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么做连接,要么做内容财经作家 内容与连接,只能发力于一端。无数的大小败局,都死于既做内容,又做连接,两线作战,失血而亡。 在过去的 2015 年,BAT 把持了社交、搜索和电商的三大入口,O2O领域则发生了多起重量级的并购案,这意味着,连接者的战争已近尾声。也有人试图从硬件的角度开辟新的连接入口,比如雷军和贾跃亭,但他们到底能否实现有效闭环,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从连接者看过去的世界,和从内容者看过去的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景象。 在连接者看来,世界是平的而且必须是平的,由此他们才可能碾平一切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容无差别,只有商业估值的不同而已。所以近年来,腾讯系与阿里系在内容上的收购,让
2、人眼花缭乱,其实他们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便索性分别押注赌“赛道” ,这便是所谓的“赛道战略” 。 而在内容者看来,世界是圈层的,唯“不平”才能有差异性,连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内容的价值只有构筑城池,才能会凸显出来。对连接者的抵抗,不是再建一个连接,而是用连接营造内生的消费者关系。 然而很多内容创业者死于对他们的仿效和追随。门户崛起的年代,无数媒体自建网站,如今成气候的,一个也没有;电商崛起的时代,无数企业自建平台,如今活下来的,一个也没有;移动崛起的年代,又有无数人自建客户端,我估计到最后活下来的,一个也不会有。 连接者与内容者,是属于两种基因的“动物” 。你用连接者的逻辑做内容者的生意,从战略
3、上就错了。 内容与连接,你只能发力于一端。无数的大小败局,都死于既做内容,又做连接,两线作战,失血而亡。 正确的打法应该是,只专注于内容的核心建设,把连接者的成功视为基础性工具,尽量将连接的成本趋近于零。 在这个意义上,连接者与内容者是无缝合作的关系。抵抗连接者的霸权,不是再建一个同质的连接平台,而是由内容出发,建设属于自己的社群。 社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里,喜欢财经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高尔夫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旅游的人在一个社群。一个人会有很多爱好、身份和标识,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个社群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一定是互为认同的。 能够将人
4、从广场上拉到社群里的,只有内容,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手段。因此,社群的红利属于内容者,而非连接者。 在商业上,社群的意义有三条。 其一,社群能够让消费者从“高速公路”上跑下来,形成真实的闭环互动关系,重新夺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令优质内容的溢价得以实现,而消费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够内生出独特的共享内容,彻底改变内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出现凯文?凯利所谓的“产销者” 。 我们甚至可以把社群经济,看成是一种后市场经济模式,即所有的交易互动,先是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 “商品人”的关系倒置为“人商品”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内容的大规模定制和生产的柔性化终于实现了。 在社群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马化腾的公式优化为: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连接者的互联网是平的,内容者的互联网是有价值观的,这就是新世界里的两种玩法。 价值观的嵌入,将微妙地改变平台的流量分发模式,以内容粘连的方式把人群切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连接者的作用将以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身份出现,社群的粘连度越大,超级平台连接者的话语能力越弱。 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可,对于拥有价值观的族群最有效果,也就是说,理性中产及知识爱好者会在未来的社群经济试验中成为最主流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 “得?潘空叩锰煜隆钡幕?网铁律已经变成了过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