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职业指导摘 要: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日益成为社会和高校研究的重点。分析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结合工作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高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就业困难;大学生;职业指导;措施;对策 1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分析 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高校自身的因素。一方面,从社会环境因素讲,随着高校大量扩招,导致社会需求量与毕业生数量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造成“供大于求“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问题,高校许多专业不能紧跟社会需求,造成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眼高手低“现象以及企
2、业招聘不到合适的毕业生现象时有发生。产生这一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专业设置不能紧跟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应用型和操作性不强。其二,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素质不高,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和效果不明显。表现在对就业指导教师培训不够,课堂理论讲解多,求职环节现场指导与模拟不够,就业指导效果不显著。 2 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 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第一,根据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政策,2保障这一群体有业可就。继续完善“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义务服兵役“、“特岗教师计划“
3、、“三支一扶计划“等各类计划项目的政策。通过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使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有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以便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就业。政府要继续在助学贷款代偿、住房补贴、毕业生户口政策方面营造宽松的就业政策。另外要继续加强和规范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方面的监督,积极关爱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 第二,高校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紧跟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注意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与相关专业企业建立实习与就业合作关系,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及通畅的就
4、业渠道。 第三,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配备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高校要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中,从大一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时结束,不能只在毕业生中进行。另外,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参加国家就业指导师培训和研修等相关学习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各种形式的实践课程相结合。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形式以就业指导课相关课程为主,就业报告、就业咨询、就业现场模拟比赛等活动为辅,将就业指导教育与就业咨询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科学、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3 针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3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因家
5、庭贫困、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就业观念、他人不当引导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就业困难。针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高校要结合他们实际的情况,分类指导,从各方面想对策,解决他们的就业困难问题。 针对因家庭贫困而在就业方面出现困难的学生,要在经济上提供支持。比如通过发放学校和学院“求职困难补助“等措施,解决毕业生求职时交通、着装、求职材料、求职培训等方面的费用,切实解决他们因经济问题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针对因心理问题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要在心理咨询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就业时出现自卑、迷茫、失落等心理问题的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找准定位,提供可参考的就业目标,并加强后续跟踪服务
6、。 针对因学习成绩差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要在学业帮扶上下功夫。特别是有多门不及格考试和需要清考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尽快通过考试,修满学分,解决他们在求职时可能出现的被拒面和拒签情况的发生。 针对因就业观念有问题、就业期望值较高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大学生求职薪水状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针对他人不当引导,比如父母、亲戚朋友等对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工资等方面给予的不当引导和干扰而出现的就业困难,要加强与其父母等的联系,降低不当引导对学生的影响。要引导他们,树立自我意识,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找准定位,适时就业。
7、4综上所述,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高校和社会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寻求解决对策。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操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方面着手,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群体的顺利就业,切实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岳喜凤,邓术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高等教育,2013(8):193-195. 2杨在华.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及现代化, 2007(2): 75-80. 3方红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6-37. 4翟丽莎.对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思考J . 安阳师范学院学,201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