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内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研究综述摘要:农村留守妇女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目前一些研究关注了局部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在心理压力、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社会支持和婚姻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还缺乏跨区域的比较研究,缺少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原因的深层探讨以及有效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78-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Z211) ;吉林农业大学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
2、11053) ;教育厅十一五人文社科项目(2008157) 。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我国的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妇女” ,是指丈夫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农村家中的已婚妇女。据统计,到 2005 年我国留守妇女总数达到 4700 万人,并有缓慢增长的势头。农村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社会的主流群体,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农民工进城安心务工的重要保障,她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牺牲。 1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内对留守妇女的研究主要有留守妇女心理压力、婚姻及心理状况、2自我发展、社会支持网络、夫妻关系与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方面。 1.1 心理压力
3、关于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留守妇女承受着来自家庭和情感的双重压力。留守妇女既要养育子女、赡养老人,还要承担农业生产、社会交往等事务。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心理、身体和社会等多重压力,朱桂琴(2006)调查显示留守妇女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家庭压力和情感困惑是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压力源1。许传新(2010)调查了西部地区千余名农村妇女,调查显示,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在家庭压力方面,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和抚养赡养压力更大2。卜永生,陈瑾,苏明(2007)调查的淮安市楚州区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状况,结果类似3。 1.2 心理健康 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
4、人堪忧,许传新(2010)的调查显示留守妇女有更多的消极情绪,如害怕、孤独、紧张等,她们也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2。朱桂琴(2006)采用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留守妇女在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等问题的得分也显著得高1。周庆行,曾智和聂增梅(2007)对来自重庆市的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不强。农村留守妇女感觉“孤单” ,这种情绪尤其是在丈夫外出前后更明显4。 1.3 自我意识 3陈福英(2005)研究了福建省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意识,认为她们的自我意识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和个人特性的影响,仍然表现出对
5、较狭隘自我的认知,明显的从众心理,淡漠的群体意识 5。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消极的,具体表现为:她们对自我的评价偏低、对自身角色认知狭隘、成就动机不强、严重的自卑心理、行为缺乏理性6。 1.4 社会支持网络 王燕芬,向秋红(2009)采用社会支持测量,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具有整体网络规模较小、紧密较低,趋同性较高一级异质性较低等特点。在关系网中,亲属和邻居是她们的两个重要的社会支持圈7。农村妇女的参政水平并没有因为丈夫外出而提高8。目前,有关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在众多的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中,丈夫的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是最重要,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深入阐述。 1
6、.5 婚姻稳定性 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建设农村的主力军、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人员和承担家庭责任的人。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许传新(2010)调查了西部地区千余名农村妇女的婚姻稳定性。研究发现,留守妇女的婚姻不稳定性都要高于非留守妇女2。另外,从孩子角度看,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单亲家庭” ,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儿童发展造成负向的影响。比如,由于劳动强度大,农村留守妇女对其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动辄打骂孩子;由于她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辅4导孩子的学习。 2 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7、快,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所引发的家庭与社会风险将逐渐显现。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和描述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很少有研究者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角度综合分析和考察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存在问题的深层心理机制,更没有针对不同类型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的针对性的提高策略和对策的实践研究。分析以往研究发现,以往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首先,很多研究将留守妇女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简单归因为丈夫外出。然而,其深层次原因应是农村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上的落后状态。其次,目前研究只针对某个地区开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而中国
8、的留守妇女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还没有研究探讨留守妇女心理发展的共性和差异。再次,目前缺乏有效的指导农村留守妇女的政策。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量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三大方面进行。 2.1 量化研究 制订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常模。应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卷及其常模快速地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诊断,即在较短时间内,以快速简洁的方法检测出农村留守妇女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问题的程度。 2.2 理论研究 2.2.1 探索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的机制 综合5运用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应立足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
9、分析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的机制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因素,如年龄、地域(来源地、居住地) 、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丈夫每年外出打工时间和回家频率、子女教育等因素对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不仅帮助政府根据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的现状提供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这对于社会也是一种贡献,为我们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入了推动力。 2.2.2 建构地区文化等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的本土理论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农村,如东北、西北、华北、华南等地具有不同的文化,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也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点。考虑文
10、化等因素的因素,可帮助研究者更好的理解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的实质。 3 实践研究 采用入户访谈、跟踪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和心理健康现状,开发一套提高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的训练方案,并检验其效果,为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和心理健康的检测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等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目的,不仅在于描述农村留守妇女6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让包括农民工家庭在内的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加
11、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对于提高妇女的社会福利、建立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天中学刊,2006,21(4):135-137. 2 许传新.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1):73-78. 3 卜永生,陈瑾,苏明.2007 年淮安市楚州区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2):1137-1139. 4 周庆行,曾智,聂增梅.农村留守妇女调查来自重庆市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9(1):63-66. 5
12、陈福英.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来自福建省农村妇女调查报告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3):73-78. 6 覃金玲.农村留守妇女自我意识的问题与重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7 王燕芬,向秋红.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以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L 镇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4-36. 8 许传新.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背景下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7究关于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5):82-87. 作者简介:刘幸娟(1980-) ,女,博士,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心理;周建忠(1966-) ,男,教授,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教育学;赵义泉(1959-) ,男,博士,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