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7910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本文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对出版业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互联网+出版”的认识,为传统出版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与支持。 热词:互联网+ 大数据 物联网 云计算 数字出版 目前, “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任何产业都将受到其辐射,不断地思考和寻找与之融合的入口与路径。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那么物联网对应的就是互联网大脑的感官和运动系统,大数据对应的就是互联网大脑的自主意识和智慧生成的基础,云计算则相当于产生智慧的结构基础中枢神经。其实推广到出版业也是如此,物联网技术采集各种数据汇总起来,传递到云平台进行分析和挖掘,得到的结果又通过物联

2、网应用于各个方面,从而实现智慧化出版。本文将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互联网+出版”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一、大数据破除数据壁垒和行业壁垒,助力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大数据是一种高级信息生产力。大数据所带来的营销模式、购物模式、生活方式的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逐渐消失,在电子商务的平台下形成新的聚合消费力及消费热点,促进内需。 从大数据对出版业的宏观影响来讲,权威 IT 研究与咨询公司Gartner 2013 年一份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媒体通讯和银行金融最先接受并实施了大数据。出版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知识性产业,目前正受到媒介融合和新兴传

3、媒的影响,必须要做出转型以适应时代变化,那么如何适时转型而不被时代淘汰,正确决策尤为重要。行业风云瞬息万变,经验和直觉不再可靠。过去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依靠抽样调查进行随机分析,对自身出版物的销售和反馈信息获取不及时,对于出版物的实际消费群体的信息更是所知不详,无法判断出版是否符合预期定位,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预期定位。现在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获得的大量数据将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及时把握住机会,并且更加准确地了解出版上的不足,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调整。 而从微观上讲,从计划出版一本书开始,在市场调研阶段,大数据可以提供足够的样本,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题材更有价值,

4、更受读者关注和喜爱,更迎合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在确定题目之后,根据该类图书原有市场销售数据,预估首批印制多少本比较合适,以尽可能最大化地利用资源,节约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并减少风险和损失。另外大数据也非常适合帮助出版机构针对性地策划组织营销活动,实现精准营销,提升效率。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建立一个出版业共享共建的数据平台,使所有出版相关的信息能够聚合起来,实现流通和分享,一方面可以减少冗余数据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相对容易地建立相关信息标准,使出版机构之间甚至于出版机构和作者之间更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交流。 同样,在大数据环境下,各出版方对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把握将更加精准,因此可能导致在出版物选

5、材上更加集中,竞争更加激烈,对于冷门需求的照顾可能更少,导致某种出版资源严重不均的现象,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这也要求出版机构要有更加长远和理性的目光,认清自己的定位,善于利用数据而不过度依赖数据,合理调配资源,推动行业健康均衡发展。 二、云计算成就“云出版” 大数据虽然提供了海量数据,但人力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分析,而且其中包含很多冗余数据需要加以排除。但是对大多数出版机构来说,专门建立一个数据中心来处理这些数据显然不太现实,因为成本太高周期也较长。云计算作为一种使用共享计算资源进行计算的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使用亚马逊、谷歌等第三方公司提供的云服务,不仅更加专业,成本也

6、在随着技术的成熟越发降低。 云计算的出现为出版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近年来数字出版势头越发迅猛, 纽约时报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新闻周刊等知名报刊受冲击停止了纸质发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子舟发言称:“纸质出版最终将会被数字出版所取代。 ”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云出版”的生命力和广阔市场前景,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了“云出版”这个概念。 “云出版”即在出版和发行中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融合不同地区、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各类云平台,形成出版内容云、出版技术云、出版渠道云和出版服务云。可以说,实现云出版是实现智慧出版的重要部分。 除了减少硬件的前期投入外,随着云出版这种模式的成熟,出版机构

7、还将能够免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单独构建网站,而只需要将数字化出版的数字化部分交给专业机构,如互联网服务商、IT 运营商等,从而专注于内容把控和出版发行方面。 但是当前的数字出版并不等同于云出版,因为当前的数字出版有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当前比较通行的一种数字化出版方法是加入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由于其数据庞大,专业性太强,导致出版社刊物上网时间滞后,普通人群的接触度不高,也正因为如此,出版机构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读者的阅读反馈。而像龙源期刊网这类专业期刊网站在对数据的利用和挖掘以及平台建设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具有高效关联性搜索和较为精准的排行,按性别、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兴趣群体分类组合,形成矩阵结

8、构,并能与时俱进推出各平台的阅读器版本,相对更加接近云出版的本意,但其不足就是目前该类网站还仅限于期刊,范围较窄,真正实现云计算出版必然需要更专业、更全面的平台。至于云计算出版能否真正成为推动行业进步转型的助推器,需要政府、出版机构、云服务提供商合力,找到切入点,共同努力达到目的。 三、物联网让书业变得高效、透明、可控 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出版方面的作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深入剖析,然而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该如何应用在出版方面仍需深入探讨。物联网名为“Internet of things(IoT) ”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扩展,二是物联网是物与物之

9、间组网和交换信息的技术。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一种应时代之需而生的实用技术,其核心是业务和应用。出版物终究是一种物品,物联网在出版业必然有其用武之地,而笔者首先想到的,便是物联网核心技术射频识别(RFID) 。 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应用方法就是用一个电子标签在读卡器上面扫描或者轻触一下。其中超高频 RFID 标签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全球唯一的编码,而且随着制造工艺和设计的不断改进,超高频 RFID标签已经可以做到比纸片还薄,成本也降到只有几块到几毛钱,正适合用来代替出版物的条形码,利用标签的唯一

10、编码作为主键建立索引数据库,图书出版管理机构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图书出版信息的管理,出版机构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每本图书的从策划、编辑、印制到发行销售的相关信息,销售终端可以更轻松地构建销售系统进行销售,三方均不必建立额外的追踪溯源体系,而读者在购书前只需扫描电子标签即可预览图书或光碟部分内容而无需拆封,还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其他人对该书的评价。标签的唯一性又具有天然的反盗版性质,有助于版权保护。如果图书馆等机构购买图书,还可免去手动输入图书信息等繁琐步骤,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提升效率。这些特点将有力提升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将整个出版产业链条紧密串联起来,实现共赢。 另外,在去年的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

11、网创新创业大赛展会上,笔者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作品演示,一位选手拿出一张游戏场景图片,然后用平板电脑打开 App 放在上面,App 调用摄像头拍摄了这张照片后立刻浮现出这张场景的 3D 画面,非常有趣,吸引了很多人围观。这就是物联网在出版上的一个很好的应用,比如很多教育出版机构有增值服务,但都是要求提供用户名及密码,要学生或者老师自己去网站下载附件。有了这种技术,师生只要下载相应 App 一扫对应章节的图片,就可以立刻播放相应的影音或者 PPT,免去查找的麻烦。其他的比如影音杂志和软件杂志也不必再附赠光盘或者小册子,一个 App 不仅长期增值,还可以增加出版社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其实早在

12、2011 年,上海市就已经进行过此类尝试,之所以一直没有广泛应用,一是开发具有一定周期,二是受限于眼光和技术,很多东西还难以实现,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必能为出版业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革新。 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格局。出版业只有不断主动去了解互联网、认识互联网和应用互联网,才能更好地理解互联网、把握互联网,才能不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拓展发展新空间、探索发展新路径、寻找发展新方向,进入发展新阶段。 作者单位系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本文是 2013 年江苏省第2013SJB880036 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与江苏省第2013JSJG493 号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项目交叉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