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当代大学生中的“孤岛”现象摘 要 大学是学生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但在这个重要时期,复杂多样的因素导致大学生不断成为“孤岛”一词的适用群体,他们中有的被迫成为“孤岛” ,有的是无奈成为“孤岛” ,更有甚者是自愿成为“孤岛” 。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但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也挑战着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高校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孤岛现象 表征 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王亚丽,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238-02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关
2、键期,而在这一时期,多种因子的合力导致大学生中“孤岛”现象的产生和繁衍,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挑战着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中“孤岛”现象的表征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发展,内心体验日益丰富,憧憬着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对爱与归属、对尊重的需求、对精神的需求十分突出, 但错综复杂的因素使他们挣扎在幻想与现实的两极对抗中,沦陷为一座座“孤岛” 。 (一)环境孤岛 教育家爱伦?凯曾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 由此可见,不良或不适宜的环境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3、和不好的结果。而当今社会有多种不利于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不适环境,大学生被围困其中却又难以突围,从而形成一座座“环境孤岛” 。 1. 农村学生的城市围困。农村大学生把现代化的都市当作自己寻找意义的锚地和扬帆起航的梦工场,但是当他们为求学踏入城市的时候,会感到一种与原来生活的巨大反差。较之物质充裕、吃穿不愁的城市生活环境,他们更多地承受着经济负担的压力,生活相对拮据,常会感到无奈甚至自卑而不愿与人交往;较之教育资源充沛、教育手段完善发达、学习形式多样、文化多元完备的城市学习环境,他们享有的教育资源有限,知识结构不完善不全面,较少接触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学习活动相对单一,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较大而产生自
4、卑感,甚至想要逃避现状;较之复杂开放的城市人际交往环境,农村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较封闭,接触外界的环境相对单一,社交活动少且单调,因此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加之大多数农村学生纳言和群体性的内向性格,正常的人际交往受到很大限制,他们往往处于一种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状态中,感觉始终融入不了城市生活,遭遇了城市生活的层层围堵而焦虑不安、彷徨无措甚至绝望迷惘。 2.新校区学生的群体围困。随着高校扩招的升温,引发新校区建设热潮。新校区虽扩大了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但由于新校区多处郊区,公共基础设施滞后,校外社会环境差且不完善,可进入性不强,而校内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备、校园文化积淀不深等因素,造成学生陷入“走
5、不出”的绝地,使学生出行困难,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不能很好地与老校区学生、与教师接触,与社会接轨,学生也难以对新校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了新校区学生与老校区学生、新校区学生与社会的孤立状态。 3.大学生的“名利场”围困。大学可以说是最密集的名利场,当今的一些大学生为了各种名利、利益、金钱等事物而忘记了生活本身的意义,此种功利主义的泛滥造成大学生的功利性取向,他们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为此抛弃甚至牺牲友谊及其他的东西。这种名利场环境中,学生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心中的隔阂越来越深,也就给了孤独粉墨登场的机会。 4.毕业生的就业围困。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围困着数百万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他们
6、百感交集,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或期望过高致高不成,低不就;或急于求成签约致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诱发失落感;或想自主创业又不愿意承担风险致无从选择,最终很多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常感焦躁忧虑、困惑恐慌、漂泊不定,在就业大潮中跻身于孤立无援的孤岛上而终日惶恐。 (二)情感孤岛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处于青春期的当代大学生,不仅情感非常丰富,而且情感发展呈现出情感需要的多元化以及情感体验的矛盾性等特点,但他们多样的情感需要或被忽视、或被抑制,他们情感的不满足状态引起自身情感体验的矛盾性,生成不同类型的“情感孤岛” 。 1.师生之间的情感淡化。在大学阶段,教师的重心在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对
7、高端知识的学习,加之教师自身科研和生活的压力,而且高校新建的新校区多数地处郊区,教师一般乘校车上课,课后基本上不在新校区逗留,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双向沟通交流。另外,常驻学校的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管理学生人数较多,也不能逐一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互动,上述情况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归属感、满意度、幸福感、创造力等方面关注不多,客观上弱化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淡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情感的淡化使得大学生缺乏教师真诚的关爱和必需的情感引导,他们得不到别人的情感接纳,自身的情感又找不到合适有效的输送途径,久之就会封锁内心,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疏离,产生孤独无助之感。 2.生生之间的情感隔离。当代大学生大多是
8、 90 后,他们身上有着属于这一代人共同的烙印,在其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常以自我为中心,非常注重自我,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一方面他们又存在抗挫能力弱、内心脆弱、自理能力差、嫉妒心强等问题,在他们离开父母的羽翼之后,对一切都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问题、就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等,易产生紧张抑郁、恐惧焦虑、退缩逃避、排他等情绪。这些情绪易造成他们彼此之间猜疑,彼此抗争,彼此隔离,孤立状态应运而生。 3.学生与家庭之间的情感断代。在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大学生或被迫长期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和帮助,或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与父母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常觉得自己是父母
