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陕西省碳排放的测定与产业调整分析摘要由于近年来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CO2 的高排放量已经引起了各界更多的关注。文章首先根据 IPCC 计算陕西省 20082014 年各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 CO2 排放量。结果表明,该地区近几年的 CO2 排放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来源主要是以煤炭为代表的固体燃料的燃烧使用。其次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CO2 排放主要来自于化工、电力、水泥等为代表的高能耗产业,基于对陕西省的能源和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考虑,最后提出了调整高能耗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鼓励新能源发展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一系列促进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产业
2、结构;经济增长;碳排放量测定;陕西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能源消耗所产生的 CO2 也随之不断增加,其引起的温室效应已经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降低碳排放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为之努力去实现的目标。根据 IEA 2009 年统计数据,2007 年中国燃烧化石能源所排放出的 CO2 已超过美国,中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一的大国。虽然当前我国还没有承担起降低碳排放量的任务,但进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肩负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由能源消费产生的问题在许多方面严重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如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方面都能受到
3、来自能源供给、能源结构2和能源战略的影响。1 1 陕西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现状分析 1.1 陕西省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 陕西是我国的工业大省之一,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尽管它拥有极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但其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利用率不够高,对煤炭和石油能源的依赖程度过于严重,企业生产力水平整体上较低。2陕西省能源消费变动特点是:能源消费增速较快;能源消费框架比较单一;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于化石能源,煤炭消费比占较大;工业消费占据主体地位。这是因为从 2000 年,国家开始施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西部地区发展,能源产业作
4、为陕西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快速增加。3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面对高碳的发展模式,所以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陕西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 陕西省目前的能源消费主要由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和电力消费四部分构成。5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调整影响着能源消费,不同产业部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同。第一产业对煤炭消费的占比远超其他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主要为对电力和石油的消费,并且,不同产业的耗能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因而三次产业的调动将直接影响到能源消费的变化,尤其是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直接关系着陕西省能源消费的总量。并且,因
5、为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消费的强度不一,重工业能源消费强度高,轻工业能源耗费强度低,所以轻重工业的比重也会对能3源消费量产生影响,可见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6 1.2 陕西省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陕西省从 2000 年经济总量就迅速增长并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长水平,2014 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 16045.21 亿元,比 2000 年的经济总量 1804 亿元增加了 8.89 倍,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以矿产能源开发和消耗为主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图 1 为 20002014 年陕西GDP 与全国 GDP 的对比。 图 120002014 年陕西 GDP 与全国 G
6、DP 的对比 由图 1 可见,从 20002010 年陕西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从 20112014 年陕西省的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此,本文将对影响陕西省经济大幅增长的产业进行研究,探究各产业在陕西省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表 1 说明了 20082014 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在陕西省生产总值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其中第一产业主要为农业,包含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等的传统产业;第二产业主要为工业,包含以制造业与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第三产业主要为服务业,包含了高新技术产业,流通业,金融业等代表的现代服务产业。在产业结
7、构中,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最大的是工业,这是因为它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高,说明假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工业是关键。7 由表 1 可知,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基本不变,而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略有上升,唯独第三产业的占比在 20092012 年反4而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到了 2013 年、2014 年又处于缓慢上升中。由于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第二、第三产业分析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寻找其可改变性。 2 陕西省能源数据的整理分析 需对近年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的变化规律和它的驱动因素认识进行首要明确,只有在对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
8、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才能保证既能使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又可以寻找最为有效的减排路径,为达成发展和减排的双赢目标的一系列后续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8本文主要对陕西省近几年的能源消费进行分析,主要的几种能源的消耗状况如图 2 所示。由图 2 可知,煤炭占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且逐年快速增长,而焦炭、原油、汽油、煤油的消耗量基本保持不变,但较煤炭所占的比重来说,还是相差甚远。所以在对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分析时,本文将以煤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煤炭的数量、使用效率及由此产生的 CO2 排放量进行对比,由此对第
9、二、三产业中可以调整的产业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减少 CO2 排放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良好发展。 陕西省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对煤炭的消耗,本文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陕西省20012010 年能源消耗 CO2 排放量。 本文选取 20022010 年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消费量进行统计整理,其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陕西省地区能5源平衡表。地区能源平衡表中提供了各品种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量、损失量和终端消费量。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整理计算各品种能源消费量。为进一步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化石能源在能源投入产出端,如煤炭火力发电与供热产生了碳排放,其消费量应该计入能源消费量,而在
10、终端消费量中用作工业原料、材料的能源消费因为没有直接燃烧而产生碳排放,其消费量应不予统计,如表 2 所示。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采用 IPCC 推荐的化石能源排放因子,但该因子并不与我国能源排放测定的实际情况相符,因此我们应根据陕西省实际能源测定进行调整。9碳排放强度指增长一单位的 GDP 的碳排放强度,每单位 GDP 排放的 CO2 下降,说明该地区实现低碳发展。碳排放量与 GDP之比,一般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 CO2 排增的关系。假如区域可以在减少单位 GDP 的同时,保持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就说明其实现了低碳的发展模式。图 3 为陕西省 20012010 年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的
11、关系。 从整体上看,陕西省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其主要源于工业、建筑业、电力产业等的对煤炭消费增长,工业企业一般是能耗产出较高的企业,其消耗模式难以改变,因此我们应主要从其他产业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量,促进节能减排。 而在节能减排时,从其产业的生产成本来看,我们可以从其消耗的能源入手,利用碳排量较低且成本也低的能源来替代碳排放量较高且成本较高的能源。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电力行业利用水利、风能发电,降低火力发电的比重,则其节能减排的空间巨大;此外,政6府应调整交通运输业对于能源的使用,加大在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的投入经费,也可以降低碳排放量。 3 结论 通过
12、研究发现,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都处于快速增长期,我们应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处理好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之间及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政府若在短时期内强行压低煤炭的比占,会严重危及到陕西省支柱产业与经济框架的平滑调整,反而制约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能源结构对降低能源强度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更为明显,所以政府应该给省内能源结构一个充分合理的调整期和适应期。 因此,本文就陕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通过制定合理高效的能源政策,逐步降低煤炭消耗比重。提高煤炭在生产中的使用效率,对其排放的废气等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第二,在第二产业中,对于这种能耗产出都比较高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
13、使其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就第三产业而言,可以利用陕西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加大在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开发和投入,使陕西省实现工业化到现代服务业化的缓慢转变。 第三,合理利用陕西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和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71朱智文,张娟娟.甘肃省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产业经济,2015,5(1):82-84. 2窦红宾,李朋林.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1(2):233-236. 3张亚南.陕西省能源产业的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减排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3. 4李峰,杨青.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4):231-234. 5马远鑫.陕西省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6张元元,王琴梅.能源消耗与陕西省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25(9):79-83. 7周江,李颖嘉.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J.求索,2011(12):41-44. 8王鹏.陕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碳排放预测D.西安:西北大学,2014. 9刘宇光.陕西省碳排放特征与未来减排潜力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