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城市住区规划与设计摘要:新城市主义的住宅社区模式是 90年代核心人物是 Peter Calthorpe( 彼得卡尔索尔普) 灵感发掘。住宅社区规划需要的是与周边环境融合,以及达到经济宜居的目的。本文根据工程实例,对某住宅小区地块的规划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住宅社区;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新城市主义涵义 新城市主义是指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美国,核心人物是 Peter Calthorpe( 彼得卡尔索尔普) ,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
2、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 【1】新城市主义者认为: 它主要针对城市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诸如原有城市空心化,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住区结构被打破,土地利用过于分散,人们的居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都市概念和都市感淡化以及过分依赖汽车,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破坏环境等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工程概况 某住宅社区地块分为 A、B、C,地块 A呈三角形,地块 B呈正方形,地块 C作为开发预留用地。 总平面图 二、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设计理念 自始至终,本项目都被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进行设计,如何使本建筑
3、群所形成的规划布局与已有的城市建筑外部环境衔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保持积极的城市空间肌理,如何提升区域品质,是我们从城市层面上处理此规划布局的出发点。 一个能够与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话的人文住区,一个在自然景观包围之中成为风景的景观住区是贯穿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基地的深入分析,以景观资源最大化作为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我们预期达到的规划目标是:在城市滨水核心地带创建标志性的建筑群体和城市滨水居住空间,形成沿水而居的特色生活形态,创造出“闹中取静,引景到户,带水到家”的生态型居住社区。 (2) “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开敞滨水
4、景观,以其作为设计的要素,遵循基地原有肌理,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形成“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 环形路网+ 尽端路”的规划结构。南北向面对滨湖的 5条纵轴线,引入滨湖景观,营造共享空间;东西向 2条横轴线将 3块用地贯联起来,使城市空间环境像流水一般自然地渗透、流向建筑群。以地块 A的入口花园为起点,建立开放的空间景观轴线。南北向的 5条视觉通廊将城市与滨湖拉结,东西向的景观轴线串联起整组建筑群及广场 规划结构概念分析 将各类组团式院落置于景观资源最好的西、南侧,所有的高层建筑被置于基地的东、北侧,形成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规划布局形态,使住区与自然水体之间在规划空间上形成良好的过
5、渡,确保了低层组团式院落具有足够的开放空间,同时也为所有的居住者提供良好的湖面及开敞的景观。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种高低搭配的规划布局,使塔楼上享受无边湖景,塔楼下形成院落空间。毫无保留的开放态势,将自然分隔成的庭园尽情展示出来,同时也引入了南向的滨湖景观,这种规划布局对于降低来自北侧城市干道的噪音干扰,营造恬逸安静的小区环境以及对湖景的利用率是最高的。对于后排的住宅,除了前排的错让之外,单元之间也自成角度,争取最佳的观景视角。 规划设计强调控制滨水区建筑形态,其中控制好主体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又是关键。设计根据规划要求并结合滨水区的开发特点,在地块 A布置两栋通透轻盈的超高层住宅
6、,地块 B、C 北侧布置若干 30层的高层住宅,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天际线控制点,空间形态的通透性既有建筑外观的通透性,也有空间组合的视觉畅通性。建筑外观采用直线和简单的几何构图,注重建筑天际轮廓线的抑扬顿挫,其社区规划布局,为湖边景观增添了一片宽屏的风景线,形成天际线。 (3) “鱼骨式”绿化景观设计 从湖岸角度看的空间形态,应加强滨水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渗透,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到城市中心区景观的过渡。景观规划上强调住区的人文环境,体现将滨水社区引入现代生活、将闲适氛围融入日常起居的规划特征。我们认为增加滨水空间环境的层次感,增加人们在此环境中的多样不同体验,形成多样化、有纵深感的外部空间,是本项目景
