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期,高校经济活动显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经费总额不断扩张。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高校经济腐败案件不断曝光,社会公信力下降。本文借鉴COSO 框架体系,分析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对策 COSO 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旨在推动大学教育改革,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好的大学必须辅之以好的管理,好的管理必须辅
2、之以好的内控。为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效遏制经济腐败案件的发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势在必行。COSO 框架体系提出,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构成,因此从这五个要素入手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研究十分必要。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薄弱。控制环境包括管理层的道德修养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机构人员设置等方面,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石。我国高校控制环境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高校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有的2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足,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意识
3、到内部控制依赖于全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缺少了管理者的统筹协调,单纯依靠财务部门自己很难将内部控制建设搞好、搞彻底,使得部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漏洞百出。第二,岗位设置不利于内部控制。由于财务部门人员数量的限制,部分岗位设置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违背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增加了部分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极易诱发经济案件的发生。 (二)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建设内部控制首先要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进而采取应对预案,最终有效控制风险。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具体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高校管理者的风险评估意识淡薄,在没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
4、估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扩张规模,挤占基本经费,过度举借债务,造成资金使用混乱,偿债压力骤增,财力入不敷出,加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性。第二,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当前,高校运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在不断增加,但是大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例如高校债务筹资比较盲目,不能合理地确定贷款金额及利息、资本结构和还款计划,债务风险较大,高校发展存在隐患。 (三)控制活动不到位。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贯穿于各个层级和职能。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偏重于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岗位职责控制方面相对较弱。第一,实物控制方面。高校应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流程控制,从而规范实物管理。例如,高
5、校日常办公耗材的领用和3报废要履行相关审批手续;要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并与账表进行核对,确保资产安全与完整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制度往往很难落实到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岗位职责方面。高校应将不相容职务分配给不同的人员,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经过两个人员或部门处理,单个人员或部门的工作与其他人员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通过相互间的监督和制约,有效防范错误和舞弊的发生,然而实际工作中岗位设置往往不尽合理。 (四)信息沟通不顺畅。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都普遍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是,高校信息沟通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信息沟通机制不顺畅。高校上行沟通
6、机制存在着汇报不及时、不真实、不完整的问题,影响领导决策的有效性;下行沟通机制存在着反馈不及时的问题,职能部门不能及时领会校管理层的决策意图,直接影响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职能部门间的横向沟通机制存在着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共享的问题,彼此间形成“信息孤岛” ,影响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第二,信息管理平台不健全。在系统供应方面,当前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基本上都是由软件供应商直接提供,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需求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相对较少;在系统维护方面,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导致系统的后期维护升级不及时,信息平台的利用程度较低,不能发挥信息平台的服务效能,不能很好地为高校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细节把握和全盘
7、分析,降低了管理效率。 (五)监督活动不到位。高校开展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是确保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合法合规的重要保障。然而现实情况是,审计部门在4高校中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同等级别,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对少数实权者的监控处于“真空地带”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大大增加,少数实权者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工程项目招标、招生录取工作中的暗箱操作频繁发生。与此同时,新形势、新要求下内审人员应当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管理职能和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而我国高校内审人员与审计的能力要求差距比较明显,加之缺乏独立的工作环境,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活动的检查和评价,远远达不
8、到“管理型审计”的要求。 二、改善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倡导教授治校。高校应加强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在岗人员诚信、道德、法制和自律建设,做到人人都能讲道德、讲诚信,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定期组织高校管理层参与内部控制相关的研讨班,培养高校管理层良好的风险意识,增强其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发挥高校工会的引导作用,倡导教授治校,鼓励教授参与到内部控制的监管中来,增强高校管理者个人利益和高校整体利益的一致性,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二,完善岗位设置,强化问责机制。高校应重视内部控制基础建设,完善岗位设置,建立内部牵连制度和定期轮岗制度,形成相互间的监督和制约,同
9、时厘清关键岗位的权责分配,强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从而有效降低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第一,增强风险评估意识,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高校应增强管理层的风险管控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考虑成立以校长担任组长、职能部门处长5担任成员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确立高校校长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主要负责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提高风险防控质量。以高校债务风险为例,为防范过度和盲目举债,高校应加强对债务风险的科学论证,比较评估结论和安全指标,确定可控的贷款金额,并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督促落实保障措施。第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高校应遵循内部控制建设的成本效益原
10、则,借助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高校风险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价和监测,并提出风险处置意见和办法,为管理层应对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三)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第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高校应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参照,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准绳,结合自身特点,坚持预防为主、处罚为辅的管理理念,构建一套权责明确、激励和约束相辅相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奖惩考核办法。同时树立预算的权威性,一切以预算为纲,强化预算约束力度,所有开支必须纳入预算管理,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开支,有效防范以权谋私,从根本上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第二,建立风险审计机制。高校审计部门作为建立风险防范审计机制的有
11、效推动者,应该在校管理层的领导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以风险为导向,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例如,通过建立债务风险审计机制,保持适度举债,控制债务风险;通过建立预算风险审计机制,控制赤字预算或超预算,维护预算权威;通过建立日常财务收支审计机制,加强大额资金管控,强化支出审批流程,切实保障资金安全。 (四)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第一,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首先,高6校应建立以学校办公室为核心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信息沟通畅通无阻;其次,实行信息采集责任制,责任到人,明确各环节责任权限,严把信息采集审核关,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再次,学校纪委监察室和审计处定期或不定期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抽查,对数据造
12、假者按照规定进行相应惩罚。第二,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在岗人员信息化专业技能培训,引进具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专业人才,通过优化整合,组建一支专业化管理团队,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信息高效沟通的要求。通过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可以整合高校经济管理相关数据,提升部门业务活动的透明度,将内部控制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嵌入到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的信息化,为信息沟通提质增效。 (五)强化监督机制。第一,提高认识,重视审计工作。高校应切实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明确审计部门的权限范围,维护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其配备合适的人力、技术资源,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密切跟踪财务电子数据,对专项
13、资金的使用、银行贷款的审批、大额资产的购置等关键风险点进行重点监测,并定期公布风险监测结果,按照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并提出可行的整改方案,加强跟踪督办,确保整改方案落实到位。第二,注重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在加强内部审计的同时,加强高校间的审计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审、联审及时发现自身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审计水平。针对重大专项审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从而提高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防范财务舞弊。同时,财政、税务、审计部门也应定期抽查部分高校进行专项审计,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通过媒体进行曝光,7最终形成由自身、政府和舆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高效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刚.刍议高校内部控制缺陷与完善对策J.商业会计,2011, (22):28-30. 2杨桂香,王吉富.浅谈高校财务的内部控制J.商业会计,2012, (16):94-95. 3高智林.基于 COSO 报告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4, (11):54-56. 4王可帅.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3, (2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