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会税差异、避税盈余管理及市场反应的研究综述摘要: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和 2008 年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实施使得会计-税收差异(会税差异)进一步扩大。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巨大差异进行以避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例如,在不增加或减少税前会计收益的基础上调减应税收益,抑或在不影响应税收益的前提下利用非应税项目损益来提高会计收益,以实现巧妙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的目的,导致企业的会计收益与真实的经营业绩发生较大幅度的偏离,会计收益提供的信息有用性势必随之下降。而税法的固定性、刚性,使得应纳税收益可被人为操控的空间相对较小,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那么,应税收益是否能影响资本市场上投资者
2、的行为,甚至在会计收益信息的基础上提供增量信息,本文对会税差异不断扩大的影响因素、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税收的关系、基于会税差异避税盈余管理行为的市场反应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避税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税差异 避税盈余管理 市场反应 一、会计-税收差异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会计-税收差异的研究比较深入、系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会计-税收差异的扩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Mills & Newberry(2001)对企业的纳税申报表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发现会计2收益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渐扩
3、大。Yin(2003)以实际税负率为量度指标,对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企业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美国公司的会计收益远远高于应纳税所得额,这种现象是由于企业对数额较大的会税差异进行调整造成的,并且这种趋势在不断扩大。Manzon et al.(2002)以 19881998 年这 11 年样本公司对外公开的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了会税差异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源头。研究结果显示,制度因素和控制变量的影响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文中还指出企业的所得税避税动机也是会税差异产生的因素之一,但没有对其猜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验证。Desai(2009)考察了会计-税收差异后发现,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方式进行业务处
4、理、披露海外经营损益都是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公司会税差异逐年扩大的影响因素,并且指出避税动机与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造成会税差异扩大的更为重要的因素。Lev & Nissim(2004)和 Hanlon(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数额较大的会税差异是由于会计损益信息的质量过低造成的。 国内是王延明(2004)最先开始研究会税差异的。他以 1994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会税差异进行分析,得出投资收益能够影响到企业的会税差异,而且,2000 年和 2001 年这两年中,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影响到了企业的会税差异。但是该研究的实证回归模型不是很完善,造成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并未达到预期
5、的效果。戴德明、姚淑瑜(2006)在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对会计-税收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指出:60%以上的会税差异可以解释为会计与税法在制度上的差异;造成会税差异的两个主要制度因素是固定资产和投资收益。3谭青、鲍树琛(2014)从传统意义上的会税差异入手,为了解决已有方法在研究合并主体时的局限性,引入了税率影响会税差异这一新方法。 综上所述,虽然大多数文献都强调了存在会税差异,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但并无统一的观点,学者们基本倾向于把会税差异解释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或者避税行为。 (二)关于会计-税收差异及其与盈余管理、税收关系的研究。Lev & Nissim(2004)和 Ha
6、nlon(2005)把盈余管理变量作为自变量,把会税差异作为被解释变量,放入多元回归方程中,并保持方程中的其他变量不变,研究结果表明: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是一致的,即企业存在较大的会税差异,也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行为。Mills & Newberry(2001)通过对税收申报表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企业的税收成本与会税差异之间的关系。文中指出,那些盈余处于盈亏临界点的企业、财务困难企业、高负债率企业等存在盈余管理动机的企业,通常会有较大的会税差异,相反的,所得税的税收成本却不高,这表明企业会利用会税差异来降低企业的所得税成本并实现盈余管理目的。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处在浅层研究中,研究这方面的学者也
7、不太多。叶康涛、陆正飞(2005)对于会计-税收差异的研究比较全面,从会税差异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与企业所得税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程度与企业的会计-税收差异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钱春杰(2007)对会计-税收差异的盈余持续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数额较大的会计-税收差异的企业其盈余持续性比存在小额会税差异的上市企业低;另外,会税差异所反映的盈余持续4性在资本市场上总是被低估。龙月娥、谭青(2012)认为现实中可以将“会税差异”作为企业所得税的一个纳税评估指标,通过合理设定“会税差异”预警值来有效锁定需重点进行纳税评估分析的对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
