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风俗乱弹此乱弹,既不是乱弹琴,也不是戏曲声腔,而是取“乱弹”二字的字面,比喻本文所谈的关于风俗的话,就好像是乱弹各种响器,致使声调驳杂也。 若说风俗的范围,绝对是一个广,稍往细里说,它包括诸如服饰、饮馔、住宅、出行、游戏,礼节、姓名、迷信、生育、丧葬、节日、赛会、婚仪、结社、谣谚、俗语、文身、艺术、技艺、赌博、娼妓等等方面,连怎么骂人和怎么自杀也属于风俗。 据我看,风俗至少有八个特性,具体的表现不胜枚举。 一曰,风俗有全民性。就是说,相当一部分风俗,是由全民所创造、所享用、所传承的,而非哪个阶层或阶级所独创独享的。比方说,汉服、胡服、和服、西装,人们都穿;饺子、年糕、元宵、粽子,中国人都吃;
2、寿司、生鱼片日本人都吃;面包、黄油欧洲人都吃;老北京人都住胡同里;蒙古人都住蒙古包;藏族人见面献哈达;欧洲人见面时拥抱;汉族人见面过去抱拳称“久仰” ,道万福,如今握手;五代以后汉女都裹小脚;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中国人都过;风筝、划拳、鞭炮、斗蟋蟀普及于全国;旧式婚俗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送彩礼,拜天地;欧美人多复仇之心;日本人爱樱花,自杀常剖腹;炎黄子孙多恋乡土;古希腊人富于冒险性格;犹太人宗教热情高;土耳其人悍勇难犯;德国人爱好哲学和啤酒;中国人有强烈的家族观念,等等。这些,都表现了风俗2的全民性。 有个外国学者说, “民俗是无学问阶级的心灵上的财产,蒙昧人心理的表现” 。这是一种只
3、强调草根风俗的说法。我国民俗学界也有类似的说法,说“民俗是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创造、享用和继承的文化生活” 。这也是在强调草根性。他们把“风俗”称之为“民俗” ,草根性便明显加强。他们似乎是在表示,我只研究草根风俗,别的不管。我觉得,“风俗”二字更好些。它的涵盖面更广,什么俗事儿都包括进去了。 二曰,风俗有等第性。风俗,既有草根风俗,也有精英风俗。霸王鞭、踩高跷、跑旱船、耍猴儿、耍中幡,多是农民和市井细民的娱乐;投壶、诗钟、马球、高尔夫,多为官绅、士大夫、豪富所玩赏;黑牛、铁蛋、二愣、老栓、狗剩儿一类又土又俗的人名,多为下层民众所取用;易安居士、东坡居士、归来子、山谷道人之类的雅号,皆为文
4、人雅士所取用;曲水流觞起自王羲之宴饮兰亭,后被帝王和天下文士墨客所仿效;欧洲的上等人有自己的沙龙语言;芬兰的大学生有自己的戴帽日,等等。草根性、精英性,过去叫阶级性。但一提阶级性,人们便容易往阶级斗争那儿想,还是叫草根风俗和精英风俗好。生活地位不同,风俗就可能有差异,不可能完全一刀齐。 三曰,风俗有民族性。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中国有裹小脚、划龙舟、寒食节、中山装;日本有赏樱、剖腹、花道、茶道;骂詈,中国人好骂娘,骂“龟儿子” 、 “杂种” 、 “丫头养的” ,多关乎传宗接代,欧美人爱骂“白痴” 、 “蠢猪” 、 “笨蛋” ,多关乎人的本领;薙发梳3辫是古时女真人、满族人的发型;泼
5、水节是傣族和缅甸人的节日。各民族风俗互有长短,汲长弃短,方能培育本民族的良风美俗。 四曰,风俗有地方性。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中国北方民风雄健豪爽,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南方民风纤秀典雅,江浙多才子佳人;山西人爱吃醋;湖南人爱吃辣椒;北京豆汁、东北血肠、广东蛇羹,各据一方。地理各异,历史不同,风俗便呈现地方性。入乡随俗,是一种交际文明,尊重和夸赞外乡,也是一种交际文明。自大自傲,奚落他乡,不足取也。 五曰,风俗有时代性。有些风俗只出现在特定的时代,后来就衰微了,失传了,没了。长袍马褂解放后逐渐消失;汉人薙发只在清代;小脚起自五代,今已消亡;寒食节起自春秋,今已不过;姑娘不穿裙子而扎板
