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变革摘 要:针对我国传统地理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新课程中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提出来,分析初中地理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43-02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面对社会的需要,个性的发展,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思考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们应从什么地方去进行改进呢?这就是我
2、今天要说的话题。 一、变“消极呆板”为“积极创新” 在中学地理教师的行列中有少部分由于消极呆板,视教学为包袱,淡化了教学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这样一来,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例如:在讲到“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太阳对地面辐射的关系”一节时,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出结论。当学生提出为什么时,他们只是简单地回答:太阳高度角越大,对地面的辐射就越强,反之亦然。但同学们就是不明白这一结论的原因,只能死记硬背,不但苦了学生,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2实,在这一节内容里就可以加以创新,例如:用手电筒照射黑板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结果,从实验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手
3、电筒照射黑板的扩散与集中,跟光线与黑板形成夹角的关系。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和实践的研究者。只有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完善与创新。1.用多种方式引入,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一些教师认为,我们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很多内容安排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也是对教师“教”的一种解脱,于是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 ,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死背” ,让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知识的突破口,结果不能使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 从教学
4、实际看,在地理学科中,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应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应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创新引入,提高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用多种方式引入并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地理课”变“游戏课” 游戏课从很大程度上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生活泼的青少3年,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如在讲天气预报的符号时,符号又多又不好记,同学之间不防试一试,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认得准,让学生自己做气象预报员,发布天气预报,同
5、学们各自就会发挥自身优势,去努力做得最好,这样可以在快乐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想” ,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常以教师的“讲”为主,实行满堂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了,作为一位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把问题留给学生去解答、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讲述“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时,不是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学生不难发现:低纬区气温高些,高纬区及两极地区
6、气温低些;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在夏冬季节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三、重视对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处理地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价值取向趋向于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处理好生活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1.让学生走进初中地理教学,避免教学中的枯燥乏味 例如:教师在讲到“天气与气候”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4根据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洪涝等,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到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让同学们知道探讨气候的变化规
7、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让地理教学走出课堂,开放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让学生触景生情,对世界产生好奇,让地理教学走出课堂,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如讲“人与自然关系”时,先让学生走向自然,看看生活中的污水任意排放,满街垃圾,化工厂的废气污染等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很自觉地提高环境意识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等综合教师,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
8、知识,及时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造就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科研型、创造型、终身学习型的智能人才。 1.由“教师”变“导游” ;让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促使者 地理课程改革关注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地理基础知识,具有鲜明的地理科学特点。教师在地图上带着学生环游世界,了解分析各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成为真正的“导游” 。如在讲“海陆性质”时,把学生从“陆地”带到“海洋” ,让学生感受海岸的浩瀚,感受陆地与海洋的不同,5最后总结出海陆性质的不同以及海陆的分布,让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
9、根据生活实际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心理氛围。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走进知识的每一个地方,共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2.由“教师”变“医师”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地理课在组织教学时,强调提出问题或质疑,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教师通过质疑,发现问题的关键,抓住问题的切入点,实施“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走去,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动手能力、知识基础、科学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促进学习的动态发展。学生也从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不同方位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教师的了解、分析和“医治”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