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南省实施粮食核心区人力资源支撑战略的必要性探析摘 要:粮食安全是新时期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河南省实施粮食核心区战略以来成果丰硕,但粮食核心区战略推进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显示出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的必要性。实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农业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将有助于提升其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利用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和参与环保的能动性,有助于应对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危险,化解对粮食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在制约,保障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核心区;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
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28-02 一、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曾指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史为鉴,在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安全形势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对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性给予的全新概况。2016 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指出到 2020 年,2在总体上实现“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
3、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从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到党中央的“一号文件” ,再到国家粮食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其中足可见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社会发展全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二、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成效与瓶颈并存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9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 ,标志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准并正式启动。近几年来,河南省持续推进粮食核心区战略的实施,优质高产田数量逐年增加,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度进一步
4、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创出历史新高。2015 年全省实现粮食总产量 1 213.42 亿斤,比2014 年增加 58.96 亿斤,同比增长 5.1%,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 。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超过 1 100 亿斤,并历史性地突破 1 200 亿斤大关。其中,2015 年全省夏粮总产量达到 702.36 亿斤,稳居全国第一,比去年同期增加 34.56 亿斤,增幅 5.18%;秋粮总产量达到 511.06 亿斤,比去年同期增加 24.4 亿斤,增幅 5.01%。创造了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 1 200 亿斤、夏粮突破 700 亿斤、秋粮突破 500 亿斤的三大突破,并且顺利实现了河南省粮
5、食核心区建设第二步规划目标即到 2015 年实现粮食总产量 1 200 亿斤。 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但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性因素仍不3容忽视。突出表现为,随着河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当地耕地资源矛盾进一步突出,工业、城市建设用地等需求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受到挤压,粮食用地被占优补劣的潜在危险加剧;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区域性自然灾害天气频发,受我们当前农业自然灾害预防能力总体不高的限制, “靠天吃饭”情况依旧明显,气候问题对粮食生产的限制性作用较大;粮食生产成本投入持续上升,造成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 “增产不增收”现象限制了核心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囿于广大粮农知识水平和素
6、质能力的限制,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利用程度有限,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不高;粮食核心区青壮年农民外流务工比例持续上升,粮食产区主要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兼业化” “老龄化”“女性化”特点,农业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粮食生产“后继无人”风险增大。 三、河南省实施粮食核心区人力资源支撑战略的必要性 通过粮食核心区建设发展粮食生产,以充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根本上来讲,要依靠优秀的农业人力资源来实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也最富创造力的要素,在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要素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粮食核心区人力资源的总体数量与质量,决定他们改
7、造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最终将直接影响到粮食核心区战略的推进效果,其主要表现将会体现在粮食生产的数量、质量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对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一)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提升核心区农业人力资源的总体文化与素质,将直接影响其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 河南省是我国第三大人口大省,也是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之一。其农业人口基数大,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则相对紧缺,农业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其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与能动性。据统计,2012 年全省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占 39.1%、13.
8、5%和 3%,农业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比近四成,比第二、第三产业分别高出 25.6 个和 36.1 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较明显。世界银行有关专家曾提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NP 就增加 9%。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通过对美国情况的分析发现,19091029 年这二十年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 12%要归功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其后三十年,这个数字则增长为23%。当今社会早已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更高。粮食核心区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
9、生产,提升粮食产出数量和质量的能力。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是一项讲求持续性与持久性的任务,从根本上讲,要依托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提升来实现。 (二)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提升农业人力资源的总体能力与认知水平,将提升其利用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的能力与参与环保的能动性 现代粮食生产早已摆脱了旧有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下的自发式小生产状态,而逐渐演变为要综合利用科技资源、信息资源、5市场资源等多种资源的一种系统工程,同时还应考虑到生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对现代农业生产者的能力和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用知识资源、科技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的能力,缺乏对市场
10、信息、经济形势进行认知和判断的能力,缺乏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那么,在全面竞争的大潮中注定是要被淹没的。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但农业人力资源总体能力素质不高,尤其是广大粮农对新市场、新科技的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和培训来提升农业劳动力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弥补自然资源的相对不足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使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沿着一条螺旋上升、相互促进的轨道前行,对推进粮食核心区战略的实施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鼓励优秀青年农业人才回流,应对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风险,可以化解其对粮食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在制约 市场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11、对河南农业和农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涌入城镇谋生,逐步脱离了农业生产领域,另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农民子弟通过升学、就业等途径也离开了农村,彻底告别了祖辈们世代耕种的土地。农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但也给农业生产留下了潜在的危机,突出表现在现有农业劳动力尤其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青壮年男劳力外出打工门槛低、收入高、牵挂少,因此成为由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农民工队伍中的绝对主力。而其进城就业6“有面子” “赚钱多”的榜样效应,让更多农村青年趋之若鹜。这部分进城的青壮年,大多数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学习新知识、新
12、技术的能力。留守土地的农业劳动力,以 45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数会在农忙时节回乡帮忙,但大多数对于粮食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知之甚少,粮食产业面临新生代农民断代的风险。实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现有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的农业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以提升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对青壮年劳动力实施引导和鼓励政策,促进其提升务农兴农的兴趣和信心,以此充分优化粮食核心区农业人力资源现有结构,为未来粮食产业培养接班人才,对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石安,赵和楠.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J.贵州社会科学,2016, (1). 2 梁文慧.我国可持续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 3 陈锡文.我国粮食产量“12 连增”为何进口却在不断增长J.望,2016, (1). 4 周丽,匡远配.“五化”视角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6, (8).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