8、收征管风险,减少我国税款的流失。 由此可见,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会计-税收差异的研究中,很少有从定量考察的角度对会计-税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大多只局限于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这两种制度法规之间的差异进行定性比较。因此,定量考察会计-应税损益差异以及基于此的避税盈余管理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避税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现存的文献中关于税收因素影响盈余管理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企业为减少税负有没有对存货政策进行选择;第二,管理层愿不愿意承受税收成本大幅增加以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以及考虑到应纳税所得与会计收益的不同,会不会为了所得税成本
9、的下降采取控制非应税项目损益的措施。第三,在企业中,权衡财务报告成本和税收成本的问题存不存在,税率出现变动时,为了降低税负,管理层会不会进行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结论如下: (一)基于存货政策选择的避税动因盈余管理。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从如何选择会计政策的视角出发,得出选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税后成本是该公司管理层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结论。Dhaliwal et al.(1994)发现在税率较低和负债较高的企业中,存货期末清理发生的可能性更高。相关研究说明,在选择存货成本核算方法时,税收因素对管理层的决策5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企业想要运用存货管理实现盈余管理,企业会权衡财务报告成本和税务成本。 (二)
10、基于会计-税收差异的避税动因盈余管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另一类问题是,管理层愿不愿意承受税收成本大幅增加来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考虑到应纳税所得与会计利润的不同,会不会为了所得税成本的下降采取控制非应税项目损益的措施。 在研究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所得税成本时,Eriekson et al.(2004)证明了企业愿意以所得税成本上升为代价从事盈余管理活动。但是,由于他选取的样本公司数量较少,只有 27 家,且是一些典型的公司,这些公司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存在虚增利润和财务欺诈,因此研究结论是否客观、科学还未有定论。关于应纳税所得和会计利润的不同,Mills & Newberry(20
11、01)的研究表明,微利企业、上市企业、有财务困境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异常高的企业等会计-税收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大。研究证明了公司避税动因盈余管理的存在,为说明公司在进行会计收益的调增时会通过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不同使得税收成本下降提供证据。但该研究并没有指出利用会计-税收差异使得税收成本下降的金额。而且,Phillips et al.(2003)从多个角度出发,证明了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行为确实在某些公司中存在。他把递延税款指标设立为表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指示灯,这是因为公司通过会税差异使得税务成本下降时,必将增加递延税款。递延所得税项能够很好地表示公司避免亏损和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是该研究得出的
12、重要结论。 姚淑瑜(2006) 、叶康涛和陆正飞(2005)等也对企业基于会计-税6收差异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姚淑瑜(2006)的研究结论是:税收对盈余管理的现金流影响在国有控股企业中会削弱;在税率越高的企业中,进行调增利润的意图越低。戴德明和音亮(2005) 、叶康涛和陆正飞(2005)的研究结论发现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规避所得税成本的行为在公司中存在,会税差异在盈余管理幅度越大的公司中越大。叶康涛和陆正飞(2005)的研究还发现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它的非应税收益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这类公司更易基于会计-税收差异进行避税盈余管理行为。以上研究表明公司管理层在进行调增会计收益的盈余管
13、理行为时,会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来避免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所得税成本,从而,相应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税负。但是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证明基于会计-税收差异的避税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的文献在国内很少见。 (三)基于税率变动而引起的避税动因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利润的跨时间转移的角度;二是从利润的跨空间转移的角度。Guenther(1994)研究发现,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会将属于高税率会计期间的净利润转移到低税率会计期间。Collins et al.(1997)发现,当外国的税率高于跨国公司本国的税率时,公司更容易进行利润的转移以达到降低所得税税负的目的。 国内的研究文献相对来
14、说较少。取消所得税中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是戴德明和音亮(2005)所作出的研究,但该文并不能提供公司跨期转移收益的确凿证据。王跃堂(2009)以 2008年的税制改革为契机,比较研究了改革中税率将要上升的公司和面临税率下降的公司,研究的结论是面临税率上升的公司和面临税率下降的公7司均有盈余管理活动,但前者的行为较之后者不明显。文中同时指出,资本市场会对成功避税的公司表现出积极的反应。谢香兵(2013)以2008 年所得税税制改革之后,所得税税率降低的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所得税税率降低前一年,公司存在明显的推迟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推迟利润的行为大
15、多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出现,国有控股公司中较少。 三、基于会计-税收差异避税盈余管理市场反应的研究综述 Ball & Brown 于 1968 年开创性地建立了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信息理论、有效市场理论为研究基础的信息含量研究方式,随后,许多专家学者遵循此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且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不仅发现这种信息含量研究范式能够证明会计信息是否有用,并且发现这只是研究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一个方面,会计信息有何用处更值得去研究,也就是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文献中,关于会计损益指标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已较为丰富。各国学者均已在信息观和计价观这一研究理论基础上,实证分析和研
