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比两次“东征”还早的东征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一生经历过无数次艰难险阻,但他愈挫弥坚,奋斗不止,面对民初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孙中山对革命受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逐渐悟出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路径,进而在 1922 年下半年至 1923 年初基本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开始着手国民党改组的准备工作。 然而,此时的广东作为革命的中心区域却很不安宁。1922 年 616事件后,陈炯明的叛军控制了广东的部分地区,并勾结南北军阀,对抗革命。当时孙中山认为:只有扫除了叛军才能使上述政策的践行得到保障。 1923 年 1 月 4 日,孙中山发出讨伐陈炯明
2、的通电,经过半个月的战斗,滇、桂、粤联军攻克广州,将叛军驱至粤东。尽管吃了败仗,但陈炯明力量仍很强大,且有南北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支持,所以伺机反扑。他趁桂军沈鸿英叛变之机,1923 年 5 月 8 日在惠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攻广州。 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军事形势对己非常不利,死守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主动征讨东江,才能保住广东这块革命策源地,顺利实施其“改组党务、创立党军、宣传党义”之大计。由于无人能够代替孙中山赴前线负军事指挥全责,他即以“革命领袖”政府首脑的身份,兼为军队的统2帅,有时还担负了前线司令官的责任,在 5 月至 11 月这半年多时间,孙中山都是亲自坐镇指挥作战,努力实践自己
3、提出的“军事非我亲临前敌,必难速行解决”的理论认识。 第一次攻击惠州的时间约在 1923 年 5 月 2 日至 28 日。孙中山令刘震寰部桂军集中石龙,以巩固东江下游,扼制敌寇,待命行动。次日,孙中山从广州抵达东莞大朗、高塘等处,慰劳士兵,鼓舞士气。5 月 10日,刘部桂军与陈军杨坤如等部交战,两日后败退,孙中山急调滇军增防东江前线,并派蒋介石赴石龙,与东征联军各军首领会商进攻惠州计划。5 月 14 日,刘部攻占博罗,消息传来,孙中山无比欣慰,亲赴前线巡视并慰劳各军。为了对惠州城发起第一次攻击,孙中山 20 日任命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为东江讨贼军总指挥。三天后,再次亲临东江前线慰劳各军。然而,此
4、时踞守潮汕的许崇智部不敌陈军林虎等部的进攻而败退揭阳,为扭转潮汕失守对惠州攻城造成的压力,孙中山于 5 月 28 日下达三路进攻惠州的命令,尽管东征联军占领了惠州城外飞鹅岭,但博罗被陈炯明军乘隙攻占,东征联军外围供给基地丧失,第一次攻击惠州城的计划未能实现。 第二次攻击惠州时间约在 1923 年 5 月 30 日至 6 月 24 日。针对潮汕和博罗等地失守,陈炯明有可能调防惠州之情况,孙中山对东征联军攻城的部署作了调整。6 月 1 日,孙中山亲赴前敌督战,五天后进抵博罗,夜宿胡思舜营,商议肃清东江右岸残敌。次日,孙中山赴惠州前沿阵地,至惠州城外飞鹅岭下慰问负伤的刘震寰,深夜两时才返回白沙堆住宿
5、。6月 8 日,孙中山督率各军攻击惠州城,步行飞鹅岭,勉励将士。6 月 103日,孙中山在石龙行营命令滇、桂、湘、粤联军向惠州城发起总攻击。由于陈炯明军全力死守,东征讨陈军缺乏军需供给,加之内部不够统一,从而惠州城久攻不下。次日,孙中山与许崇智等详商作战计划,于 6 月12 日再度视察前线,并委任张开儒为中央直辖湘粤联军总指挥,准备对惠州城发动新一轮攻击。6 月 20 日,孙中山从石龙抵达博罗,与许崇智及前敌各军将领会商进攻惠州计划。此时,因北京发生曹锟取代黎元洪为总统的政变,孙中山不得不将较多精力关注时局的发展,并发表宣言,公开表明不承认曹氏北京伪政权。6 月 24 日,下达暂时停止攻城的命
