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校企合作中主要存在着保障机制不健全,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人才培养无法适应企业的“即时”需求、职业院校对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足,校企合作浅表化、后续合作乏力等问题。制定完备的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增强企业为国育才的使命感、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合格人才、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等措施是解决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真正意义上校企合作的实
2、现,能够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上的各自优势,达到 1+12 的效果。然而,由于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各自利益上的考量,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浅表层次的合作。如何实现两者的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已成为校企双方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是处于初级的、浅层次的探索和发展阶段,其合作程度与实现校企良性互动、达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目标相距甚远。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机制不健全,企业积极性不高 校
3、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家单位,国家与各行政区对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对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虽然我国 1996 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都对校企合作做出了安排,但是这些安排仅仅是导向性的,不带有强制性。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在经费保障、劳动准入、税收等方面没有给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以优惠,更是缺乏相关的监督、考核、惩罚机制。长期以来,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中,校方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学校无论是求发展还是为了学生的就业都有求于企业,因此,学校必须主动联系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企业的本质是追逐利润,
4、一般以“能否能给企业带来利润”这一标准来决定是否与学校合作,当校企合作的结果不能为其利益服务、无法为其实现“赢利”这一根本目标时,企业就会降低参与的积极性。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由于缺乏干预和协调机制,校企合作时常出现“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无意参与”的尴尬局面。另外,校企之间合作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某企业的领导人与学校领导是同乡、同学、战友、朋友,可以带来两家的友好合作,一旦领导人岗位发生了变化,校企合作也就走到了尽头。 2.学校人才培养滞后,无法适应企业的“即时”需求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在合作的实践中,由于双方在思想理念、目
5、标利益、权属体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以及政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着一定的障碍。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需要严格按教学计划来完成培养目标。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学校教育的“稳定性”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也没有找到正确的沟通方法来解决二者之间的组织差异问题。一些企业在具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可能不具备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能力。而学生具有实习能力时,企业又不一定具有合适的生产任务,这就使得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职业院校对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足,校企合作浅表化 理论上说,
6、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优先录取优秀学生,以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能获取学校一定的智力支持与服务,做到互利双赢。而实际上,由于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无法进行深度合作。同时,从国内的环境来看,由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整体来说,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特别是科技含量低的中小型企业,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学生实习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这往往成为众多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 4.没有合理的监督机构,后续合作乏力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
7、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未建立起能对学校与企业合作具有制约作用的机构。合作之初,在双方功利性目标的动力驱动下,校企双方的合作意愿都较为强烈,学校往往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不加评估企业的品质,盲目地与企业开展合作,而企业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或者出于其他利益目的,以“学校为企业提供多少劳动力”为条件答应与学校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的合作往往比较冲动,学校容易将劣质企业引入合作,而企业也不会真正开展学校所需要的合作项目。学校对对企业来说没有不可或缺的利益关系,企业经常因为担心学生实习对经营的影响,临时改变或取消学生的实习活动,导致已
8、建立的实习项目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佳。 二、校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政府、企业与院校三方是构成校企合作模式的三个主体,推动校企合作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与院校三方转变固有思想观念,明确定位各自的角色,明确彼此相关的利益关系。 1.政府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校企合作要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打破校企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制度,通过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才会使校企合作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1)制定完备的法规体系 只有通过正确的政策与制度的引导,通过合理的法律法规的规范,高职院校
9、校企合作行为才能更加规范。通过完善职业教育法,修改现有的法规,增加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条款,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使校企合作法律责任得到落实。另外,各级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权利、地位与作用,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两者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 ,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通过评估,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保护和激发企业参
10、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由政府作出相关政策约束是非常必要的。这种约束包括奖惩两个方面。如规定参与校企合作兴办高职教育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或其他优惠政策,而未承担校企合作任务的企业则要按职工工资总额征收一定比例职工职业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这些企业的职教事务,拒不执行的要给予相应惩罚。 (3)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政府利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两种方式对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
11、力支持。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统筹与协调。在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鼓励企业和院校开展合作。 2.企业担负起为国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在与高校对学生联合培养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要以真诚、包容的态度开展合作,要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 (1)企业要有为国育才的使命感 按传统观点来看,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个企业从小到大、利润上升、股值增加、规模扩张,这些都是考量其发展的重要指标。事实上,企业作为社
12、会组织,不仅仅承担经济职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校企合作正是给了企业这样一个利好机会,使企业有机会能够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回报社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真正价值,校企合作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是企业战略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本也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目前,各个企业
13、都已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惜以重金通过猎头等方式挖掘高端人才,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企业内训,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对于高科技企业,人力成本是企业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即便如此,企业也经常会因为人力资源短缺而影响到公司的运营。校企合作正是解决企业用人成本问题的最好方案,针对企业的特殊要求,合作培养出最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企业除了在人力资源方面获得的“间接赢利”外,也能得到“直接赢利”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那些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不仅能得到良好的社会声誉,还能享受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如果校企合作开展得顺利并且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14、,那么,校企合作模式无疑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校企合作不是在学校之下以及教学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和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工厂为学校定点实习厂,让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再到工厂学操作,而是要把教学和工厂密切结合起来,把学校作为企业的一个高级培训机构,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大纲制定都应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进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与企业的要求相吻合。因此,要求企业自始自终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不能简单地提供资金或实习场所,而应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同时也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己兴办高职院校。这样政府
15、可以从多年来形成的包办教育的格局中走出来,腾出精力、财力,作好宏观规划、政策引导、监督检查等工作。通过上述措施,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一种法律有规定、执行有规范、政府有责任、企业有需求、学校有要求、学生有追求,既有动力压力,更有吸引力的高职教育办学格局,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3.学校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企业的需求进行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积极主动的为企业的发展分忧解难。 (1)为企业量身打造合格人才 学校在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时,也必须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学校根据企业
16、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为企业“量身打造”专业人才。校企之间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设为合作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习课程,经常邀请企业有关负责人及技术骨干来校讲课,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营销流程,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确保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学校要采用“有的放矢、量体裁衣”的教学手段,为企业培养紧缺人才和储备优秀的后备资源。 (2)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高校是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地方,具有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的成果优势。通过与各类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密切校企关系,又可以体现高校在企业发展中
17、的作用,从而赢得他们对高校的尊重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借助于产学研合作,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技术攻关和管理咨询等活动,形成事实上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发挥教学经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将课堂搬到企业,组织教师到企业上课,开设“厂中校” ,对企业在职职工进行培训,开展企业在岗职工素质提升工作,使企业员工不离厂就能受到培训。 (3)工学结合,达到双赢 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体制和模式等原因,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培养的学生难免与社会脱节,学生掌握的技能一般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企业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并不了解,在操作环节上更是相形见绌。学校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多元化,为
18、企业进一步的进驻校园提供合理的设备和场地,在管理制度上更加灵活开放,让企业平稳的与学校教育生活进行对接。在制度和政策上予以保障,以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适应企业的参与。通过开放式办学,将工学结合的模式推广到学校的各个专业,吸引企业把服务窗口、工作室,生产车间等建立在校园内,以供学生随时观摩学习。建立大型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就能参与到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许强,张萍.论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社会责任J.继续教育研究,2014(9). 2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3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4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尹桂波,袁?Z 瑾.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自我突破J.职教论坛,2013(10). 6王继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N.中国教育报,2010-04-03(3). 7韩润红.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1). 8王作铁、李平.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