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618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面子的实质就是个体的声望、成就、社会形象、个体能力的表达载体,是个体努力维护的一种公众形象。学者们通常采用社会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来开展面子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焦点包括:(1)丢面子、争面子、留面子;(2)面子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面子的跨文化研究。面子问题应当引起心理学者的重视,开发其有效的测评工具,并将其置于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关键词:面子;研究方法;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B842;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13706 引言 面子在各文化系统的人际交往关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

2、为,人们天生具有维护自身形象的社会动机。人类学及心理学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声誉或有较大的面子,但是,它对人的重要性和个体追求它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对中国人而言,爱面子是十分典型又十分普遍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现象,追求面子更是中国人重要的生活目标。对此,仅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俚语中我们就可以窥其一斑,比如, “人要脸,树要皮” 、 “死要面子活受罪” 、 “不看僧面看佛面” ,等等。已有研究表明,有面子会让人感觉很好,丢面子则对个体有较大的消极作用,甚至会导致个体自杀。有研究者认为,在东方文化2背景下,面子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因此,要想理解东方人的心理和行为,不能不关注面子。

3、鉴于面子自身的重要性,面子会逐步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家及本土性理学家关注的对象。 学术界早期对面子的探讨主要采用思辨及现象学的方法,如哥伦比亚大学的胡先晋,于 1944 年在美国人类学家上发表了中国人的脸面观 ;香港大学的何又晖,于 1974 年在美国社会学期刊上发表了论面子 。近年来,国内也开始有了关于面子的综述和介绍,如王轶楠、杨中芳,于 2005 年在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燕良轼等,于 2007 年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上发表了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但这些研究同样限于思辨的层次的研究。从总体来看,目前还很少有学者对面子的实证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笔

4、者把面子作为一种心理学概念,对其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对面子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的面子研究提供借鉴。1 面子的含义 在本文中,我们考察了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面子的含义。在Hu、Golfman、周美玲、翟学伟、佐斌等学者的研究中,曾先后对面子下过不同的定义(具体见表 1) ,其中,最被广泛应用的是 Hu 的研究中对面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面子有两种形式:脸和面子。脸是指道德层面,是个体道德的组成部分,与个体的内部状态有关;面子是指社会层面,与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获取的地位有关,是个体的一种外部状态。脸和面子都是指他人对个体的一种公共的认识。从上述表达中可以看出,该定3

5、义对脸和面子进行了区分,增加了定义的可操作性。但是这种区分还仅存在理论的水平上,至今为止还很少有实证研究对这种区分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因此,在实证研究中,脸和面子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交换使用。与 Hu 的定义相似,Hwang 认为,中国人的面子有两种,即社会面子和道德面子。社会面子是指通过个人的努力、天分或者能力获得的身份,或者是通过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而获得的身份。道德面子是指对个体道德进行的社会评判,是个体人格的底线。他认为,一个人可以不选择获得社会的面子,但是必须在各种情况中去维护自己的道德面子。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各学者对面子定义的表述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面子是个体的声望、成就、社会形象

6、、个体能力的表达载体,是个体努力维护的一种公众形象。尽管研究者认为,脸和面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大部分研究者还是把脸和面子混用。脸和面子是普遍存在的个体的心理现象,它不等于个体的社会地位、能力和行为习惯,但它会随着个体的社会地位、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有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面子,认为面子的两个基本维度是道德和能力。而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则从面子所关注的对象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面子分为个体面子(self-face) 、他人面子(other-face)和相互面子(mutual-face)三种。个体面子,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仅关注自己的形象;他

7、人面子,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关注他人的形象;相互面子,则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既关注自己的面子,也关注他人的面子,同时,还关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研究者认为,面子可以分为个体面子和集体面子。 4有研究者认为,在集体主义国家中(如中国) ,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总是把我与其他人联系起来,如个体总是把自己看成儿子、兄弟、丈夫,但是很少把自己看成自己。因此,与西方国家比起来,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不仅代表自己的威望,而且还代表着一个家庭、亲戚、朋友的威望。如果一个人犯了罪,那么,全家人都觉得丢脸;如果一个人取得了成就,那么亲戚朋友都觉得有面子。因此,尽管面子是个本土的概念,但并不限制于只能在

8、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使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含义有着较大的区别。Ting-Tooey(1998)认为,面子从本质上讲,它属于社会一自我结构的问题,它根植于文化之中,要想正确地理解面子,必须考虑到特定的文化情境。是面子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佐斌以 192 名武汉市民为对象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党政干部、商务人员、大学老师及 120 名大学生。通过让被试对 30 种脸面事件丢脸的程度进行评定,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影响个体丢面子的事件以及面子的相关维度。苏筠和黄国光以 56 名已退休的老年人和 54 名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对自己遇到的有面子和没有面子的事件进行调查,通过采用配对比较法分别对自己、

9、儿女及朋友的品德和学业等进行评价,探讨不同年龄的个体对丢面子事件认识的差异。结果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品德良好和成就突出比父母的品德良好和成就突出更能使自己感觉“有面子” ,这反映出了“个人取向”的特色;退休的人员则相反,他们认为,子女的品德良好和成就突出比自己的品德良好和成就突出更能使自己产生“有面子”的感觉,这反映出的是“社会取向”的特色。朱瑞玲采用“面子事件问卷” ,让 201 位台湾被试描述与他们自己相关的丢面5子或有面子的事件,通过对被试所反映的内容进行编码整理后,共得到110 项负面的面子事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与丢面子的事件相关的因素有 4 个方面:能力、身份;品行、道德、法律;名誉、尊严、行为失误和性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