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8183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瑶族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瑶族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瑶族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瑶族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瑶族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瑶族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摘要】九嶷山牛亚岭瑶寨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对牛亚岭瑶寨新媒体使用状况、新媒体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对瑶寨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进行调研,具有重要价值。人际沟通、休闲娱乐和获取信息是村民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局限制约其新媒体普及率和功能使用率。只有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新媒体传播硬件,整合文宣资源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借助科研院所提升民俗文化传播质量,才能更好地传播瑶族民俗文化,促进瑶寨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牛亚岭瑶寨,九嶷山,瑶族民俗文化,新媒体传播 牛亚岭(牛轭岭)古瑶寨坐落于九嶷山群山环抱之中,距舜帝陵 8公里,这里古色古香的瑶家吊脚楼建筑群

2、始建于清代,2006 年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处保存着原生态过山瑶聚居形态的“世外桃源” ,是湘南少数民族自然村落中的璀璨明珠。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奇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湘南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 永州地处湘南,境内瑶族人口四十余万,约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县,被誉为“神州瑶都” 。牛亚岭瑶寨所属的宁远县有 4 个瑶族乡、5 个散居瑶族村、36 个民族自然村,在 25 个族群、3.5 万余人少数民族中瑶族占了大部分。

3、瑶族有本族群独特的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瑶家人始终传承着穿瑶装、唱瑶歌、跳长鼓舞、喝瓜箪酒、吃腊肉和过年打糍耙、春插祭谷神、二月初一“敬鸟崽” 、六月初六“过半年” 、十月十六“祭盘王”的传统习俗,还有那原生态、古朴淳厚的瑶家婚礼。这些都是牛亚岭瑶寨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民俗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是由瑶族民众创造的古老艺术,是最具有瑶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瑶族人把长鼓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代表着瑶族的图腾崇拜、信仰的象征和圣物。长鼓舞体现生机勃勃的阳刚之美,舞蹈动作保持着一种“曲体拧身”的特征,给观赏者一种纯朴健美的视觉享受

4、。瑶家人通过表演长鼓舞抒发心中情感,表现诚恳朴实的气质和豁达的胸襟,通过瑶族长鼓舞可以切实感受到瑶家人内心的律动。因此,瑶族文化有时候也被叫做“长鼓文化” 。 (二)独具特色的瑶族服饰文化 瑶族人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其服饰极具族群特色。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状态下,他们纺纱织布、印染刺绣,亲手编织图案装饰服装、增加族群气息。平时瑶族妇女喜欢戴头巾,头巾多编织成田字方格形,布衣领边镶上花边。男子服饰以青色或蓝色作为头巾,在衣领或袖口也镶嵌着花边图案。牛亚岭瑶寨的姑娘爱美,节日里喜欢穿着传统的瑶族服饰,在藏青色的底布上绣花、镶边,配上造型别致的银饰,瑶家妹子一个比一个靓。 (三)充满独特风情的瑶

5、族婚俗文化 瑶族有独特的婚恋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青年男女相亲的时候会进行对歌,通常是近距离的男女对唱或是男女各据一方隔山对唱。最具特色的瑶族婚恋习俗是“坐歌堂” 。青年男女经过对歌确定恋爱关系,举行正式的订婚仪式,出嫁前还有这种哭嫁的习俗。 “坐歌堂”由主方歌手“起歌堂” 、众人和唱,进入歌堂后分主客就座,献茶、敬烟都以歌对答。瑶家新娘用哭帕遮脸然后进行“唱哭” ,哭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哭谢姐妹情深。改革开放以来,牛亚岭瑶寨人提倡“生儿生女都一样,男到女家做儿子”的进步婚育观念,反映了瑶家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曲调优美的瑶家山歌“瑶歌” 瑶族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瑶歌种

