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视角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170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视角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产业视角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产业视角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产业视角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产业视角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产业视角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研究【摘要】 本文在产业视角下构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指标,运用加权主成分 TOPSIS 价值函数模型对区域绝对发展潜力和相对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 PVAR 模型研究了产业发展潜力与经济产出间的动态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仅第三产业潜力呈增加态势;现阶段第一产业具有最高的发展潜力,第三产业长期发展潜力巨大;第一、二产业潜力逐步释放,而第三产业潜力逐步累积,其中第一产业潜力经济拉动效应最大。同时,根据区域三次产业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环渤海经济圈 产业发展潜力 加权主成分 TOPSIS 模型 P

2、VAR 一、引言 自“大渤海地区”的概念提出以来,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由最初学者的理论研究逐步提升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30 年来,环渤海经济圈始终没有形成有区域发展特点的发展模式,一体化进程依然步履沉重(周海燕,柏杨,2013) 。许多学者认为,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分工合作淡化是阻碍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徐健,2008;江曼琦,席强敏,2011) ,而正是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因素决定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胡乃武等,2010)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陈昌盛,2013) ,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通过大规模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未来最大的挑战

3、就是如何充分发挥资源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就环渤海经济圈而言,识别和分析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情况,研究如何抓住机遇挖掘并释放地区优势产业潜力迫在眉睫。 二、经济发展潜力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学术界很早就针对经济发展潜力开展了相关研究,自上世纪 30 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这一领域更是受到学界乃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Stewart(1947)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最早地研究了经济发展潜力,并提出了经济潜力指数,一些学者运用这一指数分析了人口及产业分布等问题(例如 Rich,1978) 。而经济潜力指数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批判,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才被纳入主流经济分

4、析。Abizadeh 等(1990)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不同方面研究了 52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这一研究较早地运用了综合性指标,是经济潜力研究从单指标向多维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Roberts 等(1998)则将经济潜力与投入产出法相结合,以美国为例对区域产业核心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2008 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性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相关研究重新受到了学界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Barber(2010)重建了欧洲经济增长潜力指标,以使这一指标能够拟合当今国际趋势,并指导相关政策制定。相似地,Donaldson 等(2012)通过设置相应指标对南非各地

5、区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Kl??r(2013)则在核算地区潜在增长率的前提下,对金融危机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例如谢三明等(2008)通过构造生产函数的方法来测算我国产出的潜在均衡增长趋势,一些学者还对我国整体或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余晓霞、米文宝,2008;柯善咨、韩峰,2013;高孝伟等,2014) 。张芳、陈家作(2013)则对浙江省嘉兴市 16个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了四大支柱产业,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在经济增长潜力研究中,AHP 法(例如高孝伟等,2014)以及因子分析法(例如金延杰,2007)得到

6、了广泛应用。作为对上述方法的延续,吕萍、李忠富(2010)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引入 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价值函数模型,将多维指标降为一维指标,从而便于分析评价。当然,许多研究也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纳入到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中来(Halmai,2012;张延群、娄峰,2009) ,但这些方法更注重于预测,难以对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研究,吕萍、李忠富(2010)也仅涉及比较静态研究,缺乏动态特征的体现。同时尽管加权主成分 TOPSIS 模型方法克服了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上的主观性问题和因子分析法所得主因子存在正负之分的问题,但缺乏产业结构信息的体现,最终得出

7、的经济潜力指数也缺乏明确的经济意义。本文正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个补充,可能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将现有产业结构信息体现在发展潜力之中;第二,引入相对发展潜力指标以同时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在得出产业发展潜力和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建立 PVAR 模型分析三产发展潜力和效率和经济产出的动态相关关系,从而试图探寻发展潜力指标的经济意义。 三、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潜力核算 1、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定义,本文提出建立综合经济潜力和产业发展潜力两个一级指标,分别用于度量经济整体发展潜力以及由行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的行业发展潜力,进而建立产业视角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

8、系。 (1)综合经济潜力。综合经济潜力主要衡量区域内整个社会经济上行空间、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动力等,从整体上体现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依据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状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指标选取如下。 第一,生产要素能力。生产要素包含人力与资产两个方面,其中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人口质量的高低也对经济发展速度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选取指标:人口密度、城镇就业率、青壮年人口占比、高等教育人数占比以及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第二,资源总量。资源是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个地区资源分布的多寡极大地决定了地

9、区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然而限于我国地区矿物储量数据库尚在建立之中,此处部分能源以生产能力代替。选取指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煤碳储量、电力生产能力以及人均水资源量。 第三,资源利用水平。除资源总量外,资源的利用水平同样制约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本文主要考量电能与天然气的利用水平。选取指标: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和城镇人均天然气用量。第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标志着地区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的高低,本文考虑了交通承载能力、科教设施建设、环境承载水平以及通讯交流情况等相关指标,以客观反映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选取指标:人均道路面积、货物运输总量、市高等学校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

10、、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移动电话数以及宽带普及率。 第五,政府支持力度。本文主要通过地区政策倾向以及政府投资和吸引外资情况来考量地区政府支持力度。选取指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以及外资投资金额。 (2)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发展潜力指标用于衡量在经济基本情况确定的基础上,由于地区资源禀赋、历史发展情况、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同一地区在不同产业中发展潜力的差异。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征,分别选取耕地面积占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三次产业各自的就业人员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和总产值占比等指标。 本文选取环渤海地区除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锡林郭

