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研究提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社区志愿服务正逐渐演化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于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意义日趋明显。作为社区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仍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不足,制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历史出发,立足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建设和谐社会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以期促使其向特色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
2、:2015 年 11 月 9 日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必须依靠政府的倡导、社区志愿组织的推动、政策法规的规范与促进、社区全体公民的参与、社会工作的引领。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一)用心灵和行动传递关爱,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2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通过参加“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支教扫盲、抢险救灾”等公益活动,让困难群众减少忧虑;通过帮助孤寡老幼、残疾人、军烈属、五保户等需要帮助的人,让孤寡
3、老人身边有儿女,军烈属身边有亲人,伤残者身边有兄弟姐妹,特困户得到关怀和照顾,让祖国大家庭更加富有凝聚力,促进了社会保障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满足心理需求。大学生是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总体素质较高,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培育,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 (三)提高个人素质,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帮助他人中得到锻炼,从他人的微笑中得到满足,人
4、生的价值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渐渐地喜欢上帮助他人,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习惯,提高了自身素质,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对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四)充实业余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参与公益劳动、美化环境、抢险救灾、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等活动,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在为他人服务的同3时,也接触到很多陌生的东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源于 20 世纪 80年代,其最早的志愿者就产生于社区服务领域。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我国社区政策不断演进,社区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在国家民政部门的主导下逐步丰富、发展。自 1993 年 12 月共青团中央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一直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截至 2013 年 11 月底,已有 2,000 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在不断地拓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项目的其中一项。 (二)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不浓,参与积极性随着
6、入校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成立之初,报名参加的人数比较多,队员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的积极性逐渐消退。许多队员由于种种原因主动退出团队,或虽未退出团队但已经不再参与各种活动。到大二、大三时,除留下为数极少的骨干成员外,几乎所有的社员均需从大学一年级新同学中补充与吸收,这一情况在高校较为普遍。且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清楚学校有哪些具体的部门与社团组织为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活动,更不用说知道哪些具体的活动类型了。可见,在大学校园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深厚的氛围。 4(三)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单一,节假
7、日参与活动居多。当代大学生参加到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中,主要以探访老年人、关怀残障人士和关爱儿童成长为主,在志愿时间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如雷锋节、植树节、劳动节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假日或者周末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中。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较窄,内容多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对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等领域较少涉及。时间安排方面往往会导致社区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形成一种常态化,这种偶然为之的志愿服务活动许多时候是出于老师或者组织号召的临时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无持续性无法激起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参加的志愿服务基本上都是属于自愿
8、而无物质回报的。在调查中,当被调查者被问到“何种激励方式最能让志愿者满意”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得到相关证书,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给予一定的公开表扬,相当部分调查者表示什么都不需要。在物质补贴上,过半数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报销与志愿行为相关的开支,比如车费与餐费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以助人为己任,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奖励,并不看重物质奖励。尽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但激励机制作为对志愿者的褒奖,体现了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认可,一定程度的奖励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志愿者的热情,并且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 (五)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机较成熟, “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互结合。参与
9、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得到了满足,自身价值得到了提升,参5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也是“乐己” 。被调查者中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都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个人价值和体会到助人的快乐是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后最大的感受。因此,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已经成熟, “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结合。 三、促进大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
10、媒体,和其他社会资源进行立体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把大学生志愿活动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认识,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二)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机制,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领域。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受到物力、财力及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所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应加强与所在市、区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联系,起到促进大学生和志愿者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的作用,
11、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应着重思考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地立足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比如开创具有互联网金融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内容。 6(三)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整合力量。其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应注意加强横向联系,结合专业,互相补充,走专业化、专门化道路;其二,加强与社区志愿者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所需、居民所急,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技术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培训。第一,各高校团委可以根据不同的社团,确定不同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每个志愿者组织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第二
12、,开展相应的培训。首先是基础性的培训,是志愿者懂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次是专业性的培训。一些大型活动,不进行培训,志愿者不能有效承担志愿服务工作。另外,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应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定期开设讲座,开展服务,不同社团间可以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 (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章程,完善志愿服务表彰制度。激励机制的核心是激发主体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应该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和谐共生的价值道德为主体。 1、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
13、告会等形式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同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确的行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识,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得到有机的统一。 2、加强规范管理,落实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实施条例。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中,各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符合学校自7身实际情况的实施条例和意见。在制定时应将大学生志愿者的进入条件、服务项目、基地设立、经费落实和管理、奖惩条例、评价机制等作详尽的规定。在执行实施意见或条例时要做到公开、公正,统一标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3、加强实践研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对大学生
14、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力平台。要加强跟踪调查,深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采集第一手资料,总结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切实长效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是志愿者精神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内化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起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六)建立社区志愿服务资金会,保障活动资金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成长和活动的开展。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海军,倪赤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J.理论界(双月刊) ,2003.6. 2常春梅.从青年发展看青年志愿者行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83颜吾佴,赵岚.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2.9. 4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0. 5陈卓武,张育广,陈未娴等.新时期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