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陷阱高频交易,这个曾引起海外股市多次“雪崩”的神秘工具,终于在中国浮出水面。 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官方版本已尘埃落定:光大证券 ETF 套利策略系统出现错误。由此,却凸显出技术系统缺陷带来的市场的波动非常惊人。大家不禁感叹:“原来机构把电脑程序设置好,面对海量而复杂的市场信息,它不仅能自动分析,还能自己下单。 ”不仅如此,机构还可以跨市场在各品种间进行无风险的套利操作,复杂的计算公式和自动化交易足以让普通股民望洋兴叹。 两秒花掉 72.7 亿元 由于套利交易系统被认为是“816”事件的源头,业界的目光也被迅速的吸引到了该交易软件的开发者身上。该套利交易软件的订单生成系统是光大证券自主研发,
2、订单执行系统是向“上海铭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购置。光大证券方面称,恰是生成系统和执行系统同时出错,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据证监会通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因设计缺陷,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实际成交 72.7 亿元。而巨量订单在仅仅 2 秒钟之内发出,且无力挽回。 高频交易有很多面纱,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程序化交易” 。 “公司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 ”光大证券的公告中表示,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所以
3、,8 月16 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按计划开展 ETF 套利交易后,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 11 时 05 分 08 秒之后的 2 秒内,瞬间生成26082 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并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略过保证金验证环节和其他风控环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某证券公司研究衍生品交易的研究员告诉记者,高频交易本身讲求的是闪电交易速度,特别是对套利交易而言,存在着“冲击成本”的问题,不排除为了降低冲击成本而减去或略过风控环节的可能。 但是,光大证券在 8 月 19 日发布的“重大事项公告”中关于“事件原因”的部分,仅仅提及“套利系统出现问题” ,却对风控环节的“防火墙”完全失效避而
4、不谈。有分析人士指,光大证券方面抹去对风控环节的讨论,意在规避责任。 套利交易系统缺陷 而业内人士则进一步指出, “光大证券套利系统引发市场激烈动荡,不仅暴露出光大自身风险控制系统存在重大缺陷,同时应该拷问的还有上交所、中登公司对券商自营账户保证金粗放管理的制度漏洞。 ” 目前国内从事高频交易套利的高手基本集中在深圳,这些人每天盘后都做盘后数据实时量化分析,并对系统的某些核心技术参数进行修正,以期更加准确、迅速的捕捉盘中随时出现的获利机会。这是所有高频交易套利人士每天必做的功课。 光大证券已公开承认其套利系统为高频交易软件,既然如此,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每天盘后对交易数据实施量化处理、修订订单生
5、成系统参数也就成为其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 记者获悉,光大套利乌龙是由策略投资部台湾团队测试新的投资模型所致。由于该人士不在策略投资部供职,其所说的新的投资模型应该是内部团队对订单生成系统核心参数修改,恰恰是在参数修改时发生了原本不该出现的错误。 高频交易是闪电交易,当年权证就是如此操作,10 秒可下单 5000 笔,如此一来,光大策略投资部团队无异于将一辆拆除了刹车的跑车全速开上了高速公路。 事实上,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在“816”事件之前就已经被业内公认“玩法比较激进”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光大证券在 2012 年末推出“光大阳光挂钩 300分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该产品分为 A、B、C
6、三类份额,其中 B 类由产品管理人光大证券以自有资金认购,负责将产品投资于现金类及固定收益类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 5.15%,扮演“安全垫”的角色,超出部分收益以业绩报酬的形式作为管理回报。产品成立一年后若沪深 300 指数上涨,A 类客户获利 8.5%,C 类客户损失全部本金;反之,一年后沪深 300指数下跌,普通级客户亏损 2%,进取级 C 类客户则可获得高达 329%的投资回报。 一年后 C 类客户要么亏光,要么翻 3 倍,这种“玩法”相当刺激。 高频交易不能缺位 程序化交易,又称程式交易,发源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其最初的定义是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市场上同时买卖超过 1
7、5 只以上的股票组合,分为程式买入与程式卖出两种,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篮子交易。 而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在交易系统方面的研究己经相当成熟。美国股票市场上有 70%的交易是通过高频交易和程序化交易完成。像高盛、摩根士丹利及德意志银行都是程序化交易的最活跃的公司。 虽然参与者众多,高频交易却并不是一个无风险的操作。 2010 年 5 月 6 日,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盘中瞬间下跌 998.5 点,重挫 9.2%,事后调查显示着并非是交易员“乌龙指”所引发的,而是程序化止损指令和卖出指令集中触发所导致的大幅下挫。 此前一次类似的“黑天鹅”事件是 1987 年 10 月 19 日,当天美国
8、股市开盘后大量股票被抛出,引发了交易所电脑系统线路变慢,电脑显示的情况落后于实际交易情况。当时大量的电脑装有比较股票现价与期货价格的程序,由于电脑显示的期货价格低于基础股票价格 20%以上,这些电脑发出了无穷无尽的止损命令,最终酿成“黑色星期一” 。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华尔街的高频公司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国内的高频交易却依然颇有市场,高频交易正引发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专业投资者的关注。 相对而言,国内的程序化交易系统发展得相对较海外更晚。当然对中国市场有无“高频交易” ,业内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由于国内交易所发布数据的频率通常为每秒钟 2 笔,交易者无论利用什么软件,行情发送频率都是相同的,无法实
9、现毫秒级别的快速开平仓,因此多数交易者都会持仓数秒以上,与国外所谓的高频交易有着本质区别。 而且在期货领域的应用,高频交易仍然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无论是在交易系统研究还是系统应用方面的成果都较为缺乏。不过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起步较高,近几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新的投资理念被源源不断地引进,各交易所也适时推出了套利交易指令,各种各样的程序化交易系统被开发出来,尽管在市面上还看不到商业化的交易系统推出,但底层的程序化交易开发平台、应用平台等均已较为完善。 海通证券在一篇研报中表示,对于高频交易,现在普遍存在一些误读,要么认为非常赚钱,要么认为扰乱市场。而实际上,大部分高频策略根本不是赚钱策略,而是为了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