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5997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知识,阐述了小城镇理论与模式和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农村 城市化 发展 1 农村会“化”掉 城市化无限“化”下去,是不是农村会消灭呢?提倡城市化,是不是轻视农村,抛弃农村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而且农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自身将实现现代化,换句话说,农村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的本身就包括了城市化的内容。舍去了城市化,农村的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这场惊心动魄的社会变迁中的一个侧面。经过了这一特定的过程,达到消除城乡、工农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一个特定阶段内会显现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壮丽场面,但

2、在城市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则将进入平稳、调整、渐进的新阶段。至此,城乡之间将进入高级意义上的平衡、协调,作出这一推断绝非主观武断,依据在于:驱动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衰退。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而工业化有其特定的使命,工业化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社会,工业化引来了城市化,城市化将众多的农村人口改造成为城镇人口,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减少了,农业对劳动力的排斥力减弱了,这样,城市化的驱动力也减弱了。工业社2会之后是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时城乡之间交通发达,信息畅通,人类对于工作地、居住地的选择余地更大了,更

3、自由,自主了。特别是经过了城市化高潮的洗礼之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农村的交通便利了,通讯发达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改善了,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作业方式与城镇居民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在这种条件下,农村居民向城镇移居就没有了动力。从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展望,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至今依然看不到被根本取代的苗头(,更何况,农业还不仅仅是一个供人类吃饭的产业,还有其生态意义。农业在调节气候,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农业、农村必须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现代化,唯有这样,城市化才有意义。而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只有通过

4、城市化这个过程后才能实现。在城市化过程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在世界城市化中,曾有农业衰落,农村凋敝的先例,有的情景异常悲惨。伴随着城市化的巨大浪潮,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这是一切后发展国家的一门必修课。2 小城镇理论与模式 该理论是对费孝通的小城镇系列论文和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撰写的学术论文的总结。其中探讨了小城镇的等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不同地域类型及成因,以及小城镇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小城镇规划建设等问题。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强调我国当前阶段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3同时费孝通还首次提出“苏南模式”及“温州模

5、式”等概念,对我国农村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它负担着农村最终让位给城市的历史责任” 。苏南模式:苏南农村城市化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苏南农村工业化模式所推动的城市化,即社区政府推动型农村城市化。这是一种既非市场化,也非政权化的特殊模式。它是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分裂转化而来的,并与某些特殊的历史、自然条件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模式。从制度结构模式来看,苏南模式以地方政府行为为推动力,社区集体行为为主体,乡(镇)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动员的行政性质,即地方行政机

6、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二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社区特色。社区因素、市场机制与行政力量三位一体,维系着这一模式的运行和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农村城市化模式是在温州农村家庭工业、专业市场以及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业经营的前提下,主要依靠农民力量,采取多渠道集资方式建设小城镇这一条城市化道路,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以农村能人为骨干,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 3 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变迁。如果能够准确的评价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就不仅能够把握城市化的发展状况,明确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

7、而且就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政策,4提供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在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有定性评价,而且要有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的基本方法,就是要提出评价的指标,赋予指标量值,如果是采用指标体系,还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它们各自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3.1 主要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又称单一指标法,即选取某一最具有本质意义,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描述和评价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通常采用的有以下三个指标: 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比重是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也称为城市化率,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非农就业比重 非农就业比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的非农就

8、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 城镇用地面积比重 城镇用地面积比重是在某一时期城镇建城区用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城镇是城市化的物质载体。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农村人口向原有的城镇转移集中,还是新城镇的建立,都会导致城镇用地面积规模扩大,因此,城镇用地面积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但是,城镇用地面积比重指标也有缺陷。如前所述,城镇行政区域变动受很多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所影响,仅仅用城镇用地比重指标容易导致失真的判断。例如,改革开放后我国数次调整了设市和建镇5的标准,导致城镇的数量迅速增多,从而使城镇面积迅速扩大。但是,如果城镇面积扩大并没有伴随相应的城镇经济内涵和基础设施的发

9、展,城镇就名不副实。 3.2 综合指标法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多重目标的集合,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放映城市化水平,难免以偏概全,城市化内部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因此,为了使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得到综合的评价,一套指标体系需要被制定,使其能够全面和综合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评价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一般认为,城市化包括以下的内容:人口的城市化;产业的城市化;地域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所以综合指标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城市化的内容来设计指标体系。 从城市化构成的七个要素出发选取若干项指标来构成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七个要素对城市化程度的影响力是不

10、完全相同的。因此,为了使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更具可操作性,在七个要素的基础上选取九项指标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综上可见,正确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尤其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然而,迄今尚未提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方案,这无疑为正确评价城市化发水平带来了困难。尽管如此,对于单一指标法的缺陷,人们已经达到共识,而在综合指标体系上,人们对于指标定性研究的分歧要远远小于定量分析;换言之,给不同的指标确定量值和权重,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6参考文献 1陈丙欣,叶裕民.德国政府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4(3):33-37. 2方辉振.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比较研究J.江淮论坛,2006(1):10-14. 3冯云廷.小城镇化战略的反思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取向J.中国软科学,2000:120-124. 4郭焕成,徐勇.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问题J.经济地理,1990,10(2):15-19. 作者简介:黄永斌(1975-) ,男,广东广州人,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