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203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创新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探讨摘 要 法治信仰是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法治中国的精神基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信仰的培育,大学生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生力军,其法治信仰状况对中国社会法治建设进程会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反观现实,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法治教育的缺陷、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普遍缺失。本文旨在对大学生法治信仰普遍缺失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有效途径,以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信仰 培育 作者简介:张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亚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

2、论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29-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而召开的中央全会,着重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法治信仰的培育。 因此,何为法治信仰,对大学生进行法治信仰培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就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 法治信仰的内涵及其培育必要性 (一) 法治信仰的内涵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治价值的主观把握

3、,是人们对法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统一。 ”法治是一种信仰,是基于法治油然而生的神圣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信仰法治也就意味着信仰公平与正义。法治信仰内容丰富,对国家而言,法治信仰意味着良法善治;对个人而言,法治信仰意味着自由平等;对社会而言,法治信仰意味着公平正义。 (二) 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必要性 1.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少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导致他们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有效维权。另一方面,有助于预防犯罪,建设和谐校园。由于压力、冲突或诱惑等方面的影响,导

4、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法治观念、法律意识而做了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影响了自身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有效预防犯罪,有力建设和谐校园。 2.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是法治教育的要求。根据国家普法教育规划,高校先后专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过法治教育,大学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有所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法治教育过多地停留在法律知识层面,没有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知法犯法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因此,法治教育应以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为着力点,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3.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

5、法治国家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而召开的中央全会,着重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法治信仰的培育。正如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 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应适应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注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以培育其法治信仰为核心。 二、 大学生法治信仰现状及其原因 (一) 大学生法治信仰现状 通过高校法治教育,大学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他们比较关注法治发展状况,特别

6、是与自身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动态。但同时,如杀人、盗窃等犯罪行为,损害公物、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治观念淡薄,法治信仰普遍缺失。 1.法治认知不足,法治观念有待加强。产生法治信仰的前提和基础是法治认知。法治认知不是指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指对正义、平等等法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法治的内涵,才能使人们从思想上树立“崇尚法律”的意识,从而使人们知法、守法、敬法、用法。 2.法治理性精神不足,知行不一。法治理性是指人们以内化于意识中的法治原则、法律规则要求为依据,控制非理性行为、冲动行为等自身行为的能力。只有拥有较强的法治理性行为,

7、才能将法治信仰外化为法治行为。分析近年来的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笔者了解到,多数学生对法治、法律有一定认知,但其行为却与法治精神和基本原则相背离。这表明部分大学生法治理性精神不足,不能良好控制自身冲动行为,不能良好约束自身行为选择。 3.法治信仰缺失。宪法和法律至上,是当代法治权威的集中体现。目前,有些学生认为在中国权大于法,认为一些有权有钱之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加之我国当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效益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导致大学生法治信仰普遍缺失。 (二)大学生法治信仰缺失的原因 1.当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影响。当前,很多不良社会现象充斥

8、在大学生周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及法律信仰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行政执法方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法治最首要的特征是对公权力的限制,宪法和法律至上,法大于权。这种权力高于法律的背离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司法领域方面,司法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法治结构体系中,司法“矫正正义” ,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 ” 司法腐败现象不仅使法律权威性受损,扭曲、消解人们的公平观念、法治意识,而且也对大学

9、生法治信仰培育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2.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高校法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重要渠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重视程度有待加强。虽然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法制教育课,但安排课时较少,课程也更多流于形式,实效性十分有限。二是部分从事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照本宣科的教授,使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兴趣;高校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情感的陶冶和法治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大学生缺乏法治精神的培育,大都停留在“知法”的层次上。三是学校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需不断健全和完善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高校管理

10、特别是学生管理行政色彩过浓,决策“一言堂” 、“家长制”作风盛行,官本位倾向严重。加之个别领导弄权腐败,使得高校缺乏法治教育氛围,这些都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确立有消极影响。 3.大学生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个人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确立具有基础性作用,重视法治高于人治的思想观念对于法治信仰的确立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法律都被视为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人治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 即使是今天仍存在于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人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法律基础课却不予以重视

11、,也几乎没有参加过法治实践活动。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没有法治理念、树不树立法治意识、有没有形成法治信仰对自己而言都没有什么差别。 三、 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有效途径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并不仅仅在于给大学生们讲解多少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大学生把法治精神及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法治建设,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情况。这必然会使法治权威受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对其法律信仰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加强法治建设,优化社会法

12、治环境,为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在行政执法方面,执法主体信仰法律是实现法治的首要前提。只有强化官员的法治意识,培育其法治信仰,提高官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职权的能力,才能使人们在现实中感受到法律的威严,而不是权力的威力。其次,在司法领域,应实现司法独立,维护司法公正,加大对司法腐败的打击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样,才能使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最后,重视舆论宣传,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如今日说法 、 大众看法 、 法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使法治观念、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13、”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 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重在高校法治教育,高校法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应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 首先,就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的法制宣传功能,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法治信仰。如开展法制演讲、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论坛或是开展法制宣传周,或者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案件,组织普法讲座等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应推行以“依法治校”理念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体验依法办事

14、的氛围。 其次,就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而言,要加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是要改进教学方式,可采取互动式、模拟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讨论,也可组织如“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对法治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二是教育内容要突出理念性。针对现行高校法学常识性教育的情况,教师除了要注重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理念、法治精神。 (三)转变个人思想观念,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法治信仰是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法治中国的精神基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信仰的培育,大学生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生力军,其法治信仰状况对中国社会法治建设

15、进程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应转变个人思想观念,对法律基础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法治发展状况,特别是与自身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法律动态。自觉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 注释: 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43. 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193. 张宝成.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2).31. 参考文献: 1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高鸿钧.现代法治的出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何磊磊.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的探讨.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9). 4龚廷泰.法治文化的认同:概念、意义、机理与路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8). 5翟志勇.罗斯科?庞德:法律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孙国华.社会主义法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