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语境解构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八大的重要理论创新。本文结合十八大精神,从哲学的视野分析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以期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布局深深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生态文明 哲学 共生 审视 引言 中共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2、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概念早已有之,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在 2007 年 4 月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但未曾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阐释和定位。 十八大召开后,生态文明建设又引起了当前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加以分析,来解读中共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意而言,是站在大众立场、为大众立言,为大众提供现世智慧并极力维护大众利益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组成部
3、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自然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是指社会所拥有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以及自然资源和矿藏等,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人类以自然界为生活场所,人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取自于自然界,离开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
4、或延缓的作用,合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对自然地理环境滥用,过度开发,就会造成地理环境的极大破坏,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自然面前,人类要保持敬畏的态度,人与自然共生,和谐共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发展观影响下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失衡问题、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性渗透与整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的丰富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
5、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十八大的召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满,从过去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转向“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早在十八大召开之前,政界和理论界已经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但没有上升到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高度加以阐释。十八大召开后生态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一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布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在当代中国的充分运用,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清晰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
6、选择,这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想问题、办事情的不二法门,是人类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强调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和机械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运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观点、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哲学艺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原理告诉我们不能静止地看待社会和事物的存在、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恢宏的现实课题,中国共产党对这一课题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从新中国建
7、立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并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使得政治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就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过去的十年,以胡锦涛为总
8、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各国发展的深刻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重大命题,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提高到了新高度,令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更加丰富,令中国社会的明天更加美好和富有生机,令全体中华儿女感到空前的自信和幸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极大的感召力。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针对性地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加以展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针对
9、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而展开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的物质需要十分迫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主要的社会矛盾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现实生产和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法治的不健全,人们道德素养的滑坡和精神境界的物质化成为出现腐败现象的根源,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两者不可偏废。进入 21 世纪,江泽民总书记针对党的现状、历史方位和两大历史课题开始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思考,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观点,治国必先治党,治党
10、务必从严,体现了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锐意创新,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创造性地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建设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开创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新图景,抓住了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尤其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哲学方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生态
11、文明的方法论基础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既是一切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伟大的实践者。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永远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并不排斥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实事求是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
12、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中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而又迫切的现实问题。人类来自于自然界,劳动创造人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必须尊重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爱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 回顾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历程,我们发现,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直处于恶化的状态。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前期,人的类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人类不具备破坏自然环境平衡的能力,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是朴素的低水平的原始和谐,可以说人即是自然。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开始使用铁
13、制工具和铜器,改造自然的欲望在不断地增强,但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人是大自然的奴隶。当人类的历史进入封建主义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时代后,社会生产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人类从农业文明开始走向工业文明,创造了空前的工业文明成果,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工业文明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如果再不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变成不可持续的行为。于是人类开始在大自然的强烈报复下反思自身的行为,慢慢地倡导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并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是大自然中一部
14、分的深刻道理。这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要求,是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结论。因此,当今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内涵,明确实事求是的方法是解决前进中面临的生态矛盾和环境污染的根本方法。党的十八大倡导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运用,是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和福祉的关键选择。 结论 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和生态环境,高度的社会文明不是简单的物质文明建设,更应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整合。当今,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
15、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乌尔里希贝克在反思现代化建设时指出,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 ,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兴衰是历史的主题。我们必须从人的原始开端,人刚从动物状态中呈现出来之时,追溯人的历史;我们必须追溯人越来越卷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直至完全异划的各个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与异化的发展相应的解放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设想以革命推翻异化秩序,代之以自由秩序的观念” 。把现在与过去相比,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意义重大。从哲学视野看,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发展
16、、可持续繁荣为基本指归。所以,人类必须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巨大潜能,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内涵,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课题。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今天,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阶段,中华民族已经举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开启了 21 世纪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里程,必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人民出版社,2012 2.韩庆祥.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新华文摘,2013(1) 3.刘同舫.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之升华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1) 4.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文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 5.埃里克沃格森.没有约束的现代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