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发展”理念与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摘要:“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内涵包括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内容和意义。作为“绿色经济”代表的农村循环经济,自然应当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效用。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发展”内涵,概述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农村循环经济对“三农”的重要价值,探究“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一、 “绿色发展”战略理念以及内涵理解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成为
2、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乃至长远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绿色发展”是一种思维、理念,更是国家发展大战略。如何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天津市长黄兴国同志的专题撰文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和探讨,即“以绿色规划为引领,打造绿色格局 、以绿色转型为动力,提升绿色实力 、以绿色生态为基础,构建绿色屏障 、以绿色生活为导向,增进绿色福祉 ”,并认为绿色发展是发展的本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小康全不全面,环境质量很关键。 ”专家张云飞认为要全面地把握“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对“绿色发展”进行广义理解
3、,并认为“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应该包括“均衡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 。 综上所述,新的历史时期, “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包含了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内容。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样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了,但如何才能平衡好这两座山的关系,使发展真正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因此, “绿色发展”背景下,探讨如何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效用,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障碍性因素 近年,随着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农村地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
4、大,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从政府层面讲,由于我国探索农村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又少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导致管理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偏差。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许多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项目,扩大其规模,而不考虑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从农民层面讲,目前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还处于温饱状态,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的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因而许多农民仍然把追求经济效益当成唯一目的。即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把挣钱作为唯一的目的。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而漠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5、农村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经营者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循环经济创新的实践者。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据统计: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6.23 年,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高达14.8%,而且,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培训的仅占 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的占 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 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 76.4%。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需要有文化、能创新、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农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3、农村循环经济市场不健全 土地、水利等资源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总体价格便
6、宜,但这并未体现出这些资源的真实价值,从而间接促进了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对资源依赖程度过高。若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或者是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循环经济,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从而导致采取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失去成本竞争优势,久而久之,这些企业就会被市场所淘汰。简言之,农村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不够明显。 4、农村循环经济法律支撑不强 目前,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法规中,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 。但是,这些环保类法律法规多是污染环境后的被动措施,有的条款仅有一些原则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循环经济发展确立了若干
7、基本制度,起到了规范引导作用,但其对循环经济规划的具体实施、法律责任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具体到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循环经济的规划的可操作性有所欠缺。因此,该法只是“总纲性”保障。 三、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对“三农”的重要价值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对加速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带动农民创业就业等具有积极作用。 1、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 在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下,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滥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导致大量良田严重污染;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些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现象也比较普遍;不少地方尤其是中西部滥垦、滥
8、牧、滥伐严重,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换来了农村短期效益和表象发展。与传统农业不同,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倡导清洁生产,能够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能够从根本上解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局面。 2、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关键途径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较大,它要求所出口商品各环节都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传统发展环境下,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较为普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凭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制定相对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由于传统方式下生产的农产品,往往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
9、,禁止出口、退货等时有发生,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降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生产“绿色产品” ,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思路 近年,我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农民增收的空间仍然很小,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依然困难。循环经济能够重构农村的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造就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许多无业和隐性失业的农民。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的。更重要的是,发展循环经济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创造致富新途径。 四
10、、 “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绿色发展”战略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当今“绿色发展”不是单一的,内涵包含了经济效用、生态效用、社会效用、文化效用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1、经济效用路径 (1)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只有城乡经济融合和产业聚集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小城镇的建设,使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头作用,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中去,增加农民收入;要改变城乡二元化体制。城市可以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建立生态研究机构等,解决城乡垃圾污染,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农村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农产品原
11、料等,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机会。 (2)进行科技创新。新的科技创新能够带来新的经济效益。例如,政府可以研究强化技术推广,建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科研基地;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农村循环经济学科或者研究方向,在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中培养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科技示范村等典型示范村的作用,以点带面,加快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2、社会效用路径 (1)加强宣传教育。向政府领导、农业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宣传,让他们了解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定期为村民举办各种宣传和讲座,普及大众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把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加强对农民循环知识的培训,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
12、观,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良好运行。 (2)健全保障机制。政府对一些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项目应该加大投资;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政策,加大奖惩力度,鼓励农民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要鼓励生产者使用环保的设备和再生资源,为这些设备的购买设立贷款和优惠政策;政府还应该引导社会绿色消费,在采购时优先考虑可再生清洁产品。 3、生态效用路径 (1)建立农村生态补偿制度。对城市与农村建立不同的收费环境,城市对农村的污染大于农村对城市的污染,所以城市就应该付出更多的生态补偿费用;在不同的产业和企业间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政策,不同企业和产业产出的污染物不同,因此可以实行不同的排污收费标准和环境补偿税费;应当对受污染
13、地区进行生态恢复。 (2)树立“绿色 GDP”政绩观。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评价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树立正确的导向,倡导节约能源与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做到带领人们创建良好生态和谐的社会,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放弃传统的政绩观,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全面发展。 4、文化效用路径 可通过板报、广播、会议等途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污染物与废气物的排放量,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开展农民环保意识技能培训、文化素养培训,让农民更多地了解自然、善待自然,实现农村循环经济文化效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4、念,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因此,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发展理念,有助于保证农村资源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黄兴国:绿色发展:新理念 新动力J.求是,2015(24). 2 张云飞:全面把握“绿色发展”N.学习时报,2015-11-09. 3 张立群:“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解放军报,2015-11-12. 4 蔡玉珍:当代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5 康耀辉: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6 范红霞: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制度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 7 董必慧、王少祥、刘意:农村循环经济初探J.江苏农村经济,2005(11). (责任编辑: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