6、令。第三次攻击惠州的时间约在 1923 年 6 月 25 日至 9 月 27 日。在这三个月时间里,孙中山根据北方局势的变化,花费相当多精力做改组党务、外交联络以及筹划北伐事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东征讨陈的关注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由于攻击惠州没有进展,孙中山又不得不放下其他工作,于 7 月 26 日从广州奔赴前敌,并于 29 日在轮船上召开军事会议,会商攻惠方略。此后连续三天,马不停蹄视察惠州城外各军事据点,并且复函胡汉民等人:“文在外专注意于军事,无暇分神于其他,一切政事,统由展兄代行” 。与此同时,他一面急调援军开赴前线,一面筹集军饷和武器弹药,甚至将航空局的飞机和海军军舰调赴前线,指
7、挥部队全力攻城,曾先后抵达梅湖阵地指挥发炮,登上飞鹅岭视察敌情。20 日,孙中山与前敌各将领商定,于次日发起对惠州的总攻击。然而,由于停泊白沙难江面的轮船发生爆炸,原来计划用以爆破惠州城墙的鱼雷全部被毁,21 日总攻惠州城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 。22 日,孙中山调整部署,4确定将总攻时间改为 24 日。由于各方面的准备不充分,多次发起对惠州城的强攻最终未能成功。26 日,孙中山不得不在博罗重新部署作战计划,留程潜坐镇博罗,本人则返回广州。 第四次攻击陈炯明叛军的时间大约在 1923 年 9 月底至 11 月中旬。具体目标有所变化,东征联军由被迫撤离惠州近郊转变到力保广州安全进而组织反击。192
8、3 年 10 月整整一个月,孙中山没有亲临东江前线频繁督战,而将主要精力用于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之上。这个时候,东征联军与陈炯明叛军在东江前线处于两军相持的态势,实际上,自 10 月中旬以后,陈炯明调遣各路援军陆续开抵东江,至月底,东征联军的压力增大,被迫撤出惠州近郊驻地,随后节节败退。10 月 30 日,孙中山不得不放下筹备国民党改组的紧张工作,亲赴石龙行营督师,并决定于 11 月12 日组织反攻,然而,博罗于 8 日失守,前线溃败, ,各军无心恋战,纷纷退踞广州近郊。14 日,孙中山在广州帅府召集高级军政要人会议,针对东征讨陈军溃败之势,研究应对办法,任命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兼任滇粤桂联军前敌
9、总指挥,统一这次军事行动,并急调谭延闿的湘军从湖南回援广州,新近归附的豫军樊钟秀部也同时移踞广州近郊。孙中山这一部署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是要首先解除广州革命政权新近出现的军事危机,在此基础上,再相机歼灭陈炯明叛军,至少应将其赶回惠州老巢。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建议下,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合作击退陈炯明叛军的先河。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与工农群众关系密切,所以经其发动广州附近的工农群众,自觉协助广州保卫战。是月 20 日,围攻广州的陈炯明军被击退,随后退踞惠州,尽管在陈炯明军撤退的当日,孙中山5发出了命各将领乘胜穷追陈炯明叛军令:“尚望本此素志,奋乃声威,乘胜穷追,务扫庭穴,庶几我有可鼓之余勇,敌无整顿之余时,懋建宏勋,奠安大局。 ”但是,为了阻止北敌方本仁等部入侵广东,遂将湘、滇等军调赴韶关,任命谭延闿为北江各部队总司令,指挥南始战役,孙中山本人将主要精力专注于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准备工作。东江前线敌我两军之间处于对峙态势。 1923 年孙中山讨伐陈炯明的惠州之战役,其历史地位是,为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打下有利的军事和政治基础,堪称 1925 年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的前役。甚至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东征,而后两次则为第二和第三次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