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创业教育提升离校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总量迅速扩大。作为高校扩招中的所谓“热门专业” ,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98 年,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共有 14 种,到 2004 年,专业种类增加到 28 种,本科专业点也从 1276 个增加到 2866 个,增幅为125%。随着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两类专业离校学生(毕业生或提前退出学校的学生)的绝对数量增长导致了过高的就业压力,而这种压力又引发了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可雇佣性;离校大学生 一、可雇佣性:离校大学生培养的新标准 在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
2、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在精英化阶段,大学生的身份或毕业文凭的稀缺使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 。而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大学毕业生由高校分配转变为社会选择,用人单位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和决定权,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再是文凭或单纯的学习,而是文凭与成绩背后所承载的对于未来工作的胜任能力,雇主对离校生提问的内容也从“是学什么的”转到“能做什么” 。 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或组织对雇主要求的离校学生可雇佣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1997 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着传统2意义上的工作性质,改变着过去生产组
3、织的性质,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从而引起对承担人力资源开发使命的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对此,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可雇佣性这一标志着人才标准划时代转换的概念。它的主要内涵是:要想被人雇佣,就得创造被雇佣的条件。 传统模式培养下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以实践性见长的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离校生,其可雇佣性尤为值得关注。2005 年 2 月,教育部高教司在一项全国范围针对两类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分析与解决问题、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等雇主所重视的可雇佣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方面。同年,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调查也指出,中
4、国的大学教育无法提供实用的和团队工作的技巧,只注重理论教育、书本教育。 二、培养方式:以可雇佣性为指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与其他学科相比,经管类专业的学习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1)极其重视交互性强的参与式学习。这是由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决定的;(2)极其重视合作学习。管理工作与沟通密不可分,管理教育与合作学习也密不可分;(3)极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无论是从学科属性出发,还是从快速变革的现代组织对于人才可雇佣性的要求来讲,都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转变是可雇佣性人才培养逻辑的重要内涵。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身份的鉴定与
5、文凭授予向可雇佣性人才培养的3转移,而可雇佣性人才的培养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需求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就业取向,它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社会相关性,它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真本事” ,即满足社会需要的可雇用性,而不是考试成绩与身份、资格及文凭等。 可雇佣性人才培养逻辑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种“仓储式”的人才以及那种只为了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好准备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抛弃那种“知识袋”的学习模式,代之以一种基于行动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6、模式。 对于离校学生可雇佣性标准的确立促使了高等教育培养标准、方法模式的系统改变,促使了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正像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所认为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教师则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话语霸权的拥有者、布道者和教化者,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已不再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定位。 三、创业教育:提高离校大学生的可
7、雇佣性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而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4自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的创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89 年底,在“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大学教育的创业能力与学术性、职业教育并列成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 ,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解释了教育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 创业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
8、是提高可雇佣性的过程。对于大学中的财经类专业而言,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培训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全面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团队沟通和协作等影响就业的基本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以创业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全面参与的体验效果,正如体验学习之父 Karl Rohneke 所指出的, “对于成人学习来讲,体验是最好的学习” 。体验式学习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在面对设计好的模拟体验场景或项目时,参与者必须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谋求答案,并没有提前设定好的答案供参与者学习,从而获得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9、并在团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团队沟通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体验在团队的激发和教师的引导下,完全可以在一种“非限定化”的层面上得到升华。 目前教育仍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方式,把学生全面培养,尤其5是把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以增加人才投资的回报率。据 2006 年中国人才报告的研究,仅 2005 年一年,我国就有 2500 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 9000 亿元。高等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生产要素的特点,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完美人格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思
10、维的发展。 学校要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制和多种培养方向,根据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反馈,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随着就业变化和知识发展,不断调整专业方向;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创业和创新的活力。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稳步提高高等教育扩展,逐步构建低门槛入学考试、开放性的学习制和严格的学分制管理相结合的学历和文凭管理体系。考生一旦通过基本的入学考试,便取得了高等学校的学习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拿到文凭。通过入学考试的考生可以在他一生中认为合适的时候修满学分,获取文凭。 四、总结 因缺乏可雇佣性的标准,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迅速增加的离校学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员工胜任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除了普遍认同的结构性失业因素外,更为深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可雇佣性失业” ,即缺乏企业认同的可雇佣能力。创业教育则通过体验式、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可雇佣能力的提高。当然,实行创业教育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经管类的6教师来讲,就是要有更多企业组织的实际体验。此外,以可雇佣性标准为指导的高等教育也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做出系统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