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代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05454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汉代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议汉代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议汉代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议汉代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议汉代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议汉代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摘 要 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对封建法治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确立了春秋决狱的刑事审判制度,由此确立了原心定罪的审判原则。原心论罪强调行为人的主观行为对定罪量刑的重大影响,开以儒释法的先河。原心论罪产生于汉代特定的历史环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纵观当今的司法审判制度,仍然能够看到原心论罪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原心论罪 主观行为 定罪量刑 司法审判 作者简介:俞丹丹,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3 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6.007 原心论罪是汉代汉武帝时

2、期确立的重要司法审判原则,是指在判案过程中,判案人员除了依据案件客观情况以外,也要考量罪犯的主观行为,根据其主观犯意来定罪量刑。它是由汉代董仲舒从春秋中摘取一则名为“许止进药”的案例并以此引申而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写道:“春秋之听狱,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 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原心定罪雏形主观行为的影响表现就是主观恶性大即使犯罪未遂也要受处罚;“首恶”更要从重处罚;而主观无恶意则从轻甚至免除处罚。在那一时期,原心论罪主要被用来化解法律与道德价值发生的矛盾。例如汉代就有这样的案例:2“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之

3、。甲当何论?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春秋决狱正是以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核心是原心定罪原则。用普适的法律视角来看,故意杀人无疑要判死罪,包庇藏匿罪犯也构成了犯罪。但是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伦理关系父子,从伦理上分析,父亲告发儿子有违伦理道德。此时就需要一个润滑剂来中和道德伦理和法律规定的适用矛盾。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和化解矛盾冲突,按照原心定罪来看,父亲藏匿儿子在人伦上是天经地义的,从主观行为上来看符合人伦道德,以此判断父亲当然是无罪的。 一、 原心论罪产生的原因 (一)原心论罪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 前有秦朝残暴统治导致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

4、汉初统治者立国之后就着手改变统治政策,转而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以求恢复民生。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之后,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汉代经济的发展和地主阶级的不断崛起,基于统治权力和利益的需要,统计者面临着进一步推进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的双重任务。董仲舒提出原心论罪正迎合了统治者的这一需要,以儒入法,以儒释法,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加强思想统治,从而巩固封建专制集权。儒家学说的推行者们尤其重视支配行为的动机是否符合儒家道德准则,即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依据客观犯罪的事实,着重考察行为者的动机是否与儒家道德相符合。为统治者的封建统治服务。 3(二)原心论罪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据汉书?刑法

5、志记载: “ 高祖初入关, 约法三章曰: 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蠲削烦苛, 兆民大悦。其后四夷未附, 兵革未息, 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 于是相国萧何擅摭秦法, 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 汉朝建立之初就废除了秦代的严刑峻法,后有萧何制定的九章律 ,遂成为汉代的基本法规。但是, 九章律也没能完全避免秦律的问题,后世也多在九章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添,始终没有制定出一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律法。到汉武帝时期,春秋决狱中“原心论罪”使得现有的法律能够为思想统治服务,进一步加强儒家思想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同时加强了政治统治,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提倡。

6、二、 原心论罪的特点 (一)原心论罪在原本的客观归罪原则中强化了主观行为认定的元素 春秋繁露?精华中称, “春秋之所狱也, 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罪同异论, 其本也。 ” 原心定罪注重对行为人主观动机的考察, 这种考察建立在对春秋等儒家经义的理解之上, 认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符合春秋大义, 即使造成了危害后果也可以不予或者免除处罚, 但如果主观恶意, 则不论是否实际造成了危害后果, 即使在未遂的情形下都应当予以处罚。此种定罪量刑标准改变了秦朝官员判案单纯依据的法家客观行为归罪原则,考量犯罪者的主观行为,融道德入法律,初步具备了责任主义的特征。 4(二)原心论罪也

7、是以儒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儒释法,是指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并按照儒家经义的精神解释和施用法律,从而将儒家经典法律化。 “以儒释法”的打破了之前儒法对立的僵局,并将道德价值注入成文法律之中,使得儒家思想能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同时有效缓解了秦代以来严刑苛法造成的广泛社会矛盾。 (三)原心定罪反映了秦汉时期法律由形式主义到实质主义的转变 在先秦时期, 法家思想盛行, 法律体系深受“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 的法家政治理论的影响。以维封建统治为核心目的的法律,上升为规制一切行为、处理所有社会关系的惟一法则规范, 导致法律的过度刚性化。在司法中极度强调法律至