7、观系统设计的基本立足点。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独特、优越的外部生态环境,有效组织小区内部绿化环境系统。采取五纵两横的鱼骨式绿化布局,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使“绿色网络”由湖边向小区内部延伸,拓展形成内外大环境的“绿色通道” 。住区引入滨湖水景,结合中心广场、水系、景观小品形成完整的线性“绿脊” ,使各个居住组团相对独立而又互成体系。同时沿主要环路也有 10m 宽的绿化带,绿化系统与南面沿湖 20m 的绿化带形成呼应,以达到“借景” 、 “透绿”的效果。滨湖景观系统沿湖带状公园绿化系统社区沿湖绿化系统小区绿化景观主轴社区中心绿化系统街坊组团绿化系统宅前绿化系统,通过开放式绿化景
8、观通廊及林荫步道的穿插形成贯穿整个社区空间范围的绿化系统,完全意义上实现户户拥有绿化景观,从而形成“大生态系统”的概念。 (4)交通停车设计 考虑到城市道路的形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布置方式。以环状路结合尽端路组织车行交通,结合主要人流线,住宅分区封闭管理等合理组织人车交通,实现局部人车分流。道路分级设计,按照功能分为景观道路、小区路、小区组团路、小区入户路 4级。充分利用现状标高比外围道路低12m 的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敞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考虑区位及交通条件,整合停车资源,并使停车场的设计与建筑合理配套,提高停车效率,实现
9、小区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协调发展。 地上停车集中于 B地块,主要采用周边停车和组团消极空间停车两种方式。A 地块和 C 地块的边界分别处于城市干道的交叉口,若设置地面停车,势必会影响周边城市干道的交通流量,增加整个城市的交通压力。基于以上考虑,结合现状地形高差,在 A地块和 C地块以建立地下停车场为主,为了尽量减少小区机动车出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设置在南面交通量较小道路上。B 地块地下停车系统是由 3个相互连通的地下停车场及其联系通道等配套设施共同组成的整体,具有停车、管理、服务、辅助等综合功能构建的地下停车系统,既达到了停车资源共享,使各停车库效益均衡,又减少了出入口数量,提
10、高了停车质量。 道路交通系统概念分析 三、单体分析 鉴于规划要求距道路 100 m 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在 21m 范围内,将各类组团式院落置于基地西侧、南侧自成一体,高层住宅被置于基地东侧、北侧,单元之间自成角度,布局灵活,均拥有最佳的观湖视角。组团式院落采用花园洋房、叠加式、联排式混合搭配的产品配置,满足了建设方对整体品质的期望和个性化的追求。如何塑造人性化的宜居生活空间,如何在满足私密性、归属感、领域感的同时,提供增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配置,成为设计的重点。 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把整个低层区划分为联排式别墅区,叠拼式别墅区及花园洋房区等 6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组团。组团内各户院院相连,共同
11、围合成半开放的组团公共庭院,组团内各户的入口、前院、门厅围绕四周,公共庭院作为组团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主要界面,是回家的必经之路,它是组团的“门厅” ,也是组团的“客厅” 为邻里间的交流、聚会提供了场所。 “情景花园洋房”最大特点在于每户均设计了南向大露台或花园,因露台层层后退,使每个露台从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情景花园洋房将回家的方式演绎得丰富、有趣。1 层住户由自家小院入户,2 层住户由建筑上的花园入户,3、4 层住户经过室外楼梯再经过室内楼梯回家。回家方式的不同体验可使人对建筑有一个全新认识。 单体的立面设计追求纯粹,只对建筑形体进行逻辑归纳整理,特别注重立面材料质感和色彩的选择,通过建筑材
12、料本身的表现力来赋予建筑一个健康的面孔,一个富有灵气的表情。采用田园式坡屋顶等传统符号的建筑设计手法,材料以白色外墙涂料为主。建筑立面设计 简洁轻巧,强调细节和节点设计。运用现代材料,使整个立面形象清新典雅,活泼精致。情景花园洋房在形体上强化其层层退后的形体关系,在材料上通过选用窑变面砖、仿亲水泥的深灰色涂料、蓝色钢瓦等材料来体现其纯美的色彩组合。窑变面砖在立面上的适当运用,使建筑形体上的逻辑更加清晰。另外利用穿孔铝板将空调百叶作为住宅特有的立面元素的运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标准层平面 高层住宅的建筑高度从 54层过渡到 30层,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天际线轮廓。每幢单体顶部
13、均采用钢筋混凝土隔栅梁结构,线条简练,曲直结合,刚柔并济。从整体入手刻画细部,注重空间造型手法的变化,突出个性,强调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在住宅户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功能需求和经济需求。注重与利用环境及景观,户户南北朝向,且客厅、主卧和至少一间卧室拥有无敌湖景与南向朝向,使所有住房单元均拥有极佳的通风条件,保证阳光、空气的通畅。房型布局由功能出发,遵循“主从明确、动静分区、功能合理、空间紧凑” 的设计原则,强调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实用性。注重与利用环境及景观,配合基地得天独厚的壮美景观,户户都拥有滨湖美景,并且确保与周围建筑群体之间无视线遮挡与干扰。观景大露台和落地窗的设计,让更多的生活空间与内容融入滨湖的气息。 四、结束语 本工程项目以城市整体设计为依据,延续经济宜居的开发特点,秉持新城市主义理念,以提升该地段城市活力为重要触媒。规划设计中对原地貌的理解,总体而言也是对区域总体规划的尊重,更是人对于自然本质需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CNU,新城市主义宪章.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