绿地,乃至风景名胜区绿地。在传统的造园中,一向都是把“建筑、山、水、植被”称之为四要素。在大园林中不仅要使用四要素,而且把喷泉、雕塑、书法镌刻也列为要素之中,变为七大要素,并且把植物材料列为要素之首。在造园时必须对所造园的诸多环境因子加以统盘考虑,尽量求其总体上的和谐美。大园林所面临的现实变化,与文化建园的关系极其密切。由于现代城市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大园林就顺应城市的需要,顺应现代人的需要应运而生了,因为只有大园林才能较好地较全面地解决城市因上述变化而产生的需求,这是今后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园林是一种崭新的园林,继承又发展了传统园林。它仍坚持师法自然的
7、基本理论,认为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但它又有所发展,有所前进。(4)在提倡文化建园方面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内容新手法,即要有所创新;在造园艺术方面要增加现代艺术手法,如喷泉水景、雕塑、书法镌刻等艺术性较强的表现形式要适当安排;在植物造景方面应多运用大手笔、大色块、大尺度,使景区在形成磅礴的大气势的同时更富有自然气息。无论什么形态的园林绿地都要在满足观赏的同时,要尽量加大群众的参与性,因为只有群众的参与才可以起到扩展延伸园林文化内涵的效果。为此要根据园林绿地的设计使用性质,有针对性地多开辟些活动场地或健身娱乐场地等。 3.南京市白鹭洲公园规划与文化风景线设计实例 白鹭洲公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占
8、地 220 亩(约 14.67hm2)左右,水面不到 57 亩(3.8hm2) ,公园南临长乐路,北接长白街,东靠明城墙,西至平江府路,比邻夫子庙,依城傍水,是秦淮风光带上的一颗明珠(图 1) 。 图 1.白鹭公园平面图 水系文化风景线 白鹭洲公园在与外淮河贯通后,水位下降对滨水经典建筑的亲水性、以及桥与水面关系等方面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让这些建筑再次唤醒人们对白鹭洲公园的美好记忆,本规划结合秦淮风光带关于“浆声灯影秦淮河”的形象表述,把白鹭洲公园旅游形象定位为:“浆声灯影秦淮河,棹歌舞曳白鹭洲” ,从而更加贴切的把白鹭洲公园与秦淮河风光带融为一个整体。 “浆声灯影秦淮河”是秦淮河风光形象
9、的精确描绘,表达了秦淮河的诗情画意,赋予了风情万种的秦淮夜泊以浪漫的情调;“棹歌舞曳白鹭洲”则是显露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人文舞台。当游船从芦苇小洲进入公园后,小洲黄石围岸,芦苇轻曳,鹤影随行。其后白鹭桥如一卧虹,飞窜而过,桥后亭影斑驳,歌声若有若无,从两岸的亭台楼阁中传出,偶见灯红酒绿一隅,又一闪而过。幽幽小调,伴着哔哗桨声与摇曳的灯光前行。小调未决,歌声又起,经过一段七折八转,忽见眼前一片略微开阔的水面,飞鸿阁独踞一角,轻歌幔舞中也将人带入到那个久远的年代中去。 2、 建筑文化风景线 对公园内原有建筑进行评价,保留改造了部分具有历史意义的园林建筑,针对新游线的组织,新增了水街及入口河道几组建筑
10、,挖掘公园原有文化,对建筑重新定义。 (1)水街文化风景线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自古在内秦淮河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各种酒楼、茶馆、小吃等。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古典戏剧桃花扇里的描写就十分真切地再现了古时秦淮河上的繁华景象。整条水街平行于明古城墙,蜿蜒过白鹭岛,呈“s”形,所有的建筑临水而建,并通过不同的建筑密度的安排,有效地使整条水街呈现出完美的韵律感。尽可能的再现历史,让人穿越时空重温那高翘的飞檐、斑驳的马头墙、厚重的石板路、粼粼的波光,一步一个如画的
11、景点、一步一段如歌的历史 (2)桥文化风景线桥也是白鹭洲公园一大特色,公园水系亦聚亦分,迂回曲折。桥梁形随意到,情趣昂然。公园共有桥梁 13 座:浣花桥、觅趣桥、绿隐桥、挹波桥、半青桥、小飞虹、二水桥、印月桥、碧波桥、吟风桥、沁芳桥、烟波桥、掬翠桥,各具特色。如觅趣桥,小路蜿蜒、僻静生静;绿隐桥,林木丛生、情趣独具;半青桥便是取王安石诗句:割我中山一半青,而小飞虹,山涧飞架,不高甚险。 3 结语 园林是人们追求至美生活方式的一种物质载体。园林既是一种物质生产,也是精神生产,它属于物质型文化,也属于精神型文化。成熟的园林设计必然有一条文脉贯穿始终,引领全园精神空间的主体走向。园林中物质空间的精心
12、打造是始终以服务于深层次的精神空间为宗旨,再创人类自然空间,以达到人与自然的最亲近、最和谐的境界。园林设计与景观营造在表现文化性的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富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作品才能成为当时当地文化特色的见证。 参考文献: 1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文化出版社,2003。 2徐德嘉。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周武忠。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