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态主义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48292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生态主义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方生态主义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方生态主义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方生态主义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方生态主义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方生态主义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摘 要】生态主义,又称绿色政治学、环境政治学和生态政治学,是发源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的政治思潮。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反对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突出强调人类整体利益和未来人类利益的新的绿色政治运动。确立生态主义观念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西方生态主义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主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类社会得到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帮助人类获得了更强大的改造自然的力量。但是,正如自然辩证法所说世界时矛盾的结合体。科技的发展引发人类驾驭客观世界的欲望,人们的贪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通过自身

2、的努力来改善这种状况,如何科学运用各种科技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人的实践活动与生态平衡的内在关联性,努力使那些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的区域改变现状,使其转变为更适合人类自身长远生存、发展和审美享受的优美环境,这成为了我们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西方的生态主义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生态主义产生背景及其内涵 “生态”这一词汇,最早用来指有关动物与其有机的或无机的环境关系的研究,后指专门研究活的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发展,其社会经济已经到达巅峰状态,不幸的是,科技的负效应、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开始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无休止的向大

3、自然索取以求经济发展的模式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物种灭绝等诸多难以弥补的灾难,成为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生态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生态主义是一种较为激进的绿色政治与哲学理论。一般我们认为生态主义形成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学者们在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 寻求解决危机方法的过程中, 形成了诸多观点独到、理论丰富的学说。总的来说生态(生态中心)主义是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思想,其认为人类要尊重自然,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应当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法则,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主义认为意识应该是多元化的,反对意识的一元化。它崇尚一种新激进主义,否定了工业资本主义的价值

4、体系及其制度,追求的是一个自然和社会生态平衡的美好“绿色社会” 。反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分析归纳方法,特别是机械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原子论等观点。生态主义大多信奉一种后物质主义,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无休止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乐。 二、生态主义的基本主张 (一)生态优先 生态主义关注人类共同生存安全利益,主张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全球生态资源。生态(中心)主义者主认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的所有行动都应当适应自然和自然规律。因而人类要科学控制经济规模,使之与生态环境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要改变过去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单纯追求物质享有的思维方式,树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观念。

5、(二)人权公正 生态主义和绿党认为人权公正、民主与生态优先原则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绿党认为,从历史发展来看,首先是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剥夺才导致对自然权利的剥夺,人类社会内部不和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与环境的问题最终可以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任何环境的问题最终要靠人与人的关系才可能解决。 (三)非暴力 要保护生态,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反对任何采用暴力或暴力威胁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因为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暴力威胁都是与非暴力的、和平、民主、和谐的生态社会的价值目标背道而驰的。历史上任何一种暴力行为都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其造成的后果至今

6、没有完全消除。 三、早期社会非生态发展模式造成的恶果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科技革命的力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但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全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基础上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方面的矛盾,资产阶级追求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 、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 、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 反观国内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酸雨、各种烟尘危害极其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 2012 年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 2

7、496 万公顷,其中绝收 183 万公顷。全年因洪涝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661 亿元,上升 31.8%。全年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4 亿元。全年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61 亿元。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55 亿元,上升 150%。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 5级以上地震 16 次,成灾 11 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83 亿元。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 3966 起(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统计公报) 。我们应该对早期非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恶果予以重视。 四、生态主义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的 30 多年,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采取的是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当今

8、的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面临挑战,环境上也面临巨大挑战。我国要在新一轮人类文明转型中占据至高点,就必须坚决摒弃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环境污染,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纳入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实行绿色发展模式、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是生态主义思想对我们的最好启示。 (一)实行绿色发展模式 所谓绿色发展,是指我们每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家公司、每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只有实行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我们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我们要善于利用

9、最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减少对人类活动盲目性。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高效率,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使生态危机等环境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我们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高端高新生态技术,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 “绿色市场”的发育、绿色产业链的形成。 (二)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力度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当今的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十八大”提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0、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还需要普及相关的科技知识,提倡科学精神。政府和社会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认知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的紧迫性,认识自然变化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规律,养成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和环境,在全社会普遍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三)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 实行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不仅依靠公众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要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政策,但显然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生态法律

11、制度体系。就我国生态法制建设的现状看,必须改革当前环境执法体制,将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化。环境执法主体过多,必然导致执法力度的分散;增加了行政成本。所以我们应当尽可能统一环境执法主体,合理整合环境保护的行政资源。全国范围内施行生态补偿制度,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 。此外,我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起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绿色产业链的形成,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度,普及生态知识,建立健全生态法律法规,关乎我

12、国未来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美丽中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高一帆. 独树一帜的生态主义理论 J. 当代世界.2002 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法施韦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5顾杰等.建设和谐社会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曹葆华,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7于恒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01) 8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