6、带、梳小刷子,只出现在“文革”时期。 代代有特色,风俗各不同。坏时代有坏风俗,好时代则相反。压迫你薙发,不薙别想留头;裹小脚,疼也得裹,脚不小嫁不出去;姑娘梳小刷子,造起反来干练得很,不弱于彪形汉子。这些恶俗,皆是坏时代所造就也。如今每临新春有春晚,则是好时代造就的美俗也。 六曰,风俗有传承性和坚韧性。风俗一旦形成,便极易传承,极为坚韧,不易改变。多子多福观念在甲骨文里就有反映;汉族束发长达三千年;起于春秋的风筝飞翔到今天;踏青唐代就有;中秋节、清明节、春节起源都很早;日本人参拜神社,已有千百年;俄国人爱酗酒,不知传了多少代;犹太人热烈的宗教情绪早在古老的圣经中就有表现。 风俗的坚韧,正面说,
7、就像是根深水足的大树,难听点说,像是难4戒的烟瘾。 “文革”那么“破四旧” ,也没把春节破了,人们照样守夜、吃饺子。多子多福观念,农村搞了那么多年计划生育教育,也没改变多少。俄国总统出了多少狠招,俄人的酗酒之风也禁绝不了。移风易俗,难矣哉。既需要强力,更需要促使条件成熟。 七曰,风俗有民众性。也可以叫通俗性、非官办性。风俗常被称为“民俗” ,凸显出了风俗的民众性。 “民俗”一词,不如“风俗”的涵盖面广,但也差不离,所以人们常用它。风俗之“俗”即通俗性之意。风俗不产生于书本、庙堂和研究机构,而产生于日常生活,由老百姓自我创造,自我弃取。它不是不可捉摸的高深学问,而是人人明白、人人实践的东西。 风
8、俗,绝非一纸官衙命令所能创造,更非一纸硬性禁令所能禁绝。禁除一项风俗,须先有民间的愿望托底,老百姓想不通,禁令便要短命。比如京城禁放鞭炮,起初想彻底禁绝,但总能听到市井间鞭炮隐隐,报怨之声则更烈,于是,官方只好退让,官民互相妥协,改为可以燃放,但要守规矩,于是皆大欢喜。 风俗因为有通俗性,所以力量很大,人多力量大嘛。于是,自古便有“采风”之制,帝王要把风俗采来看一看,分析一下,看看老百姓怎么生活,心态、兴趣如何,以便确定相应政策。 八曰,风俗有非政治性。风俗就是风俗,别拿风俗当政治,更不能拿政治手段来对待。民众认可的风俗,只要不是恶俗恶习,就应当尊重,不要轻率破坏。即便是不良风俗,也不可用暴烈
9、措施对之,而应教化之,引导之,依法治理之,使之消亡。 5“文革”伊始,大破所谓“旧风俗” 。牛仔裤,剪掉;烫发,剃掉;尖皮鞋,剁掉。搞得风声鹤唳,午夜惊心。一项风俗的臧否去留,竟牵系了无数人的命运。那是一个风俗与政治划等号的年代。其实,牛仔裤、烫发、尖皮鞋皆非恶俗,而是民众认可之俗,理应尊重。最后,牛仔裤之类都顽强地留存了下来,一样也没少。 “文革”后有一段时间,妇女留披肩发,青年穿喇叭裤,皆被批为自由化。其实,留披肩发乃爱美之心所致,不过是一种女性风俗,穿喇叭裤乃趋时之心所致,不过是一种服装习俗,全与政治不搭杠。本应听其爱好,但却草木皆兵,实在不应该。 风俗,是挺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值得好好
10、研究。但若从历史上看,再与国外的学术界比较一下,我们中国人不能算是重视风俗研究的民族。虽然我国古代也有风俗学著作,如东汉应劭写的风俗通义 ,明清之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的周末风俗 、 两汉风俗 、 宋世风俗等篇什,但只是凤毛麟角。民国年间,宗教学家、民俗学家江绍原先生在北大开了一门风俗学课程,叫做“中国礼俗迷信之研究” ,本来很有价值,却因被人误解和轻视,被停了课。1949 年以后,民俗学长久不彰,近 30年来才在学术界挤了一个位置,但只是被放在大学中文系的卵翼之下。风俗学之研究,应该有个大的进步才好。 论曰:风俗者,看似寻常而内涵丰盈也;虽为细事而不可小视也。诚如顾炎武所云,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 。以故,帝王下令采风,学者立学研讨,政治家高度关注也。风俗醇美,国之幸,民之福也。故弘扬美俗,摈弃恶俗,乃“天下之大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