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93753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摘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创新型、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研究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出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要在认知上求共识,在培养机制上做文章,在课程改革上求创新,是实践能力求提高,在制度体系上下功夫,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51-02 创新型人才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从广义上讲涉及学校的育人思想、培养目标、教育价值,从微观上说主要涉及以

2、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培养机制,体现着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二是课堂教学水平,体现了提升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能力需求和知识体系;三是实践组织和管理,体现了人才培养优质资源的运行和依托;四是制度和评价体系,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以下从四个方面切入,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实际情况和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经验阐述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构建精英教育培养机制 (一)因材施教,提供特色发展平台 2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一成不变的体制模式,大学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平台。该校自动化学院近几年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和师生合作制。导师以学生为中心,关

3、注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从大一开始,制定和监督每位学生的学习计划,定期与学生沟通并提出针对性指导。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相得益彰,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管理模式,前者负责培养学生探索与自主思考能力,而后者着重于行为模式、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的指导。 “师生合作制”是由几个导师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校提供导师和学习小组互相探讨、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同时,建立导师委员会监督体制,对导师制进行规范管理。 (二)彰显个性,完善弹性学制管理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而我国高校受工业生产批量化、标准化的影响, “生产”出千篇一面的学生。而在现今创

4、新型人才主导的时代,机器化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步退居二线,多样化、特色化的管理模式登上了高校舞台,近几年,我国大学开始倡导实施弹性学制、选课制等。 弹性学制来源于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以学分替代学年,以引导性替代强制性,以柔性替代刚性,以个性替代共性。通过弹性学分制的实施,创造教育的个性化,增加学生的自主权,保障人才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该校自动化学院和通信工程学院在今年实施弹性学分制管理,学生只要修满培养方案要求的最低学分,就允许毕业或者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主设计学习进程,扩大学习的选择性,3教学计划弹性大。另外,学生也可以申请部分课程的免听、免修和跨领域选课。 (三)紧扣前沿

5、,完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一是让学生实际接触科研项目,学校遵循“团队牵引、项目推动”的培养原则,从大三起建立“教师-硕士-本科生”的培养团队,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科研课题,逐步融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尽早感受到科研氛围,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二是营造科研学术氛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可以为学生和研究生、学生和教师之间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邀请学科领域的领军教师、青年教师、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做客。三是将科研引入教学。寻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前瞻性的学科领域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及时将学术成果转化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突破常规,增加专业设

6、置的灵活性 首先,模糊学生专业身份,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给予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例如,该校学生经过入学一年的通识教育和基础平台课程后,形成一定的专业倾向,学习成绩 50%的学生允许申请转专业就读。另外,该校成立的“陈赓班”历经两年的大类平台学习,到大三才进行专业分流。这种模式避免了专业口径过窄、与学生兴趣不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自主选择。这种做法优化了专业设置,增加了柔性管理,提升了学生在专业选择中的自主性。二、课程改革推动人才培养 4课程改革的重建对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化人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借鉴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课程设置,结合我国大

7、学教育现状,对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强化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近年来,跨学科教育已经备受诸多研究型大学的重视,不可否认,一个成功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跨学科课程设置较美国研究型大学起步晚,在本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为了推动跨学科教育,不仅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了许多基础性的跨学科课程,还在专业教育阶段中设置了大量此课程。例如,以跨学科主修专业而著称的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开设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环境研究等一系列理工类跨学科科目。 反观我国高校跨学科课程更多采用的是把分散的科目简单组合,然后冠以一个跨学科的课程名称。究其原因

8、,由于大部分研究学者都是主攻一门领域和学科,即使拓展也是在相近领域范围内,不具备跨学科所具备的综合性知识要求,老师单枪匹马很难胜任。而由多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承担一门课程,就需要老师们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其他领域,这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起不到积极作用。既然如此,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在跨学科课程上下大工夫,从而导致跨学科课程的失败。针对这种现状,大学应该在政策上支持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鼓励教师深造并给予资金资助,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课题组等。同时,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国际化进程,可以聘请国外学者一同授课。与传统课程相比,跨学科课程更容易5培养学生的创新

9、意识和批判思维。 (二)拓展探究性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个性 创新人才不仅要有夯实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专业技能,更要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智能。因此,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穿插运用讲授、辅导、实验、案例研究、独立学习等教学方法。而我国高校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维持着千年不变的“授受教育” ,虽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在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上尤显不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西

