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职业道德 社会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大的权利,在传播资讯方面必须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媒体存在的意义在于传递信息。新闻传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受众获知最新资讯,最重要的是让受众接受资讯,最终影响行为。而受众从“获知”到“接受”有一个心理过程,那就是“认可” 。影响受众认可的一则新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新闻的新鲜性、接近性、重要性等等,媒体的公信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受众对一个媒体最起码的信任都丧失时,对其发布的新闻就更谈不上几分信任了。就像对一个人的诚信已经持否定态度时,对他说出的话也就信不了几分了。而当媒体传递的信息已经不被受众接受时,其
2、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把握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报道真实的客观事实是记者的基本要求 事实的广度而言,记者受认识上的局限,不可能一下子看到事实的整体,所能看到的往往是事实的一部分。其次,记者受自身新闻判断与思想认识的影响,对所获悉的客观事实必然有所取舍。再次,文字本身在表义上的局限、记者驾驭文字的能力等等,让记者难以将一个客观事实完整地复制出来。但是只要掌握了新闻的真实性,将事件真实地反映出来,那就是一篇成功的报道。所以我认为,新闻报道决不能放弃对于事实真相的追求。至于这个“事实”能否真实地反映,仰赖记者的认识、眼光与求实精神。也就是说,记者在了解了事实的基础上,还要尽求证核实的责
3、任,用自己的阅历和学识去伪存真。当记者能秉持这样的理念,将它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时,方能使报道不断地去接近事实真相。 二、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教育 新闻的力量既源于事实,也源于公众的信念,虚假新闻既践踏了事实又嘲弄了公众的信念,即使能一时蒙蔽公众,最终却逃不脱公众的惩罚。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他们为新闻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缺乏基本常识与专业素质的人员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得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由于新闻行业门槛降低,许多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非新闻专业人员也加入记者的
4、行列,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理念了。因此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面对新形势,应保持正确的工作作风,增强政治和导向意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证新闻来源是真实的。所以,记者在选取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之间没有可比性,要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搞好调查研究,报道中的各个要素必须真实,避免言过其实。调查研究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获取事实真相的法宝。搞好调查研究需要“四到”脚到、眼到、耳到、心到。要客观
5、公正,不夸大、不掩盖事实。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写作要认真,语言要准确,表述要确切,用词要恰当。 三、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约束机制 新闻界有句话说得好:“先做人,再作文。 ”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坚持新闻宣传真实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切实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和媒体自身必须建立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规则,建立公正独立并具有执行能力的新闻媒体自律机构。新闻媒体自律规则既需要客观和可量化的标准,也需要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对相应规则进行细化。同时,必须制定明确可行的奖惩方式,强化新闻媒体的自律
6、。新闻媒体自律机构的工作必须接受社会监督,让公众参与监督,增加透明度。面对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除了沿用传统的媒体自律方式外,新闻媒体的自律机构更需要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准确和科学地跟踪、评估、监督和制裁媒体的违规行为。 为规范和约束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中宣部、原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办法。这些管理规定,加强了对报刊出版全过程和新闻从业人员行为的监管,有效规范了采编工作。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准备成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严厉打击虚假新闻,严防新闻腐败。 为了加强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协会也可以建立新闻从业者监督网站,把违反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人员通过网站公布给受众,而受众也可以通过这一网站来对新闻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投诉。 同时, 营造法律环境、 建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 扩大中国记协、中国报纸行业协会的监督范围和加强监督力度,对于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和不顾新闻行业社会责任的现象及时进行反馈、追责、 惩戒, 确保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