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前瓯海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摘 要】从总体上看,温州市瓯海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三型五有”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瓯海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在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关键词】队伍建设;发展 一、 “好书记”典型层出不穷和后备人选青黄不接并存 近年来,瓯海区涌现了一批“好书记”典型,如“把空壳村变成淘宝村 ”的仙岩街道沈岙村书记陈光林、被群众亲切称为“耳机书记”的南白象街道金竹村书记蔡竹海、 “发展有策一心带富”的景山街道净水村书记李健众等。然而,与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百花争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记后备干部的相对匮乏。由于受到市
2、场经济大潮冲击以及瓯海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农村优秀人才外流情况严重。据统计,2014 年全区有 12.6%的党员外出经商或务工,尤其在泽雅、茶山等经济薄弱地区,部分村的外出流动党员甚至超过了 1/2,如泽雅镇 2357 名党员中有近 40%外出,最偏远最贫困的犁头?村 44 名党员外出 22 名。党员的大量流出,除了对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带来困扰之外,也对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的选拔和培养造成较大影响。 二、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履职能力欠缺并存 近年来,瓯海区狠抓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多项创新制度在全市2推广,队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一支“干事创业有思路、村务管理有规矩、服务群众有感情、带领队伍有办
3、法、廉洁公道有口碑”的“好支书”队伍已初见雏形。但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也产生了重大变化。调查问卷显示,针对“你认为当前瓯海区村党组织书记哪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一问题,有 31.2%的人认为是思想观念还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还停留在“穿旧鞋、走老路”的阶段;有 27.8%的人认为是工作方法不对,责任意识不够,在履职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有 32.5%的人认为知识储备不够,带富无门、发展无策,对形势和村情的研判不准确,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良机屡屡错失。 三、日常管理从严从实和自我约束走偏走虚并存 从严治党新常态下,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
4、问责逐渐成为瓯海区村党组织书记日常管理的新常态。无论是区委班子领导的“随机调研、微服私访” ,还是区委组织部定期开展的“三不一随机”明察暗访,都将村党组织书记坐班值班、请销假等制度落实情况列为必查项目,一经发现,通报批评,严肃处理。 四、待遇保障大幅提升和精神激励仍显不足并存 近年来,瓯海区不断加大村党组织书记保障力度,全区村党组织书记人均财政性基本报酬由 2012 年的 1.8 万元提高到了 2014 年的 2.4 万元,今年更是大幅增加到 4.4 万元(如图) 。目前除泽雅山区外,全区各村党组织书记平均报酬达 6.3 万元,最高如景山街道将军村、净水村村党支部书记报酬已相当于乡镇副科级领导
5、干部水平。但是调研中我们也3发现,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存在激情消退、干劲不足等问题,而大幅提升的待遇保障对其激励程度比较有限。调查问卷显示,有 17.8%的人认为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存在“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的守成心理,不思进取,不求发展;有 15.7%的人认为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畏难心理,缺乏克难攻坚的担当和勇气。而作为物质激励有益补充的精神激励,受限于政策瓶颈、经费短缺等原因,无论在措施还是力度上都略显不足。有部分受访村党组织书记甚至坦言,相对于物质保障上的“富裕” ,精神激励方面的“贫瘠”才是他们热情和动力消退的主要原因。因此,想要进一
6、步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热情和动力,就必须在精神激励上花足心思、下足功夫。 五、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个人发展遭遇瓶颈并存 当前,瓯海区社会经济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基层落地的“承担者”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领路人” ,村党组织书记身兼多职,负重前行。相较于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力,村党组织书记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如“上升”的渠道不畅,政治上没奔头,虽然每年都面向优秀村干部考录镇街事业干部,但最终考取的往往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村干部,大部分村党组织书记无法惠及;村干部离任保障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思想上有顾虑,虽然已为每位在职村党组织书记负担 50%保额的社保参保费用,但离任后的出路问题依然是每个人的“心病” 。一名村党组织书记在座谈时道出了心声“村书记不好干,也没人愿意干。以前是书记一4任、造福一方 ,现在变成了书记一任、骂声一片 ,无论在任时工作多优秀,成绩多突出,离任后也普通老百姓一个,工作上跟跟住、平平牢(方言,意思为工作不拖后腿)就行,没必要吃力不讨好”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的吸引力和荣誉感,导致部分村党组织书记无法真正安下心来开展工作,甚至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