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范畴概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862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民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范畴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民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范畴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民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范畴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民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范畴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公民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范畴概述摘要:公民教育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包含着诸种矛盾范畴,认清各种矛盾所在及其运动过程,对于推进公民教育的实施,选择正确的公民教育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民教育;基本矛盾;具体矛盾 一、公民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一样,公民教育的基本矛盾在于,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公民意识要求与受教育者公民意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方面表现出来,体现于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诸要素发展不平衡之中,贯穿于公民教育过程的始终,并且集中表现在公民教育五要素的相互矛盾关系上。 (一)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之间的矛盾

2、 公民教育是培养高度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国家主体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热爱祖国,遵守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合格公民为目标的教育,而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仅仅以学校为基地展开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是公民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的公民品行与公民技能的培养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推进,而当前我们公民教育主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家庭和社会教育较为零散,全社会中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链,教育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在家庭与社会层面并未切实得到体现,导致教育目标的指向性与教育手段的现实性之间产生不一致2的现状。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双方

3、人际关系不和谐引发的矛盾。在这种矛盾发生的原因中,教育主体由于处于教育过程的主导地位,一般应负主要责任。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二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客体对于教育主体所讲授的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其次,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引发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一方面出于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不够明确,未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的师范作用;另一方面出于教育接受者未能真正从心理上认同公民教育所宣传的核心价值观念。(三)教育目标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矛盾 教育目标所指向的“应然”状态与现实状况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矛盾差距,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公民教育目标与教育接受者周围存在的价

4、值取向、行为准则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不一致。在接受者周围的环境因素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情景影响,如果教育目标所要求的与现实存在的环境因素完全对立,势必导致人们的选择困惑。第二,教育目标导向与社会的政策导向之间的差距。 (四)教育主体与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 理论上,教育主体是教育目标的践行者和实施者,并根据目标的要求对接受者进行教育活动。实际上,教育主体自身要先经历一个教育过程,这种“提前受教”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随着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不断3进行的。在进行“提前受教”的过程中,会存在如下的矛盾:第一,教育主体由于思想觉悟水平、认知能力、自身经验与思维方式等原因而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目标要求,或者片面理解

5、教育目标的要求。其次,教育主体并未从内心认同教育目标,仅仅是出于工作要求而机械生硬地开展教育活动,未能从内心认同公民教育的内涵及要求,把公民教育形式主义化。 二、公民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矛盾 (一)传统小农意识与现代公民意识之间的矛盾 公民意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之一,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是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特定的经济形态意志化的产物。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期,第一产业的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因而小农经济和小农意识对人们的文化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在这种情形下,个人不会产生出主体意识,更不会意

6、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二)市民社会现状与公民意识培育所需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市民社会是培养我国公民意识所需社会根基。市民社会是以共同体自治为特征的自治社会,它有助于维持社会领域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法律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能抑制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当干预,培养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与参政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自主性的增强,大量的社团组织4开始出现,社团组织的兴起逐渐拓宽了私人生活的空间和范围,并进一步加快了国家与社会分化的进程,这也预示着我国市民社会正在慢慢成熟。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市民社会整体上还很弱小,离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形成还相差很

7、远,市民社会自主性的缺失使得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缺少必要的社会环境。 (三)传统政治文化与公民意识政治文化土壤之间的矛盾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脚印都是从传统的基础上走来,在人类社会更迭交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总是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尤其是文化传统更是以其作为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和滞后性,在社会变迁无时无刻地发挥着它的余威。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文化,其本质就是要求个体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绝对的服从,这其中既没有个体间的平等和自由,也没有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而公民教育所培养的公民意识强调公民主体间的独立与平等,崇尚公民对于公共事务或价值深切关怀和认同的公共精神。加强公民主体意识的培养,就必须努力摆脱传统政治文化对我们心理气质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在全社会加强以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政治文化建设,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注入到公民的人格系统,转化为公民内在的情感、态度、气质和性格,真正实现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