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06633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关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文”化“人” ,使大学生的整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当加强师德建设、加大情感投入、改革评价机制、营造人文关怀环境和创新人文关怀载体。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2015 年山东政法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科研课题重点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 。 作

2、者简介:毕晓莹,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6.109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中均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的要求,这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新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人文关怀的引领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因此,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2教育,是在加强学生主体性、方法生活化、手段科学性和环境优化等方面实现

3、的理论创新和方法论自觉,更是在当前新常态下更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和意义 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 ,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的物质及精神需要,以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目标,更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诉求。将人文关怀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本着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关心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体价值,引导他们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4、价值观,着力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文”化“人” ,使大学生的整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方法上习惯采用单向灌输说教,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教学内容多是政治化的宣传,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一般效果不佳。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集中凸显。物质的飞速发展却忽视了人性的意义,使当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困惑,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等带来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关系

5、中的利用性和实用3性的盛行。而人文关怀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因此,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明确。人文关怀的基准就是以人为本,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明确的指向性和对象性活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立足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强调人文价值与人类情感的共同投入,并以人文价值为引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

6、加贴近生活实际。旧式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多偏向意识形态宣传,存在“泛政治化”的现象,从而拉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和认同。而融入人文关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心他们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从而以贴近生活和切合现实的方法弱化了学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厌烦甚至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高、大、上”的范畴怪圈,实现了真正的生活化。 再次,人文关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更加科学。人文关怀既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层次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素质不尽相同,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

7、育中,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及精神需求,在教学手段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4育和层次性教育。因材施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质和个性优势,使之真正形成和谐独立的人格。 最后,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优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活动,有导向、约束、激励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有了很大变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也逐渐浸染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导致当今部分大学生信仰动摇乃至缺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模糊,也带来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环境既可以导致这些现象,也可以改善它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即可以创造一个更加优化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改善思想政

8、治教育的内在环境,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精神境界。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于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理论内涵,以此为指导,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诉求 首先,人文关怀丰富了思想教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和人文关怀思想。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人的本质论。马克思人性论认为人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质论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是人文关怀思想的明确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修正

9、人性和塑造本质为目标,而融入人文关怀则5更有利于发挥思政工作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尊重和满足人的正常物质需要,体现了尊重人的自然性;在社会性方面,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此外化为相适应的行动,从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了人的社会化进程,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的人,也体现了人的本质。 其次,人文关怀能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价值导向方面指导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行为活动,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问题。其中,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而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人文关怀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更加注重他

10、们的精神需求和道德人格,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由此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和内涵。 (二)实践价值诉求 融入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生命的价值,正视遇到的失败和挫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受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不强,往往出现一些道德和信仰动摇的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锻造大学生和谐、健康、独立的人格品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统领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过分重

11、视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偏重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容易导致学生厌6烦甚或抵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从人文关怀视阈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结合起来,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情感关怀和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互动,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2、人文关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探索:(一)加强师德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关键,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只有体现人文精神的、具有人性化的教育者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和诚服。而师德就是教育者最应具备的基本人文品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前提。教师要自化化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方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人格魅力是第一张通行证。而要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要在立行和立言上多下功夫,努力把人格的魅力和真理统一起来。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前提就要淳化师德,增强教师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古语道:“师者,传道、授

13、业、解惑也。 ”这不仅要求教育者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积淀,更要有高尚的人文修养,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7(二)加大情感投入 以往思政教育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教育,重视单向灌输、忽视双向情感交流和互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内化,而情感投入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服人,只有以人的方式理解大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交流,才能被学生所接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加入教师的情感投入,学生才可以自觉地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和

14、自主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一种平等的教育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才能互相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没有情感体会的人文关怀,宣扬的道德就会空洞无力;而没有情感映射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落入“泛政治化”的窠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对学生以情相待,体现情感关怀。只有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映射,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改革评价机制 随着当地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现象凸显,社会功利化观念日益加剧,思想政治教育也深受影响。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作为教育主要场所的学校偏书本,轻实

15、践,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教育,从而导致人文关怀模式无法开展。作为教育初级场所的家庭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也把学生的学校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的重要指标。作为教育检验场所的社会强调学历,使学历成为择业的敲门砖。8特别是网络、媒体等大众传媒中渲染的功利化的价值观也影响到了大学生,从而形成了一套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共筑的功利化的评价体系,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施。因此,加强人文关怀,应该改变旧式功利化的评价机制,建立侧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文精神同步提升的多维评价体系。 (四)营造人文环境 人文关怀不是生硬和空泛地宣讲人文思想,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层面展示人文价值的存在和引导。因此

16、,营造人性化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精神境界,更好地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其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注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是营造人文环境的重要方式。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属于教育学的专业术语,主要按照按照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作此划分。显性教育一般是指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和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开展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专题教育、主题讨论、文件报告等“面对面”的形式,具有时空的限制性以及一定的强制性等特点。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下,隐藏教育的主题和目的,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所处的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环境中,抽离

17、教育的强制性,淡化其被动的角色意识,激发其主动的参与意识,转而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感受、体味,进而内化接受,与教育者达到思想上的共识和共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有机结合,就是在注重公开方式的思政教育外,更要9重视将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该更好地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使两者互为补充,特别是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塑造一个开放的、立体的、更有感染力的、更加优化的人文教育环境,能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形式。 (五)

18、创新人文关怀载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需要借助人文载体的平台作用,多样的人文载体可以给人文关怀带来更丰富的内涵和源源活力,这就要求不仅要重视人文载体,更要创新人文载体,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人文载体的重心应当放在创新人文载体的建设上。文化载体方面,学校以及二级学院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前来做各种报告,充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校园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学校的人文关怀,深受感染,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融为一体,从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现实关怀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9、,实现学生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给人文关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网络载体平台,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为之提供了一种方式方法的创新。与传统人文关怀载体相比,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和多向性、趣味性共存,使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10代“微时代” 。在“微时代”下,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信息并选择感兴趣地予以反馈,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讲,要充分利用这个“微时代”的新网络载体,整合教育资源,开展网上课堂,融知识、思想、趣味为一体,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互动性的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种新模式和新体系下,大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与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双向平等、和谐友好的人文关怀环境,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进而减少了大学生的猜疑和抵触,使他们与教育者达成思想共识,逐步认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内化为个人良好的人文品质,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生活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