9、甚至是社会的“多余人” ,或长期处于家长的“强迫”状态下,内心真正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种种情况使得他们的需要和情感长期无法得到父辈和祖辈的反馈,难以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对家庭缺乏安全感、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性格也比较孤独自卑,易产生渺茫之感,和家庭之间产生情感断代的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中“孤岛”现象的解决途径 大学生中逐增的“孤岛”现象必须要给予重视,并给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具体为以下两点: (一)改变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情感教育的体系和内容 要改变重专业、轻情感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体系,主要的措施有: 1.
10、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要有针对性、多层次地开设系列课程、专题报告和讲座,完善其体系,而主要形式有:一是开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社会心理、人际心理、择业心理等等;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既有着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课程,又有着力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塑造优良心理品质的心理训练课程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三是开设系列专题报告和讲座,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基地,邀请专业教师或者心理专家为学生讲授心理调适方法、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不断完善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且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
11、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是通过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认知水平,帮助其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客观科学地评价自我和社会,从而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我;二是情感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这两种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的情感发展变化的特点,掌握有效的情感调适方法,把自我的情感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也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交往艺术,在良好心态的作用下,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共事。通过这两种教育,学生既学会修身养性,矫正不良人格,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又能提高学生意志行为水平,增强心理承受力,明确自身的目标。 (二)
12、创新教育手段,构建和谐温馨的多方环境,不断完善大学生自我认知,使其更好地融入多元环境 除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内容,还需不断创新教育手段,让学生朋辈、家长和整个社会参与其中,从而构建和谐的多方环境。具体措施为: 1.成立免费的社会心理咨询室、社会关爱大学生问题的专门组织等,创建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很多学生羞于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而又无力承担社会昂贵的咨询费用。因此,可在社会上倡导社会爱心人士、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建立免费的心理咨询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咨询空间。同时,可组织专门针对大学生“孤岛”现象的关爱队伍,这些组织和队伍不仅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还以“抱抱日” 、 “敞开心扉日” 、 “呐喊
13、日”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和指导。另外,政府相关部分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多种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消除社会不公、就业压力增加等社会负因素。通过多方配合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和谐的社会大环境,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2.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朋辈辅导等新媒体和辅导方式,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同时,加大对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投入力度,构建一个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网络、微博、微信因其隐蔽自由、快捷方便等特点受到学生青睐,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对学生进行线
14、上心理辅导和咨询,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良好的育人成效。另外,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团队的辅导,让朋辈辅导成为又一辅导途径。加之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大力投入,校园尤其是新校区校园在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就从上至下创建了一个积极有序的校园环境,既能使学生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又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学生自然对学校、对集体易产生归属感而不落单。 3.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他们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培育积极温馨的家庭环境。学校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双方及时了解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同时,定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给家长发送电子版教育书籍和心理健康知识书籍,督促家长上学校网站查看视频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家长不当错误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且对其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家长以更为合理的交流方式与学生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所作所为,以关爱的方式取代冷漠式、以关注的方式取代放养式、以理性的方式取代粗放式,从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总而言之,社会各方必须及时以实际行动解决好“孤岛”现象,从而培育出出色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张金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及教育对策.东北师范大学.2005(11). 瑞典爱伦?凯著.沈泽民译.儿童的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