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烧钱多估值缩水竞争激烈 美团需靠合并打破行业死循环在 O2O 平台的竞争中,一方敢于提高佣金或者稍微涨价,商户或用户就跑到对手平台,这是一个大家都不能盈利的死循环。融资到 G 轮仍未上市的美团,亟需摆脱这种死循环 近日,美团再成绯闻主角,有传言称其将与百度糯米、外卖合并。一时间,坊间就是否会出现第二个“滴滴+Uber”展开热议。不过紧接着,百度官方回应称,该传闻与事实不符,而美团则未予置评。 而就在不久前,美团曾猝不及防地宣布获得了华润的投资,这已是美团的 G 轮融资了。距离上一次融资仅半年时间,难道这半年时间美团又烧完了 33 亿美元?这些钱都花在哪里了?都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一个值得注意
2、的问题是,如果创业公司在 D 轮融资后仍未上市,那么就意味着上市之路不容乐观。此前,凡客“马拉松”式的融资至 G 轮后没有下文,难道美团也要步其后尘? 33 亿美元去哪了? 当年的美团骁勇善战,从“百团大战”中杀出重围,备受资本追捧。而如今的美团却是如履薄冰,甚至有媒体报道称,美团内部的高管曾自嘲称:美团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烧钱补贴。 美团似乎已掉进一个黑洞,它还要烧多少钱?还能烧多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盈利?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2根据公开资料查看美团的融资情况,其融资金额从有明确的数额到只有大概的数额,到现在甚至还出现金额不详的表述。就像此次 G 轮融资,只对外公布投资方是华润,但对于融资金
3、额和估值却只字未提,外界猜测,这或许是由于融资金额不太理想的缘故。 查看美团历年来的融资金额发现,其额度越来越大,频率也越来越高,烧钱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根据知乎爆料帖内容显示,美团几块主要业务到店事业群、美团外卖、猫眼电影、酒店,2015 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的亏损状况分别为 3 亿、1.5 亿、1 亿、0.5 亿,加总后即美团月均亏损达到 6 亿。如此算来,难道美团在与大众点评合并成为“新美大”之后所得到的 33 亿美元还不够烧半年的。 美团烧钱带来的回报是,在团购、外卖和电影票业务中都取得暂时领先,但在酒店和外卖市场接连败北,两个业务的共同点是:在线化程度低,资源分散,产品种类更复杂、从业人员
4、良莠不齐等。这就意味着在酒店和外卖领域不是砸钱就能砸出市场份额的,而是要注重其背后的技术和服务。即使现在美团每月在酒店和外卖市场上补贴超过 2 亿元,仍举步维艰。 能撑住多少的估值? 作为美团的独生子,猫眼在出生之时就承载着“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之一”的希冀,也长期占据国内电影票预订市场领先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美团将猫眼电影独立拆分,外界本以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电影票业务,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王兴最后选择将其进行3抛售。今年 5 月底,光线传媒公告称与猫眼电影完成换股协议,控股57.4%猫眼电影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美团注册公司三快科技持股 32.6%,猫眼员工持股 10%。至此,猫
5、眼电影正式归入光线传媒旗下,光线传媒给出的估值为 83 亿元。 虽然猫眼的盈利不高,但电影业务是支撑美团估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砍掉这类高频低价业务不仅仅会影响美团的流量,更会打消美团的想象空间。有业内人士表示,美团出售猫眼可视作收缩战线、减少补贴的信号,因为电影业务需要有资源支持,但是势必影响美团的估值。 此前,美团在一级市场的估值为 180 亿美元,一般二级市场的估值普遍都低于一级市场。由此看来,美团熬到上市时,估值将会被缩水到怎样的程度,不得而知。 另外,根据亿舟资产官网发布公告内容显示, “亿舟资产-独角兽股权投资基金 3 号-新美大”私募基金第 4 个开放期已于 2016 年 08 月
6、19日募集结束,于 2016 年 08 月 22 日成立。亿舟资产还表示,该基金受让阿里巴巴老股份额的估值价格为 124.5 亿美元,为本轮融资估值 150 亿美元的 8.3 折,安全边际高于市场同期同类型产品。 不仅如此,还包括有道资本、恒天融泽资产管理公司也在出售类似产品。 靠合并打破死循环? 多线作战的美团也遭遇到强烈的竞争对手,在各个战场,美团都不是一家独大。在团购市场有着百度糯米这一强劲对手;在外卖市场,不仅有百度外卖持续性地补贴,还有引入阿里的饿了么也在进行口碑整合;4在酒店业务上,则面临着携程网和去哪儿网的围剿。 据了解,美团此前一直在走淘宝老路将业务线延伸至“互联网支付”领域,
7、但其在今年 3 月悄然上线的“银行卡支付”功能,却被网友实名举报到央行等监管部门。目前央行对网络支付牌照发放审核越来越严,几乎已经不再新发牌照,美团拿到支付牌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无支付牌照,美团在线上交易中的许多想象无法延续下去。 针对近日盛传的美团将与百度糯米、外卖合并,尽管百度否认、美团未予置评。但业内人士认为,O2O 平台本质是在连接供需,理论上最终每个细分市场将只需要一个大的平台。如果不合并,不补贴用户就要补贴商家,敢于提高佣金或者稍微涨价,商户或用户就跑到对手平台,这是一个大家都不能盈利的死循环,合并将为盈利带来可能,滴滴快的、携程、去哪儿网等多起合并案证明,O2O 行业一定是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