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养老地产开发中 PPP 模式的应用及建议【摘要】近年,我国养老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地产的开发利用,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本文先回顾目前我国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盈利模式及融资模式,再通过分析我国养老地产开发现状,提出应用 PPP 模式让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然后以现有数据为基础分析目前我国养老的需求特点,为后续针对养老地产PPP 项目的相关投资开发提供建议。 【关键词】养老地产开发 PPP 模式 可行性 必要性 一、引言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速最快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统计,2014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 21242 万人
2、,占全国比重 15.5%,65 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 13755 万人,占全国比重 10.1%,对比联合国发布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 根据民政局数据显示,截止 2015 年 3 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27.5 张,与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要求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30 张仍有较小差距,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50 到 70 张更是差距不小。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潜力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我国“十二五”纲要规划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十二五”期间
3、,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致使近年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养老服务成为投资新热点。 同时,与养老服务行业相关联的养老地产市场因此也方兴未艾,各方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求成功的融资框架和开发模式。本文在现有的养老市场背景下,综述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一类新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与融资框架建议PPP 模式,为有关企业投资开发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养老地产”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养老+地产”的一种复合地产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主题化,整合其他资源,为客户提供特殊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养老地产由适老化住宅拓展而来,最初只是将养老主题融入传统地
4、产开发,但发展至今已融入了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形成养老地产的广义概念。目前国际上对于养老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国内外发展养老地产的先进经验分析、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地产的开发研究和关于养老地产的规划研究。罗福周和韩言虎(2012)根据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及结合典型案例,并从老龄化社会、老年产业经济、房地业和房地产企业转型角度,分析了养老地产的特性,介绍了国外养老地产的发展经验,阐述了当前亟待发展养老地产的必要性。姜睿和苏舟(2012)从中国养老地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看,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集约化与养老服务高端化是催生中国养老地产的内在动力,养老地产金融化是养
5、老地产的发展依托和现实路径。Deng Y, Gyourko J 和 Wu J.(2010)认为养老地产作为一种融合复合地产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尽管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其系统性和复合度很高,发展潜力巨大。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或简称 P3s)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建立的一套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也可以说是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非政府部门的融资,改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方式,并通过非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其创新和经验,提高基础设施和
6、管理的水平,以达到增值基础设施的目的。目前国际上对 PPP 模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PPP 项目融资风险因素的识别及分类、风险评估、风险分担原则、分担模式和在公共设施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彭桃花和赖国锦民(2004)认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PPP 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风险的辨识与合理分配是成功运用 PPP 的关键。张桂玲(2014)认为将 PPP 模式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孙学工,刘国艳和杜飞轮等(2015)认为 PPP 在我国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现有 PPP 模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应迫切需要进行相应改革,并尽快开展新型 PPP 模式试
