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的融入问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027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的融入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的融入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的融入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的融入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的融入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论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的融入问题【摘要】虽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但农民工仍然义无返顾的寻求进入与融入城市。社区作为他们在城市的“栖息地” ,因此,他们急切希望在现实生活特别是他们生活的日常环境中得到接纳,真正成为城市公民。 【关键字】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我国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正经历着朝向以工业为主导甚至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快速变迁,在这一大背景下,大量农民工向城市涌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密切关注的问题,以成都为例, “流动人口常年保持在 200 万左右,虽然数字如此惊人,但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是我国的现实国情。

2、一、相关理论及分析框架 社区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腾尼斯的代表作公社与社会(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社区等)之中。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按照社会学中结构功能理论,社区也具有相应的功能包括:社会融合、社会分化、社会教化等。而对于农民工对农民工而言,一方面,是他们在城市中的栖息地,是他们社会生活2的场域;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在农民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因此,就农民工与社区的关系,我们可以说社区的融入则可以折射出他们城市的融入状况。 从马斯

3、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分为三层:一是经济生活的融入,即城市能够满足农民工的基本生存安全需求;二是社会日常生活的融入,即城市能够满足农民工社会沟通和交往互动的需求;三是社会心理层面的融入,即农民工对自身城市融入的定位。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必须是他们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心理层面上全面适应和融入城市的过程。 (时力容,2005)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融入情况是怎样?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能融入城市社区中,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二、农民工社区融入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生活融入 根据雷文斯坦的观点,决定人口流动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推”和“拉”两方面的力量。而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的普遍

4、贫困化,正是对这种“退” 、 “拉”力的最好诠释。于是,经济融入也成为衡量他们社区融入的首要因素。社会现代化使社会流动大大增加。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流动是指个人从一种地位或者社会阶级向另一种地位或社会阶级的运动。农民社会流动成为他们获得新的社会位置的过程,他们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从农民转化为市民。因此,是否能够拥有新的社会位置,经济因素(包括工作、收入等)是第一,能够比农村过的更好,那么就更偏好城市生活,能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从我们的研究观察,目前大部分3农民在经济上都基本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保证吃、穿、住、用还会有节余,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一层满足了。 (二)日常生活的融入 美国芝加

5、哥学派教授 R.帕克从社区的基本特点对社区下定义,除了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以及这些人口与土地的联系,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也都是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中。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发现,农民工成为城市社区中一部分,即便二元制度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那么起码在家的地域归属时空内、在日常生活层面上,他们与社区居民友好的交往,形成邻里守望相助为形式的社区亲情,建立起新的生活圈,同时也建立起以城市谋生为基本方式的生活空间。因此,只要社区能够给予外来农民工像原来的“家”一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能够达到事实上的融入。(三)社会心理层面融入 有学者认为:心理适应是进城农民工适应的最高等级,只有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获得心理认

6、同和情感归宿,才真正完成了社区融入的目标。正如歌德在塔索一剧中的一句台词“只有在人中间,人才能认识自己,只有在生活才能教会人去认识自己” 。对于这这类“返乡型”农民工:城市社区只是他们暂时的栖息地,他们是城市的“候鸟” ,最终的归宿还是家乡。城乡差别造成了城里人和农村人之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的弹性排斥都在社区居住地反映出来,造成他们心理的落差,难以融入城市社区。 虽然在经济、社会生活层面农民工对城市社区产生了认同感、依赖4感、归属感及责任感,习得了城市的文化观念,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城市社区融入的过程。但是,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必须是他们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心理层面上全面适

7、应和融入城市的过程。农民工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较低,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最终归宿,也是农民工居住、交往的“场域” ,其实其融入状况不容乐观的。 三、对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区原因分析 有学者认为: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场域” ,同样存在特殊性和深层次性。社区首先可以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社会管理者、市民、农民工在一定地域上的社会互动关系;其次作为一个社会交往的场所,也包含了一种情感和心理认同。因此,社区融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这里对此进行这样的归因: (一)制度障碍 首先是结构制度壁垒,城乡二元结构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了农民工中的“农民”身份,进而也影响到他们进入到城市社区中的行

8、为方式以及心理认同。其次是户籍的制度、教育制度导致农民工的子女无法正常在城市里入学,于是他们只能留在家乡或者随着农民工子弟学校四处流动,考虑到他们的后代,导致在心理上对城市没有归属感。最后农民工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让他们无法享受的城市居民公共资源,城市社区的融入更是遥不可及。 (二)城市社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所造成的影响 城市社区中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他们对农民工的排斥与歧视也是造成农民城市融入难的直接原因。美国社5会学家库利认为“社会自我”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自我是随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中实现。而对于农民工来说,自身的不自信与自卑,始终定位

9、为“农民工” ,只是来城市打工的群体,不属于城市。内因加之外因让他们被隔离在城市社区之外,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 (三)文化价值差异 目前城市社区已经形成以异质性为特征的“有机整合”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群体,农民工就是其中一类。农村的“乡土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化”价值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两种文化价值的在他们的思想里进行着交流与碰撞,最终的结果是农民工还是被隔离在城市社区文化价值之外。在研究中发现农民工完成经济的适应过程,可以保证在城市的温饱,但是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其实也是对城市文化价值内化的过程。农民工进城的途径是通过“自我组织”的形式为主,以初级群体的网络关系为纽带与桥梁,在城市中解

10、决住宿与工作。 四、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一些思考 面对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区的现状,我们思索万千。社区的地域性特征和农民工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最为相关,最易被接受和实现。社会宏观、中观、微观的支持系统通过社区落实到农民工身上。 首先,宏观层面:制度政策的支持。社区是制度与农民工接触的场域,在制度体系下,社区管理渗透于农民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促进也可能排斥与限制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的政策制度支持,在社区中实施,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是农民工最能感受到也是最能实现社会融入的方式。 6第二,中观层面:社区网络支持。农民工城市融入不仅仅是一个身份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区网络支持对应社区教化功能即:

11、实现农民工城市社区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融入,尤其是由社会生活带来的心理融入层次,一方面,通过营造农民工认同的社区文化,另一方面,社区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管理和服务,争取培养其“内部良好的有效率的相互人际关系可以与紧密结合社区里面的初级群体关系而具有相应的舆论、监督以及安全保障功能,从而形成以道德为基础的与邻为善、邻里守望互助互帮形式的社区情感。 第三,微观层面:农民工自身素质。谈及人口的素质,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中的重要性,因此,社区通过自身的资源对农民工在就业、工作、技术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适应城市工作的需求。我们都熟知“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这样更好的在城市社区中立足。 有学者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城市社区中的农民工,他们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土地的牵连。而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会彻底割断与土地的联系,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扎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