10、方研究型大学主流的教学模式,它具备探索性、自主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多样,除“苏格拉底教学法” 、 “案例教学法”等传统模式之外,拓展出了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一年级习明纳、高峰体验、研究性课程等。虽然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被纳入我国研究型高校的教改日程,但在实施中仍存在种种困难。以该校自动化学院为例,经过笔者调研有如下几个因素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一是学生缺乏交流技巧;二是教师投入精力和时间不够;三是师生都缺乏学习动机;四是学生参与度不够;五是学生缺乏相应知识背景。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是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通过学术创新、教改

11、立项、政策支撑、设备改善、资金支持、设立研究性学习计划等措施,推动研究性教学模6式的改革与发展。 (三)设置全面、系统专业课程,服务学生个性发展 专业教育是体现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所以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的重视。无论在国内外,专业教育在研究型大学中采取的主要是渐进形式的设置,即根据社会人才的需求、大学发展要求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调整。这种市场化的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对目标不明、课程间关联性小、课程体系横向关系不清晰、纵向层次不明了、内容重复等通病。以填充形式设置专业课程是造成这种问题的罪魁祸首,科学的专业课设置应先确定专业课程,根据专业课的需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

12、最后确定自然科学基础课,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往往本末倒置,最后才确定专业课程,这直接导致了专业课程的断点。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均是由院系自行开设,其培养过程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尽管面临重重压力,笔者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专业教育课程也要向三个方向强化。一是课程间的系统性需要加强,具体体现为对课程目标的重新评估,注重课程的梯度设置,强化横向课程间的关系。二是课程的全面性需要得到重视,专业课程的讲授注重基础知识的加强和知识面的拓宽。三是专业教育需要向个性化发展。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开设不同模块的专业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可以提供大量辅修课程,另外,如果现行的课程计划无法满足学生,可设置个性化专业

13、。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制 教育规划纲要中确立了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不可取代的7地位,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前提,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实践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为中心。 (一)构建分层实践教学机制,倡导彰显个性的实践模式 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制,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分层教育,一年级开设注重加强认知能力的基础实践环节,二年级增加拓宽研究方法的技能实践环节,三年级以综合实践环节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参与不同科技创新项目,或者申报各类实践比赛;四年级学生在整合前三年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毕业设计为载体,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完成

14、立题、选题、实践、测评、答辩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 (二)着力开设科创活动,营造创新实践浓厚氛围 大学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可以通过参加课余科创活动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思考力和实践力。该校在此方面经验颇多,一是每年举办创新大会,以及“五四杯” 、 “启航杯”等科技创新比赛,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比赛,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典型并制作展板向全校师生展示,集中反映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二是学校开创“一院一品”甚至“一院多品”科创品牌,即每个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开设科创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选择。例如,自动化学院的“飞思卡尔智能汽车” 、 “点金术”等每年都吸引大量本科生,部分学生还由于

15、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保送至硕士研究生。科创活动不仅是学生自己摸索学习,关键还有教师进行指导,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自动化学院对指导课外科创活动的教师计算工作量,年底发放津贴。同时,学8院还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勇于创新。 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够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与营造的培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高校应取其精华,提升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 (一)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大学应以章程为依托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学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回归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提倡教授治学,令科

16、学研究不受外界压力的干预。只有制度的保障,才能真正解放大学思想。 (二)完善教学评价体制 培养目标的转型引发了培养体制和授课方法上的变革,从而教学评价也要调整方向。在评价范围上,可以借鉴普林斯顿等研究型大学,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增加研究报告、成果汇报、小组讨论成果、课下学习测评的比重,发挥对课堂教学的良性推动。在评价依据上,减少对试卷分数的过分倚重,重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考查内容上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将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三者相互结合。评价方法上,摆脱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办法,探索多渠道、多元化评价形式,例如,课堂讨论、平时作业、阶段

17、性考试、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三)鼓励对外交流体制 学生对外交流制度是接触前沿领域、跨文化交流和加快大学国际化9的有力支撑,对创新型和个性化人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努力扩大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寻找联合办学,积极申报“全国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近几年该校同众多国外大学形成了良好的对外交流关系,并同如英国诺丁汉等一流学府建立了“2+2” 、 “3+1”、 “4+0”联合培养模式。其次,提升本科生访学项目。鼓励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实验室或参加高水平会议,与学科领域的精英人才接触,提高学术水平。最后,学校对出国交流提供经费支撑,尽最大力度扫清学生后顾之忧。 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是高等

18、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进军科技强国的战略任务。在创新人才、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中,很多教学观念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是朝令夕改、为了创新而创新、盲目跟随西方大学的教育重组,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国情、校情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为未来培养领袖: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重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王战军.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4 Smith K. Making an Good Art of Assessment FormJ.Higher education review,2012(1). 责任编辑:王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