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经济转向下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9591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型经济转向下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服务型经济转向下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服务型经济转向下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服务型经济转向下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服务型经济转向下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服务型经济转向下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内容摘要:本文以重庆为例,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结构及其对三次产业的影响进行经验性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法 转向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鼓励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建设渝中区、北部新区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渝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发展目标。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与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相对,满足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所涵盖的具体行业,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采用投入-产出法可以

2、将服务业中间使用部分分离出来,避开了采用一定的标准划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困难。 指标与数据 投入-产出法主要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两个指标来衡量各产业对服务业的需求状况。直接消耗系数反映某部门使用来自各部门的中间投入占其总产出(总投入)的比重,完全消耗系数则反映通过生产循环过程而形成的部门间的消耗与依赖状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从服务业的总产出中分离出来,更准确地分析服务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资本品为其他部门服务的情况,从而得出更准2确地结论。 另外,在本文的分析中还将涉及到产业关联系数。产业关联系数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前者反映某部门增加 1 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

3、民经济其他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后者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 1 单位最终使用时,某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影响力系数(sj)和感应力系数(ri)的公式为: 其中,bij 表示第 j 个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完全需要的第 i 个部门产品的数量,是列昂惕夫逆矩阵(I-A)-1 的系数。 sj 1 时,表示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所有产业的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均值水平) 。当 sj=1时,表示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等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当 sj1 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感应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 。当

4、 ri =1 时,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感应水平。当 ri 1 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力系数越大,则该部门对其它部门的作用越大。由于省市的投入产出表 5 年统计一次,本文只收集到重庆市 2002 年和 2007 年的投入产出表。 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与结构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方面 3重庆市 2002 年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出为 824.8 亿元,2007 年上升至1291.4 亿元。服务投入占国民总产出比重 2002 年为 15.0%,2007 年为11.7%。可以看出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产出有较明显的增长,在 5 年间增长了 56.

5、6%,但其不仅低于国民总产出的增长速度 101.8%,也低于服务业总产出的增长速度 68.1%。因而服务投入占国民总产出比重出现负增长。这说明:一方面,生产性服务投入水平不高,英国和美国的这一水平在 2003 年就上升到了 25%以上,重庆各经济部门的服务化程度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投入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出现下滑,而在国际上以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这一比重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未体现,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还需要加强。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部门构成方面 在整个服务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中,2002 年商务服务所占比重最高达 28.7%

6、,其次是金融业,达 23.1%。第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达 19.6%。2007 年商务服务仍然是最主要的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行业,占比达 38.4%,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超过金融业,居于第二的位置,占比达到 22.4,金融业的占比降至 16.8%。其余部门占比都较小,除了科教文化在 2002 年达到 12.5%,其他都不超过 10%(见表 1)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目前重庆的生产性服务投入主要由商务服务、交通运输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提供的,而带有较高技术、知识含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规模较小;另一方面,重庆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有向商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集中的趋势,生产性服务部门

7、非但没有出现高级4化趋势,反而向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集中。商务服务部门中包括批发与零售、住宿和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三个部门,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务服务占比从 2002 年的 15.8%降至 6.1%。而批发与零售却从 1.4%猛增至 21.5%。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结构方面 2002 年重庆投入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高达 60.4%,其次是第二产业38.6%,最少的是第一产业,只有 1.0%。2007 年,服务业占用的生产性服务比重有所降低,但也达到了 45.0%(见表 2) 。可以看出,服务业是占用生产性服务的主要部门。这一投入结构与国内整体水平相比是更有优势的,我国的生产性服

8、务业主要投向第二产业,服务业占用的生产性服务比重不及 40%。但与国际水平相比,重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无论是我国的整体情况还是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展的国家,都表现出服务业占用生产性服务比重缓慢上升的趋势,而仅从重庆市 2002 年和2007 年的数据上我们看到的是这一比重的下降。分部门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中,一般以上都投向服务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主要将生产性服务投向第二产业。但各部门作为生产性服务投入到第一产业的比重普遍很低(见表 3) 。 生产性服务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 从服务部门对其他部门产品或服务的带动程度看,2007 年各服务部

9、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 1,可以看出,服务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低于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排名前三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5金融业和批发与零售业也只达到了 0.9935、0.9601、0.8611,与农业的影响力系数相当并且远远小于制造业的 6.3069。另为,与 2002 年相比,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及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稍有提高,其他部门都出现了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服务部门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有减弱的现象,对各部门的拉动主要由制造业来提供,其影响力系数从 1.6611提高至 6.3069。 从其他部门对服务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程度看,2007 年各部门的感应力系数都接近 1 或

10、略大于 1,与农业和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水平相当。说明各服务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接近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与 2002 年相比,除了批发与零售业和金融业,其他行业的影响力水平都大幅提高。住宿和餐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 2007 年的感应力系数均大于 1,表示重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这四类服务业的需求较大。与 2002 年相比,这四个部门的感应力系数都有成倍增长,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却从 10.4029 降至 1.0403,说明四个部门受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社会需求的压力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服务部门在国民经济中

11、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中,保持感应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整体情况来看(见表 4) ,重庆市缺少感应力和影响力都强的服务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待提高。重庆服务部门向前向后的关联水平都不高,既不能通过服务业较快增长产生对各部门的乘数推动作用,也没有太大被其他部门需求拉动的效应。因此,服务业的6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增强,这与我们前面的出的关于第一、二产业的服务投入率远低于服务业自身的服务投入率的结论一致。 结论与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出增长较快,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且没有上升的趋势;行业构成

12、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有向劳动密集产业集中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主要投入服务业自身和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占用生产性服务的比重有小幅上升;物流、金融和批发零售业是最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依赖也较明显。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发展规划要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有区别地给予引导。 鼓励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生产服务业优化升级。发展知识、技术、人力资本较为密集的服务业,包括软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既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际大企业,

13、作为龙头带动本地的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也通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培育当地的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政府为这些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税收、用地、贷款、企业孵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优化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生存环境。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对于生产性服务业7发展落后的地区,通过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在做好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性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发展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建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的孵化功能促进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参考文献: 1.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机构变化及其影响给予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 3.李江帆,朱胜勇.“金砖四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与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