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摘 要:为了促进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遇到的三大问题的解决,分析了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主要结构和基本功能,同时剖析临沂商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问题的形成原因,最后从政府对物流产业管理体制、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服务水平、科技创新、物流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四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44-02 引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促进区域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临沂地区的物流信息平台没有跟上物流产业
2、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分散,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有限;物流信息平台与生产企业、营销企业的融合程度不足,交互难,交易更难,成为制约信息平台功能发挥的主要瓶颈;物流信息平台的区域体系不健全,县区、园区、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系统间技术标准差异明显,物流信息难以共享。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困境,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2本文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结合临沂地区商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具体实际,优化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在结构体系,提出有效促进临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3、的对策建议。 一、区物流信息平台的结构体系和基本功能 虽然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最为基本的应当是平台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体系。 (一)物流信息平台的结构体系 伴随着信息化与物流产业的不断互动发展,物流信息平台的结构日益复杂,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层、控制层、应用层。 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层主要涉及信息服务主体对物流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存储、更新和维护,关键的是将信息发送到平台上,以实现各物流园区及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并对区域物流信息的相关数据资料设置存取调用权限。该层包括物流基层数据信息资料库、物流中层管理数据信息资料库、物流市场供求数据信息库、物流
4、决策层数据信息资料库等。 物流信息平台的管理控制层是平台管理主体基于信息层的物流服务信息,运用 Internet 技术和 EDI 系统等新技术,整合应用平台各个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以更好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该层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作业操作平台、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物流市场供求交易平台和物流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的第三个基本结构是平台的用户层。物流信息平台的3主要客户是物流企业、需要托运产品需求者,二者在平台网络上进行选择、对接、交流、确定服务价格。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平台管理主体通过权限管理将物流信息进行层次划分,降低客户信息搜寻的成本,提高信息资
5、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继而物流企业和产品托运需求者通过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等实现货物交割、费用支付,可以大大降低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效率。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 根据对物流信息平台基本结构的分析,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功能是物流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具体包括平台内部相关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以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与区域内的各个物流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除此之外,数据交换功能还涉及电子单证的传输、交互交流,包括网上报关、报检、申请许可证、业务结算、缴(退)税、用户与企业间的业务往来等与信息平台连接的各用户间的相互信息交换、共享。
6、2.信息发布。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是指物流相关主体(物流企业、营销企业、产品需求者、相关政府机构) ,运用平台这个载体向公众传播产品物流服务及其相关服务的供求信息、政府政策措施等。具体包括水陆运输价格区间、行业新闻和企业政府公告、政务指南、用户主要货源和企业最大可利用运力、可利用航班船期、空车配载率、主要铁路车次、适于装箱的货源、联盟会员制度、职业培训通知、政府政策法规等。 3.服务会员。物流信息平台拥有会员注册和权限管理功能,能够为4注册的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会员的单证管理、货物状态和位置跟踪、实时交易、统计数据、资信评估、咨询服务、设计规划等。这样,不仅保证了物流信息平台安全,而且有力推
7、动了平台的有序运行,还能够增强平台的吸引力以保证平台的持续发展。 4.在线交易。在线交易在实质上相当于构建了一个新的虚拟市场,使交易双方可以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发布企业信息、搜寻信息、讨价还价、完成交易,逐步使得在线交易成为物流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平台上,各用户对自己感兴趣并且与企业运行相关的信息可与发布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洽谈,使得交易双方的交易处理过程更为简单,业务处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问题产的主要原因 1.物流产业公共服务机制体制不健全。多年来,临沂地区物流产业的管理权限零散地分布在商务局、商城管委会、经贸委、贸易、交通局、海关、工商、物价、公
8、安、交警等多个管理部门,每一个部门分管一部分物流产业的事务,常常出现管理服务缺位的情况。 2.物流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据临沂市商城管委会的不完全统计,临沂市物流企业约有 3000 多家,主要是小微型企业,拥有跨地区全国性网络的骨干物流企业和龙头企业较少,具有管理整套供应链能力的物流企业屈指可数。由此,导致企业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规划、投资。 3.临沂地区物流是基于其商贸的发达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该地区物流规模大、货源充足,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事商贸的人员转过来的,大多5缺乏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专业知识,物流信息管理以及相应的技术人才尤其匮乏,导致区域物流信息平台
9、建设的进度迟缓。 三、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前面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结构、主要功能以及临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瓶颈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下列对策建议,以促进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在整个电子物流化的战略定位中必须建立政府+信息服务商+物流服务商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 1.完善政府对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对于临沂地区“小微型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大中型物流企业相对较少”的发展格局,政府应成立临沂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集成整合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并进行合理有效分工管理。主要是:在地级市层面做好现代物流的发展战略规划,形成科学适宜的区域物流信息
10、平台建设与发展规划;在横向上负责跨行业、跨地区的组织与协调活动,在纵向上指引各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一体化方向发展;在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已有大中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整合政府、企业、园区、市场的资源,推动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集成建设与优化,以便更好地实现政府对临沂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2.提高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服务水平。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系统的信息交流,还需要实现与平台信息服务商实现实时信息互动与分享。伴随着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深入推6广,信息成为重要的稀缺资源。因此,临沂物流信息平台需要在物流信息资源服务
11、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的公正性、权威性、中立性,并通过不断完善平台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保障体制提高平台物流信息的综合服务能力。目前,临沂地区主要物流信息平台一方面应积极推进信息维护、网络接入端口、ASP 服务等领域的建设与服务,以确保物流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与交易;另一方面应依托此运营平台,把货物采购商、车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商检、金融服务等机构的信息资源进行最终整合,促进临沂物流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由提供货物运输、仓储等具体功能性服务向提供准确信息咨询、信息和管理服务延伸,为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3.增进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凭借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信息服务
12、体系,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相关企业、园区、政府等主体要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增进自生的科技创新实力,形成创新驱动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的良好格局。目前,应在政府规划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注重集成散落在各物流企业、各园区、各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为早日实现临沂地区物流信息的交流、共享的实质性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应积极推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总结典型地区的教训,不断总结提炼,以形成与临沂地区商贸物流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政策体系。 4.临沂地区物流信息平台争取在已有的物流信息平台上集成整合,以避免重复建设。建议临沂市政府授权流通事业管
13、理局对涉及物流信息7平台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物流知识和技术的系统专业培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提升商城档次和竞争力、对推动整个临沂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此外,要加强对信息平台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对行业发展研究透彻、预测准确、勇于开拓,并且对行业未来充满信心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焕青.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J.集装箱化,2001, (5):17-18,32. 2 董千里,袁毅.区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与构建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 (1):74-78. 3 王建华,董千里.区域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6, (8):44-46,75. 4 董千里,尚鸿雁,刘小东,白永江.物流信息平台的区分及规划构建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13-16. 5 翁心刚.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 (12):26-30. 6 王志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3, (12):42-43.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