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摘要基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文章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对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运行模式改革,建立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设计;地方本科院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41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创新创业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以及大学生就业难与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的客观现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
2、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与贡献不容忽视。 在此背景下,深化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更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有效服务社会实践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促进大学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就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等方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运行模式改革,需要在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3、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各个要素联动起来。一般而言,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 1 课程目标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是创新创业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根据现行国家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设计原则,课程目标可以分为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其中,结果目标用来表述和处理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知识素养决定着创新创业者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创新创业课程的行为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恰当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体系,丰富他们的创新创业知
4、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技能。过程目标用来表述和处理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就是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表现目标用来表述和处理课程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是要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动机、兴趣、信仰等,社会意识则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等。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对自身优缺点、智慧因素、就业与创业观进行科学的综合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优势,对外部环境进行选择与甄别,激发自己潜在的创新创业动机与能力,进而将专业3知识与社会需求、创新创业
5、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与统一起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的培养要求我们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实践中,促进他们的自我调节,锻炼他们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和挫折承受度;培养他们的创业自信心、责任感与意志力,以及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机智果断、勤奋踏实等素质。 2 课程实施设计 课程实施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开设以及课程实施形态四个方面。 21 课程性质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性质一般可以划分为四类,即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属于公共课范畴,并且与专业课程的交叉度和融合度还非常低。还没有建立起与专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的交叉课程群,根据王红雨和闫广芬
6、(2014)的研究,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以公共课为主,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总和高达 94%,且创业课程在必修和选修的类别区分上尚不明显,其分布情况基本持平。这一方面表明创新创业课程在我国高校受到普遍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系统的、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教育改革与实施重点,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在我国短期内强制性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运行方式的改革还远远无法跟上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要求。 22 课程内容 4课程内容设计是创新创业意识、知识、素质、策略、能力等相关的理论和实操课程的设计和安排。
7、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即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思维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创新创业能力。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还要求在传授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传授经营管理和相关综合知识;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品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应该在原有就业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以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企业管理课程、人文科技课程等相关课程有机集成和整体优化的课程群建设,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
8、对性地设置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和若干跨科学、跨专业的辅助课程。 23 课程开设 课程开设既要符合课程针对人群的要求,也要体现课程开设是否连续性的要求。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时间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单独开设于某一年级的独立课程、连续开设于不同年级的连贯课程、以及既非单独课程也非连贯课程的跳跃式课程,如“大一和大四”开设、 “大一大三大四”开设等。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学生从入学一开始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从大一到大四连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比例不足 20%。表明尽管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能够接受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但教育的连贯性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应5该改变原有的课程开设
9、形式与时间设置,将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于大学教育的每一个学年甚至每一个学期,并形成连续、统一、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与连续培养。 24课程实施形态 课程实施形态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恰当的课程形态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率和课程认可度。当前,我国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形态主要包括课堂授课、网络授课、模拟竞赛、讲座、学习实践、自学等形式。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具有与传统课程形式显著区分的可操作性、实践性特征,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形态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来实施。理论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为主,企业管理课程可以通过课堂授课、网络授课或者自学的形式进行,而人文科技类课程可以采用模
10、拟竞赛、实践、讲座等形式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模拟竞赛和实践作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体现互动的课程实施形态,如“创业计划大赛” “创客大赛” “科技创新大赛”等,大多局限于在学校内部开展,并且这些大赛的覆盖面小,大部分学生因各方面条件限制无法获得展现机会。 3 课程评价改革与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与设计主要应该体现由传统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 。具体而言应该从教学任务与内容、教学过程与安排、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着手。在针对教学过程与安排的评价当中,应该围绕教学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即评价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包括评价教师课堂授课
11、6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以及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安排既要能够体现设疑和解疑的环节,还要能够体现启疑和导疑环节,即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现在的“教方法” 。此外,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一堂课下来,学生能不能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师生集体探究、合作实验等方式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在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当中,主要是评价创新创业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是否融为一体。同时,学生课堂认可度也是反映课堂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让学生平等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完善教学课程评价的重要
12、一环。因此,课程效果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对常规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培养与锻炼程度、听课学生掌握授课内容的比率等,还应多接触学生,并鼓励学生评说自己所学的课程,体现民主与参与意识。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创新创业实践性的特点,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树立追求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观念,不断完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实施改革以及课程评价设计,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联动,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艳,闫国栋,孟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72赵序海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论坛,2014(5):121-123 3夏晗创新创业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33):114-115 4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8):86-90 5陈吉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中国市场,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