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水园林高校规划理论与方法探析摘 要将山水园林景观的理念引入高校校园空间规划系统中,提出根据校园自然山水条件依山就势的设计思路,从规划结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山水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构成。以玉溪师范学院特色鲜明的山水校园为例,阐述如何在对校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的基础上,创造出宜人的山水校园环境、营造有校园特色的山水美学意境的途径。同时总结山水校园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提出 “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山水园林校园构想。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山水园林高校;玉溪师院;有机空间 DOI10.13939/ki.zgsc.2016.38.157 1 大学校园空间发展历程 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一
2、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四合院封闭式校舍到现代开放式校园和建筑的发展过程。从 16 世纪剑桥“开放四合院模式”开始,目的是让中心草坪引入阳光和通风,也促进校园与周边城市交流的可能性。这种形式产生了明显的中心和轴线,直接影响到后来校园发展的模式,哈佛学院建筑的原型就是来源于此。随着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的改变,校园的尺度和围合程度也随之变化,由原来的封闭逐渐向城市开敞最后形成向开放的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 美国建筑师墨菲在 1914 年做的清华校园规划,引入西方新古典主义学院派规划方式,以四方院作为空间基本单元,将主要建筑沿中轴依次2展开,功能分区明显,后来也成为大部分国内传统高校的空间模式
3、。燕京大学校园规划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结合圆明园在内的几个古园遗址确立规划构架, “留白”式的将中心区湖光山色保留,沿湖岸布置重要建筑,并采用院落结合地形组织空间,将现代大学的功能要求与中国传统意境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湖光山色的校园美景,堪称校园园林的典范。在今天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高等教育理论正在发生转变,大学的职能已经由过去封闭的“象牙塔”式逐渐向社会开放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体现作为教学、科研、交流三者合一的载体。而校园规模形态以及组成方式也日益复杂,总体上呈现不规则布局和有机结构,充分考虑人的尺度和校园行为心理,设计手法更加注重连续性、多样性,综合规划、建筑、景观三
4、方面的内容,在使用功能和校园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建筑设计注重整体性、地域文化以及生态性,集群式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层次更加丰富的组团空间,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建筑新技术和校园新的规划思路的提出也为校园景观设计指出了新的道路。 2 山水园林高校的空间形态 山水园林空间是非几何、自由式的布局,在其自然随意的空间表层下,实际上是深层的严谨秩序,因此这种非线性的关联方式难以从逻辑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类。校园空间从几何形态上看,每个校园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涉及校园规划的思路以及新旧校区更替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寻找主导作用的、能够比较清晰辨别的形式存在。通过图底关系对比的方法从空间虚实对比关系来分析大学园
5、林空间的类型,进行形3态上的归纳,以期寻找到山水园林高校校园空间的共性。 研究高校环境空间离不开建筑空间。大学校园整体空间是由建筑空间与大学园林群落构成的,建筑空间是实体部分,大学园林群落是作为“虚”空间穿插和组织起建筑空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体。二者的结构关系类似于生命细胞内细胞核与包裹在其周围的、流动的并且内外能够相互交流的细胞液之间的关系(如图 1、图 2) 。校园主体的建筑空间呈现集中复合的核心性,园林空间在其中起到组织和调和整体的作用,以流动、有机的空间组织方式为师生融合校园建筑空间及其他功能性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复合状态的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整体空间结构。正如丹下所说
6、的“精彩的不是一座座个体的建筑,而是凭借它们非常奇妙的配置而形成的环境。 ” 3 玉溪师范学院校园空间形态分析 现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分析山水园林高校空间形态。玉溪师范学院位于云贵高原生态城市玉溪,与红塔集团毗邻,利用原有山地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在原校址东面上扩大建成新校区,是典型的山水园林式高校。由于山地地形高差较大,校园总体呈现明显的组团分区,各学院利用高差不同而坐落于不同的台阶上。这种利用高差划分出台地并进行功能分区的做法,是适合山地场地设计的最佳方式。 3.1 动线流通型空间 山地地形高低错落大大丰富了校园建筑布局形态,同时具有良好的植被和极佳的自然环境。规划从老校区主校门到新校区大门交通
7、为主要景观大道贯通东西,主干道呈现顺应山势、蜿蜒曲折的形态。建筑分散4于不同高差的台地上,并不是完全按照南北朝向布置,局部根据地形调整朝向,总体呈现长条状的形态布局。通过条状建筑错落布局和组合能够围合出大小不一的类似街道的空间形态,有利于提供人在空间中的流动体验,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校园生活氛围。动线流通型空间有利于山地校园呼应地形特点,顺应山坡走势成折线或流线,空间曲折多变、形态丰富。 (如图 3) 3.2 建筑环境图底分析 建筑是限定和围合空间边界的主要元素,通过校园中的建筑群合理组织空间可以丰富环境的层次。从整体上看玉溪师院的建筑呈散点式分布,老校区建筑较为密集,新区较为开阔。其散布的规律
8、是沿山体走向顺势生成,因此与自然融合是比较充分的,能够让建筑较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不会生硬突兀。这种布局方式接近中国山水园林的布局方式,散布的建筑中间留出来不规则的空间,有利于校园交往空间更多功能的产生。总体布局以三条主轴线进行组合,分别是贯穿校园东西连接新旧校区的主轴、旧校区串联各特色历史建筑的老轴线和新区串联教学功能区的新轴线。另外还有若干建筑群围合的户外小空间互相呼应、相互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外部空间体系。 (如图 4) 玉溪师院环境空间中建筑群有疏有密,较为散乱,绿化空间充分穿插其间,由于有了绿地空间作为联系,整体呈现“形散而神聚”的特征,体现在功能上就是有较为良好的步行空间和体验。这种
9、“集中与分散”的形态正如前文所述像是生物体细胞液包裹着各个功能单位,形成了相互关联和交融的有机整体。校园建筑沿山水布局, “聚合”在一定的地形5条件舒缓的地方,形成集约空间;或是顺应山水条件“分散”形成组团格局,中间以绿地群落相联系,形成有聚有散的韵律,这也正是“因地制宜、灵活布局”的体现。 4 结 论 具有山水资源的校园比一览无余的平地更有造园优势,掇山理水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段,虽然以山水作为其园林的基础和骨架,但并非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山水原始状态,而是对其进行艺术化地加工改造。山水园林高校的形成原因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大学校园内建立起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系统,通过建立起多
10、层次的园林空间来容纳校园丰富的活动,人在其中获得各种微妙的体验。在中国园林规划中,对待自然山水地貌有三种规划方法,值得校园规划借鉴:依顺自然:尊重和发掘自然美,寻求与自然的交融;强化自然:通过人工手段,通过组织、改造空间形态,突出自然特色,形成环境特征;创造自然:修山理水,安排自然,使人工与自然一体化。再现自然,追求真趣,抒发灵性。 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它包括了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大学园林空间正是促成和唤起这两种交流发生的重要载体,一是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山水校园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形式来满足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二是山水园林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接近
11、自然的天性,其具体形式和内容也会影响活动的发生和人的体验,影响着学生的气质品格。因此,现代高校将中国山水园林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校园绿地规划设计中,以一定的秩序来加强山水6的优势和韵律,形成聚合与分散的合理布局,达到形式与内在的协调一致性,才是山水校园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江浩,王伯伟.大学形态的原型分类J.新建筑,2007(1). 2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3(美)弗朗西斯?D?K?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0. 4(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第二版):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