7、点。R.Scott Fosler 和 Renee A.Berger(1982)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美国 7 座有代表性城市政府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引入私人部门的案例,其得出的结论是当地政府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选择 PPP 模式。 三、我国养老地产开发分析 (一)开发模式 当前,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大多模仿美国的 CCRC(Continuous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持续照护退休社区)模式,但在开发规模、功能定位和建造选址上有所区别。我国早期的开发项目是模仿美国的大规模、低密度社区,以辅助生活区、家庭照料社区
8、等为主,设置一定比例的护理型公寓和医疗护理设施,如东方太阳城、北京太阳城等。之后我国又模仿美国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小、定位高端的独立生活型机构,以老年公寓、老年聚集区为主,如椿萱茂、和熹会等。近年,国内也出现了将生态和养老结合打造的旅游养老、集中商品住宅社区小户型社区养老、主打养生牌的温泉养老等不同的新型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如无锡九如城等养老综合体。 (二)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在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方面有三种类型:“出售” 、 “长期持有”和“出售+长期持” 。 (1)出售。一般而言,销售型养老地产更偏向于传统房地产开发,出售对象可以为是产权也可以是使用权,养老地产的开发以住宅产品的销售为主要利润。 (
9、2)长期持有。长期持有自主运营,养老社区将只租不售。目前很多开发商考虑尝试采取会员制的运营模式,即老年人住进来需要交一定金额的会费,入住以后根据不同的养老服务等级每月再缴纳相应费用,当老人去世之后,剩余的会费将退还给家属。会员制与普通房产销售类似,是通过销售会籍,迅速锁定目标客户使资金快速回笼,也为多地养老的开展提供了客源基础。 (3)出售+持有。养老住宅的开发需要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盈利模式就需要将产品销售和运营服务二者并重。“销售+持有”型就是为了弥补全部出售模式下后期运营质量无法保障而提出的改进方案,一般是销售自理型住宅,继续持有护理型公寓和医疗护理设施,典型案例是北京太阳城。 (三)融资
10、方式 养老地产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收资金慢、收益率低、公益性较强等特点,由于这一特殊性,养老地产很难取得银行贷款。 第一种方式,在我国最为常见融资方式的是由政府独资,养老服务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由于其回报率较低,往往由政府拨发一定比例的财政支出来开发养老地产。 第二种方式,由开发商单独投资,作为地产项目来开发销售,这种形式在国外较为多见,美国就已有专门开发建设老年地产的连锁公司,但开发成本过高,风险性大,国内较少。 第三种方式,开发商投资和住户集资相结合的方式,住户可将原住房出售或作抵押来筹集所需资金,入住后只需交付少量的费用,但可操作性较差。 四、PPP 模式的引入 (一)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
11、析 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形式以机构养老为主,属于我国的福利事业,通常以养老院为主,但准入门槛较高,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较大,对于养老院这种前期投资大、回收资金慢的基础公共建设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我国近年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有限的养老设施越发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多元化的需求。社会资本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有着充足的流动资金和灵活的经营理念,根据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养老地产实际上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完全可以让更有活力的私营机构作为主导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政府机构养老的有效补充。 PPP 强调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为提供公共服务组建项目公
12、司或约定长期合作,在项目中各自投入资源并合理分担风险,实现各相关方共赢。企业通过获得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提供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的建设与服务,通过运营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收益。养老地产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现金流相对稳定或增长的特点,满足了 PPP 应用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养老服务的供给,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减轻初期投资和运营期税费带来的财务压力,专注于提升养老服务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应用 PPP 模式也将大力推动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与改革。 (二)养老地产 PPP 项目的构成 (1)项目发起方组建项目公司。项目主办人可以
13、是某家公司,也可以是多个投资者组成的联合体。由于养老地产属于公益性项目,发起人应该拥有优秀的资质和良好的信誉。 (2)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特许协议。在养老地产 PPP 项目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首先,养老地产 PPP 项目必须得到政府批准,并在特许协议中与项目公司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其次,由于养老地产 PPP 项目属于公益性项目,政府可以提供资金、信誉、履约等方面的支持,政府也可以持有项目公司的股份。 (3)项目公司与银行签订融资(贷款)协议。一些国家政府的出口信贷机构、商业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往往是 PPP 项目融资的资金主要提供者。在 PPP 项目融资中,往往由多家银行和金融机
14、构组成一个银团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4)项目公司与投资者签订投资协议。项目公司的融资形式可以多样化,在主要资金从银团获得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公司股票或公司债券等来募集资金。 (5)项目公司与承建商签订承建合同。承建商负责项目工程的设计和建造,通常与项目公司签订固定价格的总价承包合同。项目公司可要求承建商带资进入项目,建设款项的支付可根据事先签订的协议,在项目有现金流入的时期内分期支付。 (6)项目公司在养老地产建成后与营运方签订运营合同;老年住户与运营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在养老地产 PPP 项目建成后,老年住户并不直接与项目公司签订租赁合同,而是与养老地产的管理运营方签订租赁合同,但运营公司需要
