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初探摘要:如今,国外对建筑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视,然而我们专家对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及过程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建筑物抗震设计方面存在了一定的难题。本文就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针对存在问题阐述了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建筑的兴起,而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增长。地震不仅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危害还会给人们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地震是难以把握有很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随机振动,若想准确的预测地震的特性及参数很难做到,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研究及设计实践,提出了
2、一些关于建筑抗震设计的意见。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点问题 1.1 抗震场所的选择 要避免抗震危险地段选择有利抗震的场所,切记要避开软弱土、液化土、河岸的边坡边缘等不利于抗震的场所,若无法避开,则需要对这样的场所实施抗震加强措施。在进行设计之前要根据工程的需要,对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资料收集,做出综合评价,严格依照抗震设防的类别,加强地基及上部的整体性。同时,同一结构单元的设置应在性质相同的地基土上,应同样选用天然地基或同样选用桩基,不可部分选用天然地基部分选用桩基。若地基有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对基础进行整体性和刚度的加强;如果地震发生时产生了滑动,要与之实施相应的地基
3、稳定措施。 1.2 合理的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是很重要的,结构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能确保房屋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一般而言,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有以下几个要求:第一,建筑要尽可能的避免由局部结构问题导致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要尽可能避免由部分结构而影响整个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内力重分配,这样,即使发生地震也不至于引起由部分构件停止工作而影响其他构件的负荷承载力;第二,建筑结构体系应具备良好的形变能力,承载能力强同时能消耗地震量的能力,这样就能起到减小地震损害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第三,建筑结构体系的计算图要明确,地震作用的
4、传递要科学。在此,水平荷载的布置要均匀,竖向荷载的布置要竖向构件在垂直重力荷载的状况下;楼屋盖梁的布置要将重力负荷通过最短路径传递到竖向的墙构件;转换结构的布置要使上部结构想竖向传递转换;最后,一定的强度刚度也是建筑结构体系所需具备的。强度及刚度的分布应经过科学的计算,避免由局变产生的变形集中。同时,节点的保护在框架结构中尤为重要,保证其不被破坏是基本的要求,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应分散使用,应为底层柱底的塑性形成较晚,对于有明显薄弱的部分要提高其抗震能力。在我国,达到抗侧力主体结构的对称就称为结构对称性。结构的规则性通常体现在:第一,建筑物主体的抗侧力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及变形特性都应该是相似
5、的,同一主轴的方向各片抗侧力的刚度要均匀;第二,为了防止建筑物的突变,建筑主体抗侧力的结构往往竖向断面是均匀的,防止突变。 1.3 重视建筑平面的规则性 在布置建筑的立面、平面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合理的平面布置,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规划、对称、质量与刚度均匀变化,避免楼层错层。要尽可能避免由部分结构而影响整个的抗震能力,对体形复杂的建筑物合理设置变形缝;第二,要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案。同时,抗震设计的规定要明确,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应进行相应的空间结构计算。对不同形式的楼板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实际刚度计算;第三,对于相对较薄弱的部分应该乘以内力增大系数,在相关的弹塑性变性
6、分析的时候要严谨,对于薄弱部分要进行相应的增强措施。同时,房屋是由横、纵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整个空间结构的刚度和整体稳定性也影响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对横、纵向构件的设计也是要严谨的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的。 2、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建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专家们在对大量的建筑地震震害的实例中进行分析及归纳与总结。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复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合理的布局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 建筑物的布局将影响建筑的动力性,合理的布局才会对地震外力能量进行有效的传递,若支柱、墙。梁维
7、持在一个平面中,就能建立起双向抗侧力体系,所以对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进行合理的布局尤为重要。由于地震作用的影响建筑物呈弯剪破坏并且塑形屈服最好产生在墙的底部。连梁在梁端塑性屈服的同时还会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在墙断抗震作用的发挥在最大限度的时候要遵循“强墙弱梁”的基本原则,从而提高墙肢的承载力,以来最大限度的防止墙肢剪切遭受的破坏,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增强。 2.2 严格遵守抗震等级对梁、柱、墙的节点实施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砖混结构的水平圈梁应沿楼板标高设置,这样会加强内外墙的连接,使房屋的整体性增强。同时,圈梁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降低了砖墙出平面的倒塌的可能性。在墙的横、纵两个方
8、向布置适当的横、纵墙混合承重会增强空间刚度和整体性,有利于承受横、纵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利于抗弯抗剪。另外,在布置墙体时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若纵墙无法贯通时,最好在纵墙交接处进行加强措施。若促使钢筋砼在受地震作用影响时具备一定的承载力及延展性,要遵循“强柱弱梁” 、 “强剪弱弯”的设计基本原则,科学的选择截面尺寸,合理的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构件的配筋要求,对节点进行相应的措施也是尤为重要的。 2.3 设置多道的防震线 第一道防线就是在抗震结构的体系中受到地震作用影响,一些延性好的构件在要达到屈服时所扮演的,第二、第三道防线就是在第一道防线屈服之后开始屈服的多道抗震防线,与此同时。
9、抗震安全在这样的结构体系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及功效。这就是多道防震线的设置。多道防震线的设置能有效的缓解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减小地震带来的破坏作用。总而言之,我国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长期研究逐步总结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抗震设计方法,这套方案正处于发展中,有一些的不足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逐步完善。要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我们就应该严格遵守相关原则要求,并对其进行严谨的科学分析,实施科学设计,真正的使建筑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同时,近年来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设计师的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我们要坚信如此。这样,我们国家的工程抗震设计将会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2, (04):89-90. 2 李淑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门窗,2012, (08):70-71. 3 崔烨,孙晓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J科技资讯,2011, (06):64-65. 4 顾强,孙国华.基于形态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进展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1,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