6、类繁多。 “箪酒一杯手上端,欢迎贵客进瑶山。酒水箪来情意浓,祝君岁岁保平安” 。伴随着欢快的迎宾歌、敬酒歌,瑶家人奉上亲手酿制的“瓜箪酒”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清甜凉爽的瓜箪酒具有有除湿祛寒的疗效,在湿气重的山区深受瑶寨男女的喜爱,也成为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 “金瓶载酒批批落,银瓶载酒落批批。二人饮了合婚酒,饮了为婚一世情。 ”坐歌堂中瑶民以歌唱的形式教新娘待人接物,祝愿新人爱情长久、一生幸福。歌声悠悠,通宵达旦,大众化的瑶歌情真意切,艺术感染力强。 二、牛亚岭瑶寨村民新媒体使用状况 一百多年前,清末瑶民冯任古带着一家人来到九嶷山下,见一泉井旁有一石头岭,形似水牛下山喝水,周围山清水秀、风水极佳

7、,决定在此搭棚住家,并依石形给寨子起名为“牛亚岭” ,把石头当作镇寨“神牛”。历五代人,终于建成瑶寨现有规模。这里保存了瑶寨原始风貌,在瑶族聚居的岭南山区也不多见,是我国历史上建筑最晚、保存历史风貌最原始,同时又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座瑶寨。为了深入了解瑶寨村民的新媒体使用状况,新媒体对村民生活、对瑶族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典型调查法,对牛亚岭瑶寨村民新媒体使用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撰写了调查报告。 (一)牛亚岭瑶寨基本情况 宁远县九嶷瑶族乡光冲村牛亚岭瑶寨占地 2000 余平方米,采用就近取材、依山而筑,夯土为墙、立木为柱、半地半楼的吊脚屋(千脚屋)形式,筑

8、于两山梁之间的南山梁半山坡。寨子院落由五栋两三层高的土木结构房屋组成,寨房中间有 100 余平方米的空坪。牛亚岭瑶寨现在仅二十余户、一百多口人。调查过程中共采访 45 位村民(男 20 人、女 25人) ,其中 45 岁以下 13 人,45-59 岁 20 人,60 岁及以上 12 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和城镇定居,现居住村民以中老年人为主,其次是留下照顾孩子或老人的中青年妇女。45 位受访者中有 10 人在家务农,有 28 人常年在外打工,另有 7 人由于年龄较大或其他原因没有工作。 (二)瑶寨村民使用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以网络媒体、

9、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存在形态、功能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题组重点就牛亚岭瑶寨日常接触的新媒体类型、用途、影响进行深入调研。调查发现,当地村民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新媒体类型贫乏,基本只用手机媒体这一种新媒体。生活中常用的是传统媒体电视,他们更偏爱和易接受传统媒体。电视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和普及程度最高,89%的受访村民表示经常使用;80%的受访村民表示经常使用手机新媒体。另有少部分老年人既不使用传统媒体,也不使用新媒体。 (三)瑶寨村民使用新媒体的功能 村民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形式不同,使用新媒体的用途也不一样。他们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人际沟通、日常休闲

10、娱乐和获取生活生产信息,也有少部分村民表示日常生活不需要媒体。新媒体帮助村民获取生产、生活信息,拓宽村民视野;新媒体促进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尤其是留守老人、妇女可以与出门在外的亲人及时取得联系。40 岁的村民赵森平从事水电安装工作,平日依靠手机进行工作联系,年收入一两万元,每月手机话费 100 多块。工作之外喜欢看电视,偏爱综艺娱乐节目,新闻类节目基本不看。赵森平从没使用过电脑,他认为手机就已经非常方便。 (四)新媒体对瑶寨村民生活的影响 调查发现,新媒体的出现给瑶寨村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积极变化,但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改变巨大。这里的媒体使用率较低,只有手机这一种新媒体被瑶寨村民经常使用。62%

11、的村民以打工为生,手机是他们人际交往、联络沟通的重要工具。村民从事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手机月话费高低,打工村民比务农村民的手机话费每月高出一倍。手机承担着村民日常联系工作、联络亲友的重任,手机的交互功能使其成为瑶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新媒体环境下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牛亚岭瑶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二十一世纪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如何保持原生态的的瑶家民俗风情、守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将发展社会经济与传播族群优秀文化有机结合、将扶贫攻坚与民俗风情旅游有机融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瑶寨村民使用新媒体的因素 九嶷山牛亚岭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村落,宽带网络等媒介基础设施严

