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相依翰逸生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808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墨相依翰逸生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笔墨相依翰逸生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笔墨相依翰逸生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笔墨相依翰逸生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笔墨相依翰逸生辉摘要:多年来,有关中国画的笔墨继承与发展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争论中。本文以吴冠中先生有关艺术见解为切入点,略论笔墨、审美取向、传统继承和推陈出新问题,浅识拙见,飱谨希抛砖引玉以同道。 关键词:笔墨 审美取向 传统继承 推陈出新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208-01 多年来,由于吴冠中先生相继提出“笔墨等于零“、“抽象美“、“形式美“等艺术见解以及某些针砭时弊的话语在美术界引起轩然波澜,褒贬不一的颂扬此起彼伏,至今在互联网依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关于“笔墨“一词,在此引述几种解释:美术理论家郎绍君把笔墨定义为指

2、用含有水、墨汁的中国毛笔以中国书法的基本方法在宣纸(以及绢等)上所画的点、线、面笔触与笔触组合;周积寅教授解释为“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有时也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吴冠中先生 1992 年发表笔墨等于零文章后,有学者质疑吴冠中先生的笔墨观,吴老先生说:“美产生于关系之中,红黄绿蓝,本身无所谓美丑,关系处理好了即美,处理不好即丑,脱离具体环境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吴先生强调线条组合的审美内涵。张仃先生发表应当守住中国画的底线 ,回应了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主张,他说“人们可以完全独立地品味线2条的笔性,也就是黄宾虹说的内美,他们在这里得到的审美享受可能比题材形象

3、甚至意境中得到的更过瘾“。张仃先生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美术史论家水天中先生与西南大学美术教授邱正伦博士在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中坦言并不赞赏中国画家把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底线论调,认为“笔墨并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中国古人没有说画画就是为了笔墨,画画的目的应该是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表现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理想和志向的一种终极目标。 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画具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描写绘画特征,深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审美取向,其表现手法与技术手段被人们赋予了独特的多元审美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特定的工具媒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开:具备弹性的锥形毛笔特具的书写性绘画特质,墨汁、颜料的水溶性以及纸、绢等载体的遇

4、水渗透特质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某些鲜明特征。比如笔墨层次的干、湿、浓、淡、深、浅变化的审美,点、线行笔速度的疾、徐、弹、跳所造成的毛、涩、劲、利、刚、柔的质感表达,以及长、短、粗、细的点、线、皴擦的形的意象审美要素等等,作为中国画所独有的视觉审美符号,这些传统审美要素如果放在当今中国画的发展与推陈出新上对照的话,我们是否依然认为是唯一一成不变的、不能割舍的审美元素,或者说中国画的笔墨技术技巧问题是我们所追求的完成绘画作品的的第一目的,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站在传统审美立场,如果抛弃了这些独特的审美元素,可能导致观念记忆中的传统中国画的面目全非,或许人们不再承认是纯粹的中国画作品。站在发展的立场,人们

5、会认为已经高度程式化的传统中国画面貌早已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感,3面对过于程式化作品时不再具有触目一新的感觉,导致一批有识之士认为正是高度程式化的笔墨积习因素制约着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吴冠中先生针对水墨媒材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切身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所理解的是,在现代绘画造型手段中,笔墨虽然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绘画造型手段,不能够孤立的看待“笔墨“这个问题。现代造型手段应该是多样化的:“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面、块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

6、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吴冠中语) ,吴冠中先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笔墨的功用问题,他在尝试利用水墨语言的黑白、块面关系抒发着自己的情思,同时也在探索水墨语言拓展方向的可能性。 绘画作品本身是否具有情感或思想性是衡量一幅作品艺术价值的有机因素。吴冠中先生似乎在善意的提醒我们,如果过多的关注于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技术手段本身,而不去关注艺术作品的本质问题-情感、思想在绘画作品中恰如其分的表达,是本末倒置的事情,笔墨技巧、技术手段仅是充当艺术家完成绘画作品的语言材料和表述艺术家情感思想的载体而已。绘画艺术带有较大主观性、倾向于个体劳动的繁杂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立意构思到具体应用绘画媒材、绘画技

7、术手段、特色绘画语言表述和完成基本上靠画家自己单独来完成。笔者这样表述,并不否认笔墨语言的重要性,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犹如充建筑材料的砖石、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笔4墨语言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绘画作品的观瞻、耐读性,毕竟中国画的审美具有多元性特征。 我们在继承传统中国画这一民族特色画种时不仅要关注前人积累的丰富的笔墨技巧的保留与取舍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文审美特质在现代作品中的体现问题,关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包括纸张载体甚至作品的装潢陈列格式要不要更加丰富的问题,在关注继承传统的中国人文审美需求问题时,是否还有勇气直面当今世界时代审美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和谐共处与同步发展等诸多问题,有待于更多有责任心的中国画艺术家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下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语境,可喜的现状是当代不少画家正以宽广宏大博厚的胸怀,在有效把握中国画语言的民族特质基础上,精研取舍,不断拓展和丰富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使中国这一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历久弥新,步入一个更宽更广阔的空间。 文献资料参考: 笔墨等于零吴冠中 1992 年 香港明报周刊 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张仃 1999 年 美术第 1 期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 2006 年江苏美术出版社 审美价值取向研究邱正伦 2007 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