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及对策摘 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重要的两个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教育活动都无法完成。然而这两个因素又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本文分析了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 作者简介:陈轻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226-0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
2、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个人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所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充满矛盾的两个重要因素。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两者所处地地位是不同的。教育主体是将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接受教育主体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先有教育主体的“传授” ,才有教育客体的“接受”。因此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客体则受制
3、于教育主体,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自身知、情、意、信、行的水平,进而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地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自我教育阶段,教育客体就处于主体地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认识到教育客体在自我教育阶段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要求教育客体被动接受自己所提出地思想政治主张,势必会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不理解、不认同的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育过程中作用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但是如果离开了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活
4、动同样无法进行。因为没有教育客体制约作用的发挥,教育主体就无法根据教育客体的思想实际来制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没有了教育客体反馈作用发挥,教育主体的教育效果就无法得到检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教育主体的能力很高,教育活动开展地也很好,但教育客体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素质却很差的情况,这正是因为教育主体没有认识到对教育客体的作用,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不理解、不认同的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度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首先要将社会对其成员要求的规范进行学习与吸收,内化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形象地把
5、这一过程看成是“输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地影响,教育主体对社会要求的理解与把握难免会存在偏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社会的发展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专业的领域,对社会规则的把握就会出现偏差。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社会所要求的规范并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十分重要。然而有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并不认同社会规范,只是出于职业要求而将社会规范传授给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输入”是为了“输出” , “输出”就是把社会规范进行整合、转换、创新,形
6、成适合教育客体的教育内容,将其传授给教育客体,帮助教育客体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充满矛盾。 第一,教育者不能践行自己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在教育活动存在“言传”和“身教”两种方式,后者的力量往往大于前者。然而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都不去践行自己所“言传”的社会规范。比如说,要求教育对象要勤劳节俭,正直清廉,自己私下却收受贿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就一定会被受教育者所否认和摒弃。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果教育者只认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而忽视
7、教育对象的重要作用,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处理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亲近感的产生,而且会影响到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所要求的社会规范的接受。其次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当教育主体在处理教育客体之间产生的矛盾时,没有站在中立的立场,而是偏袒某一位教育对象,引起其他受教育者的不满。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度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理解教育主体的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往往是一个宏观的要求,即对社会所有成员的发展确定一个总方向,对社会所有成员的素质水平定一个总的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希望突出自我,由此
8、单个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发展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整体要求之间可能会存在矛盾。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也可能和教育对象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矛盾。就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求受教者尊老爱幼,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诬陷的事情屡有见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身生活阅历所获得的经验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提出的教育要求有矛盾时,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产生怀疑情绪,甚至会走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无法完成教育主体所规定的教育要求。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发展的实际。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为了完成教育要求,会不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
9、但在实际教育生活中,思想品德要求定的过高的情况经常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经过努力也无法完成的,挫伤了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性。 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矛盾的措施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要理解教育客体 首先,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对教育客体饱含感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饱含感情,有助于增强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加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教育主体如果不重视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就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使思想政治所要求的社会规范成为空洞的口号。 其次,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
10、教育客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最重要的职能,如前所述,就是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就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特长,为其量身制订适合的教育内容与任务。在同一个教育过程中,有能力比较强的受教育者,但也有能力稍弱的受教育者,对此教育主体要理解和尊重,对基础好、能力高的受教育者进行肯定和表扬,同时,对那些基础不好、能力较弱的受教育者也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帮助他们完成思想政治的教育要求。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客体要增加对教育主体的认同感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理解教育主体,促
11、使内化活动的不断发生。内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不断吸收,成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变“社会要求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的过程。教育客体要不断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主体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的消化吸收,把社会准则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变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教育客体要不断内化,就应该最大化去理解教育主体,理解其所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其所提出的具有一定难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当作自己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同时,教育客体还要及时地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与教育主体分享。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学习状况了解的越细致,为教育客体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越合理,越有利于增加教育客体的认同感
12、,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内化活动不断的发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不断地外化。外化是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准则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来,是变“我要这样做”为“我已经在这样做”的过程。外化活动的发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们思想觉悟的程度和素质水平的高低最终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只发生内化活动,只把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并没有进一步发生外化的活动,也就是说没有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来,那么内化活动的发生也就没有了意义。行动永远在语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在内化活动发生之后,及时的通过外化表现出来,而且要使外化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综上所述,教育主体与
13、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客观的存在着矛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回避,只有弄清楚矛盾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出解决方法,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合格社会成员。 注释: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9-150. 参考文献: 1骆郁延.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 2孙迎光.教育:理解桌子吗?上海教育专研.2005(7). 3张耀灿、徐志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6).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4). 5张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之间的张力与耦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5). 6黄永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再探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