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分析摘要本文首先比较了中西大学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分析其差异性,并力图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浅析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然后对当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论述了外部空间的重要性之后,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校园 外部空间 中西差异 要素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学校建筑传统上有大门和围墙,以行政领导和教师为中心,显示出一种封闭的人文意味。而西方校园则为开放式,面向社会,强调个性和交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重组校园的结构和空间,创造自然和人文融合的新校园空间。 中西方
2、校园的起源及对外部空间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使中西方大学校园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在校园外部空间上充分体现出来。中西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总体而言差异在于封闭与开放、权威与个性的差异。 中国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然后逐渐演变为私塾。不过中国古典教育最鼎盛、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兴于宋代的书院。而书院的建设,往往“择胜地” 、 “依山林” 。宿学鸿儒选择清净、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这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旨趣,正是书院建筑择址和塑造环境的理想和追求。书院建筑形象端庄、古典、严整。青瓦粉墙、歇山重檐,庭院深深。松青竹翠,桂兰飘香,体现了文
3、人所追求的空间意境。但沉重的书卷气中缺乏几分生气,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呆板枯燥的建筑空间压抑了学生的交流。 这种文化思维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中国,同样也体现在校园建筑外部空间上,使得一些外部空间封闭、呆板。 西方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因其前身学者行会具有一定的自治和学术自由权力,所以西方大学自诞生之日起自由开放的思想就比较浓重。进入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自由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其建筑布局也进一步朝向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现今西方大学校园的基本格局就是,学校多分散在市街,学生多散住在居民家,校园总体开放与学院封闭式相结合,校园外部空间兼具私密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建筑外部空间要素 构成建筑外部
4、空间的要素有: (1)场所:一般指的是具有中心感,从内部可以感受到宽广的空间,以“广阔性和中心性”为特点。 (2)边界:限定和划分空间的要素,主要的特点是隔断性和限定感。 (3)出入口:为了分隔空间,将连续的空间隔断,同时又将相邻的空间相连,以“分段性”为特点。 (4)通道:将一个场所与其他场所或空间作线性连接而构成通道,以“连接性”为特征。 (5)标志:表现某种特定意义或具有象征性的作用,以“记号性”为特点。 (6)周边:场所外向四周延伸的广阔空间,“广阔性”和“模糊性”为特点。 以上这些外部空间的要素再加上外部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就是判断外部空间优劣性的指标,同时也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指导原则。
5、 中国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现存问题 在经历了近现代几次建设高潮之后,现今在中国内地规模不一的高校不下几百所,其建设规模和历史渊源各不相同,但是建筑格局却是千篇一律,外部空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个性不足 现今很多校园规划基本都是围绕行政主楼为中心,其体量也会相当突出。在设计中,许多细节都体现出一种权威性、等级感,内容单调,缺乏个性与活力。围墙的设置往往十分生硬,很少与建筑相连,更几乎没有把建筑作为校园外边界的这种选项。这造成校园边界十分生硬,缺乏和城市环境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2)忽视场地设计 很多校园规划缺少一种“整体设计”的思想,在建设中以建筑实体为骨架,重视单体建筑的功能和造型,却忽视外
6、部空间的设计。一方面许多规划缺少室外场地;另一方面,即使预留了较多的室外场地,却没有合理设计,出现很多无法提供人群活动场所的“死角” 。 (3)对历史缺乏尊重 有些高校历史较为久远,在长期的建设、使用过程中,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发生改变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有两个改变诱因:社会历史背景的演变使得建筑外部空间发生相应的变化;二是人为改变外部空间构成要素进而改变其场所精神。事实证明,后者大多因为缺乏对历史的尊重而带来了不甚理想的结果。 (4)人文精神匮乏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长期沉闷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层次单调,缺乏活力校园建筑外部空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
7、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重视人文性的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处处体现着对人的关怀。而缺乏人文性的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则相反,常常可以看到“校园就是花园” ,“校园就是广场”的设计作品,但是通过调查显示,这些校园却并不被使用者喜欢。 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是值得我们所关注的,这是因为: 建筑及其外部空间是校园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地位明显,对于校园的景观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丰富有趣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了行为多样化的可能性。只有外部空间具有场地充裕、多样性、充满个性的特点,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外部空间,进行多样化的行为,比如散步、宣传、室外聚会、聊天、做游戏等。这些都是提
8、升学生精神内涵十分重要的内容。 校园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既是校园建设的合理产物,又受到大学的人文传统与精神面貌的影响,校园建筑及其外部空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塑造校园文化特色的基本元素。 对中国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建议 通过笔者的学习和实践,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赋予外部空间特定的场所精神。通过建筑外立面材质、色彩的界定,场地功能的界定,定义外部空间的特定属性,进而赋予外部空间特定的场所精神; (2)考虑外部空间与城市环境、校园环境的关系,兼顾私密性与开放性,实现两者的平衡; (3)统筹设置活动设施、景观小品,有目的地塑造有趣味、有吸引力、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场所,
9、使其能够吸引学生在此产生多样性的行为活动; (4) 重视校园外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对未来校园的发展要有原则性和前瞻性,尽量保持外部空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同时注重保护已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外部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 (5) 注重与外部空间相对应的建筑单体功能的丰富性,吸引不同兴趣、不同特质的学生到此,进而能够参与到外部空间的使用中,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外部空间。 结束语 在我国高校步入新一轮建设浪潮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研究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人们在不断探索着如何兼顾大规模建设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智能化的关系。外部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这种探索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设计者如何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去引导控制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外部空间的设计与维护,是现代大学校园设计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 考 文 献: 1宋晟.中外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比较J.华中建筑,2008,(4),第 26卷. 2周明.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