12、重缺乏,村民生产、生活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当地的电视普及率高,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这是其生活生产信息的重要来源;但受信息交流设备的限制,当地只有手机这一种新兴媒体设备,数字电视、电脑等其他新媒体形态几乎没有。手机具有即时传播信息、随身携带方便的特点,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变化性、移动性和开放性,成为了牛亚岭瑶寨使用频率最高也几乎是唯一的新媒体。 牛亚岭瑶寨新媒体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民大部分月收入不足 1000 元,收入偏低;部分村民在家务农养畜,收入更低。受访村民中 75%的人使用价格低于 500 元的非智能手机,只有 2 人手机价格超过 1000 元。村民依靠手机联系沟通他人,

13、娱乐休闲和获取信息则主要依靠传统媒体电视完成。 牛亚岭瑶寨新媒体功能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则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局限。村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69%的村民没有进过校园接收教育,在当地初中学历已算很高。从瑶寨走出的高学历人才都在外读书或工作,留守瑶寨的村民多为老年人、家庭妇女和儿童。由于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有限,他们对新事物、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不足,导致部分村民避开电脑、手机等媒介,成为信息传播和接收的“弱势群体” 。许多村民不太关心外界发展,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偏低,认为电视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手机媒体的多种功能也只被使用了一小部分。 (二)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新媒体传播硬件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集“分布散”

14、 、 “地域偏” 、 “地势高” 、 “家底穷”于一体,经济因素是阻碍其发展的现实问题。要借助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争取配套资金,加快牛压岭瑶寨公路交通、电力、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据村支书赵富古介绍,去年宁远县文物局等扶贫后盾单位大力扶持村里“造血脱贫” ,实施路面改造、乡村风貌建设、文物修缮、山塘配套等项目,总投入近 100 万元,全村 40 户贫困户有 30 户摘了帽,极大地改善了瑶族民俗文化传播的硬件条件。 (三)整合文宣资源,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 当前宣传民族文化的网站种类虽多,有政府网站、旅游网站、新闻网站和瑶族网等专业网站、博客,其信息质量不高、更新

15、不快、使用不便的不足制约了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必须整合文宣资源,加强与其他网络平台、媒体平台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形成传播合力。2015 年 10月农业部印发通知,计划用 3 年时间对农民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这是瑶族民俗文化传播的重大契机,将大大提升牛亚岭瑶寨新媒体的普及率和功能使用率。 (四)借助科研院所,提升民俗文化传播质量 本土高校湖南科技学院长期重视地方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播,是国内舜文化、柳(宗元)文化、女书文化和瑶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创作表演的盘王大歌就是瑶族民族民间舞

16、精华,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艺术展演活动并荣获大奖,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舞蹈世界” 。黄华丽教授长期致力于湘南瑶歌族系研究,其改编创作的瑶族小组唱作品蝴蝶歌 、 瑶家敬酒歌获 2006 年全国少数民族双语艺术歌曲比赛三等奖。借助科研院所、群众艺术馆、旅行社、户外组织等有关力量,开发瑶族文化产品,提升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播质量和影响力,促进瑶寨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璐.湖南瑶族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文脉传承”规划研究J.民族论坛,2007(08). 2李红艳.新农村、新媒体与农民日常生活的变迁J.新闻界,2008(01) 3邓小艳.符号消费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04). 4阮艳萍.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数字受众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5欧阳友忠,骆力军.掌声,在瑶寨响起.永州日报N,2012 年 11月 9 日(A3). 6胡荣华.璀璨的原始瑶寨探访宁远牛亚岭瑶寨.中国永州新闻网.2015-09-15 09:12:16 http:/ 基金项目:2013 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瑶族民俗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研究以九嶷山牛亚岭瑶寨为例” (项目编号:2013009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