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79194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析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析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探析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探析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探析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摘要: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基本权利诉求的必由之路。经过 30 余年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在教育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之上,对我国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教育改革仍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履行困难、受教育起点不公平和忽视道德教育等问题,并从制度、经济市场、法律和教育理念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未来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构想,即完善义务教育法制法规体系、建立弱势群体教育资源补偿制度、加强教育监督与问责力度、运用市场工具和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等。 关键词:

2、教育改革 公平 质量 一、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原则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农村居民在知识结构和经济水平上难以适应城镇的生活,这对于我国的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构成了制约(李淼,2011) 。因此,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国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也须满足如下原则,即教育法治化原则,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保证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教育公平化原则,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人本化原则,以

3、道德教育为基础,摒弃标准化教育理念,尊重对人的教育选择权。 二、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教育改革的疑难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脉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相继走过教育事业恢复及改革发展时期(1978 年1984 年)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及改革起步时期(1985 年1992 年)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及改革全面展开时期(1993年1998 年)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及改革不断推进时期(1999 年2009年)等四个时期(石中英、张夏青,2008) 。而在 2010 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2020 年) 的正式发布更是标志着,我国

4、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一如继往地推进全国性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杨小薇,等,2011) 。 由此可知,我国自 1978 年以来一直秉持以公平和质量为重心的教育改革。一方面旨在通过政策保证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整合教育优势资源,推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成果与发展趋势具有代表性意义。 自 1999 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数量整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始终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进行高等院校的建设和研究生

5、的培养,以从整体上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此外,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整体上保持逐年递增趋势,这说明,十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有经济保障地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2012 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 30%,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化教育,学生们已经能够享有比较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继续推进更全面的以质量与公平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相信未来我国除了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的教育质量也将会推向新高,不同阶层、起点的学生将能更加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我国以公平和质

6、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疑难问题 教育公平应该包括条件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褚宏启,2010) 。30 年的以公平和质量为重心的教育改革,我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石中英,张夏青,2008) 。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改革中仍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当前,我国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等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等的教育质量、办学规模、学生入学率和居民的受教育机会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根据表 1,在政策规定的城市与农村的小学及初中师资配置上,城镇的师生配比明显要大于农村的

7、师生配比(袁桂林,2013) 。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的人数却反而比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的数量要少许多。因而,这种配比显然是对与本就趋于弱势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2、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与义务履行困难问题 在我国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困难且缺乏社会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中小学入学率低、毕业率低、学历普遍较低等(李颖,王嘉毅,2007) 。此外,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和入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等也是很好的证明。 3、受教育起点公平问题 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为了提高当地学生的入学率,而压缩外地学子的录取名额,提高相关的入学门槛,从而破坏了教育公平原则。以清华

8、大学为例,2013 年在北京地区每万人有中有 50.6 人会被录取,在大陆范围内平均每万人则仅仅只有 3.8 人会被录取,而北京地区的考生人数却只占全国当年总考生人数的 0.82%左右(见表 2) 。 4、没有对道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顾明远,1990)而道德素质是一个人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之一(张晓平,2007) 。当前,我国的教育仍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塑造放在次要甚至是不重要的位置,对中华道德文化精粹的传播比较轻视,以致学生们普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未能给予足够的尊重。从而制约了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降低了教育的质量

9、。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充分理解教育改革中问题的原因,是实事求是、科学推进教育规划与改革的基础(吴康宁,2010) 。 首先,导致这些问题的一种重要原因是我国在推进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的教育政策、投资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刘世清,2005) 。这使得城乡居民的经济水平、教育资源、知识结构等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大,从而极大地破坏了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比如在2006 年提出进一步提高公共经费标准,要求 2012 年实现小学的公共经费标准和中学的公费标准达到 300 元和 500 元。而

10、此时北京和上海的相应经费标准已经达到 3000 元和 5000 元。显然,两者差距巨大。 其次,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比如,对于有经济困难的适龄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我国仍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教育资源补偿制度,从而难以平衡受教育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并保障经济困难的学生履行其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教育督导和问责力度不强同样是造成改革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从省到县,从中央到地方,支撑教育全面发展的信息公开机制、问责奖惩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等还有待建立并完善,以使改革的目标、内容,教育资源的规划与运用等得到政府与全体公民的监督。 最后,我国庞大的教育人口和有限

11、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公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望之间的矛盾等同样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重重困难。 三、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构想 (一)推进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措施 在我国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历史时期,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法治化原则、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教育公平化原则和教育人本化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监督与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同时努力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在

12、政策上保障稀缺的教育资源具有独立性与民主性,并通过法律强制保证政策的合法性。 二是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补偿制度,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学校和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等的资源补偿,努力均衡政府资源投入、学校办学规模、地方经济水平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各相关方利益平衡并协调发展。 三是加强教育监督力度和问责力度。将教育责任由上到下进行细致地划分和明确,并通过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使教育改革与实施过程能够得到全体公民和政府的充分监督。此外,建立恰当的问责标准,对破坏教育公平等原则的相关机构个人进行合理问责,保障教育改革进程的公平、有序。 四是充分运用市场工具来引导学生行使其择校的权利。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

13、建立私立学校,并引导私立学校参与同公立学校的竞争,从而不仅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教育发展,还能通过竞争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提高教育质量。 五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对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如仁、爱等)等精神文化的传播,从而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合格社会公民,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精神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二)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效应分析 受教育权利作为国家规定的公民所具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意志,还象征着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向往(冯光娣,2012)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基数庞大、教育资源有限的我国,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首先

14、,有助于科学地规划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提高落后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从而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其次,能够为国家培养出道德素养高的高质量人才,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水平,从而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最后,它还能通过社会良性互动,通过教育公平带动就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地位平等,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结论 教育权利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应当是公民对国家对社会的一项基本诉求。30 余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改革中仍存在着一

15、些疑难问题。 本文一方面对我国 30 年来的教育改革脉络进行了细致梳理,指明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仍将秉持质量和公平两个发展基点。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疑难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资源平衡及补偿制度、教育资源监督与问责制度等,并且有必要通过市场工具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教育事业以解决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和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此外,以德为本,素质教育不应过重偏向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随着以质量与公平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相信在未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精神文化、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等均会推向更高的水平,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也将会向全面

16、协调发展迈进新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李淼.和谐社会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石中英,张夏青. 30 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5): 2232 3杨小微.近五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的进展报告J.基础教育,2011(3):519 4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311 5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13(3):132145 6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2931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 8张晓平.农村基层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10) 9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0(4):1019 10刘世清.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05(3): 2124 11冯光娣.中国高等教育社会政策研究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分析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费明明,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教育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