16、究了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以及相关关系是如何产生的。Bernard(1995)通过运用剩余所得评价模型得出企业的净资产和会计收益均与股票价格存在关系。Lev(1997)和 Amir & Lev(1996)认为这是由于经济模式从资本密集型转到无形资产密集型造成的。然而,Dontoh et al.(2004)认为,是非信息依赖型交易的增加,降低了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Elliott & Hanna(1996)则通过实验证明了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盈余信息对股票8价格解释力的下降是暂时性盈余项目增加的结果。 在国内,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已有运用理论基础和模型
17、对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进行研究的文献。赵宇龙(1998)以 1994 年、1995 年和 1996 年作为考察期,以上海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企业的未预期会计盈余信息与企业的股票非正常报酬率显著相关,证实了会计盈余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龙月娥、叶康涛(2013)以 20082010 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将会税差异区分为向上盈余管理的差异和向下盈余管理的差异,分别检验了两种方向的差异对证券资本市场估值的影响,发现市场具有价值发现和自动纠偏的功能,对向上盈余管理差异越大的公司估值越低,对向下盈余管理差异越大的公司估值越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公司的会计收益指标和应纳税收益指标的差异越来越大
18、。面对这种情况,学者普遍认为,企业有必要对纳税申报表中的数据有选择性地进行披露,甚至是直接对外公布纳税申报表,还有学者认为,应一体化披露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 Hanlon,Kelley & Shevlin(简称 HKS)在 2005 年发表的论文中,将应税收益指标替代会计收益指标,以此来研究股票市场的参加者是否能全面理解公司所提供的信息以及所理解的程度如何。研究的方法是,以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 19832001 年作为考察期,研究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这两种收益指标的信息含量及两者有何不同。HKS 是运用财务报告的数据资料进行估算的,因为无法从公开途径获得应纳税损益信息。这种处理方式,必然会
19、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偏差和误差,但对于他们的研究来说,采用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可能更为合理科学,因为资本市9场只能根据企业对外公开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股票估值,而纳税申报表中的应税收益指标是不对外公开的。作者分别以税前会计收益和推算出的应税收益作为自变量,以股票的收益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自变量下模型的拟合优度,可以判断出哪个收益指标与股票收益率相关或哪个更相关。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大多数年份的以税前会计收益作为自变量的模型的拟合优度,是以应税收益作为自变量的模型的拟合优度的两倍,也就是说,税前会计收益解释力更强。然后,又将两个解释变量纳入同一个回归模型中,这样可以检验出,两种收益指标
20、同时出现时,会不会使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有用性出现损失。总而言之,HKS 的研究证明了,应税收益指标和会计收益指标均有价值相关性,但是资本市场中股票投资者依然倾向于用会计收益信息来估计和衡量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处在改革中,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态势愈加明显,这也使得我国的上市公司与国外的上市公司一样,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将逐渐增大,相应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也会不断增大。那么,美国的这种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是否也存在呢?这是值得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S 参考文献: 1Mi11s L,Newberry K.The influence
21、of tax and non tax costs on book-tax reporting differences:public and private firm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2001,23, (1). 102Yin G K.How Much Tax do Large Public Corporations Pay?Estimating the Effective Tax Rates of the S&P 500N.working paper,2003. 3Manzon G B,G A Plesko.The R
22、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 and Tax Reporting Measures of IncomeJ.The Law Review,2002, (55). 4Desai,Dharmapala.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firm valu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91(3). 5Lev B,D Nissim.Taxable Income,Future Earnings,and Equity Valu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4).
23、6Hanlon M.The Persistence and Pricing of Earnings,Accruals and Cash Flows When Firms Have Large Book-Tax DifferencesJ.Accounting Review,2005,80(1). 7王延明.企业所得税负担研究:来自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戴德明,姚淑瑜.会计-税收差异及其制度因素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6, (5). 9谭青,鲍树琛.会计-税收差异计量方法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4, (9). 10叶康涛,陆正飞.盈余管理与所得税支付:基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初步研究C.中国会计研究专题国际研讨会工作稿,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