8、上, 苛刻限制判案人员的自由裁量和变通。到了汉朝时期,原心定罪则融入了主观行为的考量,增加了法律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开始从法家绝对的形式主义向实质主义的过渡,不再单纯拘泥于成文法律的框架,考量道德和法律的相容性和共通性。在原心论罪的指导下, 法律的适用更加灵活变通,从而有效避免法律远离道德价值,更加注重实质正义的彰显,更能收获民心,赢得百姓认同。 三、 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 汉代原心论罪一改秦朝的严刑峻法、残暴压制,赋予法律更多儒学价值,实现了由法家绝对的形式主义到实质主义的过渡,其蕴含的理念在中华法系的悠久发展中不断绽放异彩,对汉代以后乃至今天的司法审判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9、) 原心定罪原则把人的主观5犯意纳入定罪量刑的考量标准范围之内 通过对汉代以后的法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汉代以后的立法和司法活动中虽然没有再通过法律确定这一原则,但是以儒家思想中的善恶等价值理念来定罪量刑的司法实践屡屡出现,比如唐律就以儒家思想价值体系来指导立法,规定的十恶重罪中就有大不敬、不孝、不义等罪名,可见这一原则的影响。同时,在今天的中国刑法理论当中也依然可以看到原心论罪的影响,比如刑法中就以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主观方面的故意来区分故意和过失。当是过失而非故意时,司法审判中定罪量刑方面也会予以考量。原心定罪使得当今在司法审判中重视主观恶性,把它作为定罪量刑的考量标准之一。 (二)

10、原心论罪提供了一条司法审判中道德与法律冲突的解决途径 法律是公正的,因而也是冷酷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可以发现,法律的公正并不一定是客观科学的,它可能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冲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认知,从而激发各种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此同时,很多行为违背社会共同承认和遵守的道德规范,却没办法适用法律加以制裁。因此,原心论罪的出现有效中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问题,将违法者行为的主观方面纳入定罪量刑的考量,例如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传承变迁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于汉代确立,规定在直系三代血亲和夫妻之间,除了犯谋反、大逆这些大罪以外,如果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能够被减免刑罚。 汉以后的三

11、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完善了这一制度。到唐朝时统治者将亲亲得相首隐原则进行具体细化地规定,此后连续被沿用。而且,近代以来的法律规定也有6体现。如民国时期的刑法中就有藏匿犯罪的亲属可以减免刑法的规定。这一制度的发展深刻体现了原心论罪原则对各个时段立法和司法审判的影响,也符合了社会大众对于道德的高标准要求。 (三)原心论罪强调了主观方面对于定罪量刑的衡量影响,这促进了司法审判中主客观相结合的价值理念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介绍,汉代以前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单从客观行为进行判断进而定罪量刑,严刑峻法,动摇社会根本,使得秦朝统治仅仅延续几十年时间,二世而亡。汉代在秦代法学派观念影响下的法律之中加入了儒家思想理

12、念,注入主观方面的考量,把判案人员的主观正义运用到案件的审判当中, 不再拘泥于成文法律的框架,成为古代法律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在当今的司法审判中看到主客观相结合的判断理念,例如刑法中对于犯罪构成的界定中就不仅考虑了犯罪客体和客观方面,也把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纳入考量范畴,充分体现了原心论罪展现的主客观相结合方法的延续和发展。 (四) 原心论罪也有其消极影响 原心定罪原则可能侵蚀成文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司法活动应当依照法律进行。但是原心定罪原则却将儒家价值理念置于法律的上位阶,因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礼优于法

13、,也造成了凡事定于礼法的法律导向。这冲击了案件审理的规则意识、程序意识的塑造和遵守,也在公平性上存疑。例如母亲殴打孩子在人伦上可能属于正当行为被判定无罪,但孩子殴打母亲则完全不同可能作为“大逆不道”被判处严苛7的刑罚。把主观归罪推向极端,过度加大了犯罪者主观意识的衡量比重。司法审判发展到现在,原心定罪原则依然在法律规范和实务操作中有一定体现,因此亟需对主观恶性进行有效的科学的界定。现实情况是主观恶意是一个模糊的没办法量化的概念,缺乏严格、明确的衡量标准,这就对审判法官提出了高素质高水平的个人要求。在司法审判中很容易出现判案人员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滥用司法自由裁量权,自由心政,论心定罪,审判的公正

14、性的合法合理性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维护社会秩序,汉代确立了原心定罪原则,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的司法建设和法律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法律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对而今的司法审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影响,充分发展原心定罪原则的积极效应,有意识地规避其消极导向,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推进司法审判的科学化公正化发展。 注释: 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 汉书?刑法志. 春秋繁露?精华. 中国法制史. 参考文献: 1朱晨.德治与法治结合的典范沿用千年的原心定罪原则.法制与社会.2013(22). 2王晶慧.“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法制与社会.82013(23). 3高源.“春秋决狱”的法理辨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6). 4黄冰.论自由裁量之规制以原心定罪与自由心证之比较为视角.咸宁学院学报.2010(3). 5王虹力.汉代论心定罪的产生及其对中国刑法的影响.兰台世界.201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