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卡夫卡”影子【摘 要】文章主要谈论有“日本卡夫卡”之誉的村上春树,有其作品有着与卡夫卡相似的写作命题和人物刻画等方面内容。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有着惊人相似性。两者笔下的异形世界,孤独而冷漠的人际关系,还有作者天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文章主要通过研究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电视人 ,以及天黑以后 、 且听风吟等,探寻卡夫卡和村上春树之间相同的闪光点。 【关键词】卡夫卡;小人物;孤独;距离感 无论是挪威的森林 、 天黑以后还是他的短篇集电视人 ,村上春树的作品里总是有一个阴森、黑暗的氛围,作品里的人物都带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人们从卡夫卡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所谓
2、“现代人的困惑” ,从卡夫卡作品的多重解释性中,去认识自己和人类社会。而村上春树的作品,处处充满了卡夫卡的影子,他用一个独立的自由人的身份,审视这个孤独变异的世界,常常用他“无法无天”的想象去刻画一个怪诞不已的多维空间。 一个是活在 19 世纪的西方的先锋性作家,一个是出生在 20 年代活跃在 21 世纪的东方诺贝尔得主,天南地北,却在他们的作品里闪耀着一样火花。由于村上春树充满惊奇和意外转折的侦探小说手法对内心世界进行的探寻和营造,使他获得了“日本的卡夫卡”之誉。 一、异化的世界、冷漠孤独的人类 2在卡夫卡众多作品中,一篇名叫电视人的短篇小说让人印象深刻。卡夫卡有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村上春树
3、有无处不在的“是正常人的体型小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不是小孩子或小人那样的小,而是同比例地缩小”的电视人;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被金钱压抑得没有了自我,甚至在知道自己变成甲虫后,担心的只是没有完成公司的任务,其父母担心的是格里高尔无法挣钱养家。而村上春树的电视人,他们闯私宅、闯公司,全无顾忌。 都是变形了的人们,都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但一切又看起来这么理所当然。他们的作品不会让人觉得变形的格里高尔和电视人的出现很突兀,相反,有时候会让读者反思: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变形的甲壳虫、电视人吗?卡夫卡和村上春树都将主人公放在一个独特的空间里,为他塑造新兴世界。卡夫卡让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是正常的。村上春树让
4、电视人搬着索尼电视四处出现,周围的看着也是全无反应,是合理的。村上春树的笔下总是出现像卡夫卡的格里高尔一样的变形者,他们都喜欢将变形者放在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放在人际冷漠的关系里,苦苦挣扎。 现代人人际关系冷漠,看似和谐却难以交心的现象很普遍,人们总是用忙碌的劳动老掩盖内心的孤独。村上春树选择用异化的人类电视人来揭开这个血淋淋的事实。 电视人中,每天跟“我”一起生活的妻子实际只是一个共同生活的人,没有交流,甚至逃避问题。大多数的现代人都知道自己内心的孤独,但宁愿逃避也不愿正视,解剖孤独给身边的人看,这不是解决的办法甚至是又一次伤害。 3卡夫卡和村上春树都意识到了,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在竞争中是自
5、己处于不败之地,却忘了如何跟自己身边的人真心相待,最亲的人变作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林少华也说:“村上文学宣誓的是孤独的美学、挺值得美学,而这正是他叩问心灵救赎心灵之路。 ” 二、小人物的无奈和挣扎 和卡夫卡一样,村上春树笔下总是有许多小人物的形象,这些小人物平凡普通,甚至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卡夫卡的地洞中,塑造了一直不知名的动物,它保护自己,保存食物,整天胆颤心惊, “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就会叫我惊慌失措,那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就没有少过。 ”卡夫卡通过描述动物的心理状态,写社会中小人物的战战兢兢的心理状态。 村上春树笔下的小人物,有着平凡的外貌,如同天黑之后的白川,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司职
6、员,他身上的优缺点也是常人可能有的优缺点,全然看不出是个“卑鄙的家伙” ,甚至他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卑鄙。他出钱嫖妓,因为妓女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就毒打妓女,白天的白川却衣冠楚楚。村上春树的小人物,衣冠楚楚,内力扭曲变形,职场压抑得他无法喘息。 眠中女主人整整失眠了一个月,她却品尝到了失眠的快意,因为“人生扩大至了三分之一” 。失眠前,女主人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需要靠写日记才能去区别每天的不同。 “我简单写过日记。我惊诧昨天与前天混为一谈的事实,惊诧这样的人生竟包含自己吞噬自己的事实”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意愿地活着,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自己4的主见,有的只是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村上春树用
7、一个个小人物的现实状况来呼吁城市人要“醒” ,不能在浅浅的阵痛中自我麻木消沉,放任问题的扩大。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失落的氛围,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在茫然地寻找着某种失落的东西,他笔下的小人物,充满着“我是什么?” 、 “我在追求什么?” 、 “我要往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的追问。 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木月,她们甚至选择了自杀。这是因为村上式孤独形成的背景之一,就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的重压,使人们的心灵产生了扭曲。利用社会的重压来揭示小人物的悲哀,这也是卡夫卡作品中最常运用的手法。饥饿艺术家这个艺术形象,脆弱,孤寂,心情阴郁,在社会的发展下,饥饿表演已经被人们抛弃,但是饥饿艺术家仍然坚
8、定不移,坚持自己的饥饿表演。不顺应时代,沦为时代的产物,符合时代的发展,只能如同饥饿艺术家一般,活活饿死了自己。卡夫卡和村上春树都爱用这样的小人物来折射大社会,用小人物来看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距离感 卡夫卡的作品同情底层的劳动人民,同情那些苦苦挣扎的小人物,但是又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本书的作者犹如上帝,能掌控所有人物的生与死,能够控制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卡夫卡总是与自己作品里的人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很少在作品中用“我”来担当主人翁,他总是把自己的思想灌注在一个生活在地洞的动物、饥饿表演家身上,冷眼旁观这个自己创造的世界。 5村上春树作品里的距离感,比卡夫卡的更为彻底。日本传统小说尤其“私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以至私密性,乐此不疲地表现一己的喜怒哀乐和身边鸡毛蒜皮的琐事,却比较少追求宏伟的诗篇和历史长河的记载等内容。因而同自己、同他人、同周围事物站得太近,近得令人窒息。而村上春树明确说他讨厌这类日本小说,讨厌其中出现的乱糟糟的人物关系。因此,他的作品明显有一种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