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7420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摘要基于对天津市 20052011 年产业就业结构、行业就业人员比例的分析论证,天津市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从传统的就业格局转变为“三、二、一”的新格局,已趋于合理和优化。目前,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这四个行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发展潜力;应重点予以政策扶持,以大幅提高其增加值。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行业具有一定就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应顺应天津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高端化的趋势,也应予以政策扶植。而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两个就业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关键词产业结构

2、调整;就业结构;行业层面;产业层面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61-04 作者简介:胡伟(1987-) ,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一、引言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而合理的就业结构是整个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关键,就业结构是否合理,首先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环境是否允许劳动力在产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蔡?,1999) 。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结2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速率大致接近,这是地区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

3、提(王君萍,2009)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产业中不同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建议。 二、20052011 年天津市三次产业及主要行业就业情况 (一)产业层面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天津市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优化(见表 1) 。2005 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别为 1508:4191:4301,呈现为“一、二、三”传统就业格局。到了 2011 年,天津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 959:4141:4901,其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降幅近 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大幅上升,提高了 6 个百分点, 越来越多的劳

4、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向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较高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则稳定在 41%左右。目前,天津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呈现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较 2005 年的格局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逐步趋于合理和优化。 三、天津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首先,应探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结构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从而揭示就业吸纳能力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其次,对是否扶持某产业的发展可有效促进就业,还需在论证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判定其是否与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相符。 考虑以上的两个约束条件,从增加值角度出发,某个产业的就业吸3纳能力实际

5、上由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年度该产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产业劳动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产业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后者指该产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新增(或减)的就业比例,实质上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 1 相关性分析。产业层面。研究期间内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呈高度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其中,第一产业是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正相关关系;总体上来说,天津市生产总值的增长能拉动城镇单位人员的就业。行业层面,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

6、数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批发和零售业则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因此该行业的增加值扩大对提升就业水平没有贡献。 2 单位增加值所需就业人数分析。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产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该指标是某一年度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 根据计算,无论从总体状况、产业层面还是行业层面,近年来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区别仅在于下降的幅度不同。从该指标历年的数值来看,第三产业明显具备比第二、第一产业更强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二产业始终比第三产业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两者的劳动生产

7、率之差近年来有逐渐拉大的趋4势。这意味着第二产业的劳动报酬相对较高,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愿意向第三产业转移,富余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在转移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第二产业。 从行业层面来看: 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的该指标值很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该指标值较高;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采矿业等行业的该指标值较小;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该指标值很

8、小。从以上各行业的指标中可以看出,具有很高就业存量吸纳能力的行业均属第三产业; 具有较高就业存量吸纳能力的行业中除建筑业外,其余也属第三产业;这从行业层面进一步验证了第三产业明显具备比第二产业更强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结合相关性分析的结论,尽管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 20052011 年 6 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但其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无论以当年价格计算还是以不变价格计算都处于较低水平,低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故其存量吸纳能力较低,其增加值的增加对就业的贡献非常有限。 3 就业弹性分析。就业弹性系数是经常用来计算某产业的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一个指标。许多学者用该指标来计算各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但是在给定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就业弹性的变化才能主要归功于就业结构的变化。此外,弹性是两个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就业弹性高并不说明5就业更加充分;反之,就业弹性低也不意味失业量更加严重。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一段时期内的就业弹性变动趋势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某产业的增加值增加对城镇单位人员就业的增量吸纳能力,故仍引入了该指标来评估各产业增加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由于无法获取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 3 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因而无法比较准确地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对上述 15 个行业进行就业弹性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