15、向项目公司支付项目收益。这样便于项目公司和运营公司各自的分工和管理,项目公司更可以成为监督方和管理方。 (7)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分担项目风险的重要一方,项目融资的巨额资金以及未来许多难以预料的不利因素,要求项目各方准确的认定自己面临的重要风险,并为他们投保。 (三)模式优缺点分析 养老地产这一大型公益性项目的开发,单靠政府或企业自身,往往会面临开发成本高,收益率低,回收资金慢等问题,而采用 PPP 模式,通过让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产生共赢的良好局面。同时,政府的参与提高了养老产业的监督和信誉,加快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而社会资本的加入也提高产业经营效率,增强了
16、资本增值能力。 另外,采用 PPP 项目融资方式建设老年地产,利用由多个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团贷款,降低了单一的银行的风险,还有保险公司的介入,也可以分散项目各方的风险。采用 PPP 模式融资建设大规模养老地产项目,还可以创立统一的品牌,建立统一的服务中心,建立自身的物业管理公司和医疗救护中心,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多样性。 但是,采用 PPP 模式建设养老地产,需要的相关条件较多(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介入、需要社会资本愿意忍受回收资金缓慢而主动介入等条件) ,所以仍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才能确保养老地产 PPP 项目的正常开展。 五、我国养老需求现状下的 PPP 模式开发建议
17、 (一)加快模式应用,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根据民政局 2014 年公报数据显示,2014 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94110 个,其中各类养老床位 577.8 万张, 与 2014 年底我国 60岁老年人口数量 21242 万差距巨大;同时数据显示 2014 年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27.2 张,与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要求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30 张仍有较小差距,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50 到 70 张更是差距不小。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市场配置的不均衡。研究表明,2014 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
18、使用率不到 65%,公办机构的“一床难求”和民办机构的“惨淡经营”形成鲜明对比。公办养老院往往因服务好、收费低的特点受民众追捧,有新闻报道称第一福利院排号甚至要等 100 年。然而,高性价比的公办养老院背后是超过 70%面临收不抵支的财务困境。根据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 “公办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公办养老机构“托底”的职能定位。也就是说,公办养老院本应保障低端养老需求,而现在承担了过多社会养老责任,中端养老市场仍旧供给不足。同时,现有的养老机构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功能过于
19、单一和设施相对简陋等问题。 因此,面对广阔的养老市场,我们应加快 PPP 模式在养老地产的应用,利用 PPP 模式降低养老服务成本,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同时当前我国弥补巨大的市场空白。同时,注意在应用 PPP 模式开发养老地产的过程中,注意养老产品的层次性,以满足高、中、低三类不同养老市场的需求,注意城乡发展的协调性,确保城乡养老服务的共同发展。 (二)提升模式内涵,注重产品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养老偏好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 2 亿的国家,同时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据预测,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 46:100,即每 46 个老年人口需要 100 个年轻劳动力人口去赡养。而社会
20、中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仅仅是在宏观层面上表明了我国养老市场的规模,而具体的养老需求分析仍需要依赖微观调研结果。结合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调研结果,可以将当前我国养老需求特点和 PPP 模式应用的建议总结如下: (1)大部分老人仍倾向于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远洋地产市场调研数据表示,15%被访者考虑过入住养老公寓,其中 7%入住意愿较强,其余则表示不考虑入住此类养老机构。虽然入住意愿比例较低,但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 20000 万多,乘以 15%仍有 3000 万老年人口的市场需求,这与目前各类养老床位 577.8 万张之间依旧存在巨大的市场份额,机构养老市场仍大有可为。 同时,
21、PPP 模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上依旧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面对居家养老这一巨大的市场,政府往往很难靠自己独立支持,而当下应用 PPP模式的政府购买第三方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实施,也为我们 PPP 模式进入居家养老这一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2)社区尺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养老地产开发应覆盖多方面。2013 年对北京 6 类典型居住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养老需求在社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相较之下,普通混合社区和单位大院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更加热衷;新建商品房社区内的老人更加倾向于服务质量和环境较好的民办养老机构;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集中的混合社区青睐中等收费水平的民办养老机构;习惯了彼此熟悉、朝夕相处的大院生活的老年人则主要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公办养老机构。 针对不同社区的养老人群,我国养老地产 PPP 项目的开发中,应该尽量兼顾到以上各类养老人群的需求,以 PPP 模式开发的养老地产不应该是只针对低端、中端或高端中某一类养老市场的单个养老产品,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