11、勒盟和河南安阳外 41 个地级成员市 20032012 年共 10 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同向标准化处理,以去除量纲以及符号对于实证结果的影响。数据来源于各市统计年鉴 20042013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3 。 2、因子分析 为评价各市发展潜力情况,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首次降维处理。因子分析是用较少的几个因子来描述众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运用这一分析方法,就能够在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众多指标之中提取出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信息。 本文分别对三次产业的三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在 80%左右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并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同时通过主成分中各因

12、子贡献率确定公因子所代表的经济含义。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其一,无论就何种产业而言,政府支持力度都对其发展潜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政府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其二,第三产业对政策的依赖程度更为突出,这就表示在发展这一产业时,政府也应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 3、加权主成分 TOPSIS 法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和评价相关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文采用加权主成分 TOPSIS 法,在因子分析基础上,将所得指标进一步降维为一维可排序指标。TOPSIS 法的基本思想是最优方案应接近正理想方案,而远离负理想方案。将

13、这一方法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就能够对因子分析所得指标进行进一步降维成为一维指标,从而可以对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经济发展潜力是大多文献在评价地区发展潜力时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单纯采用这一指标将出现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由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间长期存在着显著地经济差距,使得不发达地区各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处于劣势,而京津等发达地区各产业增长潜力排名均在前列,这就为这些地区的政策制定带来了极大不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同样具有比较优势较强的产业。为便于纵向比较并确定各成员市何种产业发展潜力更为突出,本文引入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指标 Cij,其中 i 表示市,j 表示产业,

14、该指标由下式计算得出: 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越具有比较优势,而当这一数值为零时则说明该产业在这一地区发展潜力薄弱,应适当减弱对这一产业的投入并转向更具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引入相对发展潜力指标使得地区内各产业间能够进行比较,对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表 1 显示,邯郸市表现出最高的第一产业相对发展潜力,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邯郸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重视将最新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相结合。2014 年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 750 亿元,居全省第一,其农业优势不仅能够增加第一产业产值,同时有助于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为第二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最高的城市

15、,阜新市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逐渐减少,阜新市开始了经济转型。以建成工业强市为发展目标,阜新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绿色增长为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成了阜新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4、结果分析 结合发展潜力以及相对发展潜力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当前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蕴含最大发展潜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内蒙、河北和山西大部分城市都具有这一特点,应当逐步发展集约型农业,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效率,并进一步带动相关二、三产业发展。 (2)津京两市最具潜力的是第三产业,这一产业的溢出效应

16、也最为明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仅有助于两市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带动周边较为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为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3)山东省各市具有最高的综合发展潜力,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第三产业是这一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效率是这一地区经济取得进一步增长的关键所在。 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贡献度分析 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以经济发展潜力的静态评价居多,但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增长却是密切相关的,两者间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相关关系,而对于这一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环渤海地区自 20032012 年连续十年的

17、三次产业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建立了发展潜力(三次产业发展潜力分别表示为yc、ec 和 sc)与 GDP 之间的面板数据 VAR 模型,为消除自相关性,本文对 GDP 序列进行对数处理,所建 3 阶滞后模型如式 6 所示,其中yit=lnGDP,yc,ec,scT,为因变量向量。表 2 则汇报了该模型的 GMM估计结果。 yit=?琢 i+?茁 t+Ayit-1+Byit-2+Cyit-3+?着 it i=1,2,41;t=1,2,10 (6) 总体而言,无论从参数估计结果抑或是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潜力都与经济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通过分析上述结果能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8、 一是从 GDP 各滞后项对自身的影响系数来看,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惯性,当期的经济增长 1%能够引致下一期经济增长 0.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二是短期内,第一产业的发展潜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这也与前文结论相一致。但在经济发展后期,第三产业将有极为突出的表现,值得期待。 三是观察 GDP 各滞后项对三次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系数不难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潜力正处于逐步释放的过程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中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因而系数为负。有趣的是只有第三产业系数总体表现为正,且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这就表示

19、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源泉极有可能来自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不断提升,因而第三产业仍然应该作为环渤海地区后期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结论及对策 1、结论 本文从产业视角重新构建了区域产业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并对其环渤海经济圈各成员市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和评价。通过运用 TOPSIS法并建立 PVAR 模型对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动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够自我持续,其中蕴含最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并非现阶段所屡屡强调的第三产业,而是我们较为忽视的第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促使第一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环渤海地区在第

20、二产业尽管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潜力并不明显。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大部分城市综合发展潜力均排名靠后,同时第二产业依然体现出相对发展潜力优势,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变,极有可能阻碍这些城市的后续发展。相反,第三产业不仅在后期能够带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同时其潜力也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积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无论是经济发展潜力的提升还是释放,这一过程都较为缓慢,因而第三产业更适合作为环渤海地区较为长期的发展目标。 2、启示 上述结论对于逐步形成并挖掘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对于河北、内蒙和山西大多城市而言,第一产业应该作为其最大的潜力挖掘点,无论是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还是将科学技术逐步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都将带来十分巨大的发展机遇,应在优化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