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教育的价值分析摘 要: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增强,必须实施渗透教育,这有助于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克服和弥补灌输教育的不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育;价值分析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32 渗透教育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法,它不同于灌输教育的直接和开门见山,而是将教育者所倡导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等融入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 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施渗透教育,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克服和弥补灌输教育的不足。
2、一、积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世界始终存在不安定因素。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向我国进行渗透,尤其是在高校,一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展开,他们意图通过抢夺青年一代来打乱我们的阵脚,颠覆我们党的领导。在国内,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现期。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由此而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2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使得人们
3、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多,内容更丰富。信息量的骤增,给人们带了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引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巨大,思想认识问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人们思想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方面,人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意识、个体意识等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因着“政治人”向“经济人”的转变和“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使得人们服从塑造的意识减弱,逆向思维增多,更加强调自我实现,更加关注与自身的发展等相关信息。这些变化并不是说人们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了,相反,人们更加渴求精神上的关怀,只是人们不再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要求方法富有吸引力、感染力;
4、渴望人格受到尊重,要求与教育者民主、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厌恶和排斥“我说你听” “你打我通”的单向灌输;渴求情感的沟通,能就自己所关心的人生和社会议题进行主动探索,喜欢进行自主判断和取舍,不满足于简单接受某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总之,面对新的环境,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耐心细致的说服和疏导、平等地交流、沟通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而这些教育方式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渗透教育。 渗透教育是与灌输教育相对而言的,旨在通过间接的、隐蔽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寓于各种教学活动和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教育对象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它从属于思想政治教
5、育方法体系。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毋庸置疑,唐代3著名诗人杜甫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对 “渗透教育”涵义最经典的诠释。长期以来采用单纯的灌输教育方式带来的弊端引起了人们的批判,而渗透教育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够有效地弥补灌输教育的不足。但批判灌输教育的意义并不是无限制的,经验和事实已经表明: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应该是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任何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只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削弱。总之,两种教育方法各有千秋,各有其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孤军奋战无异于带着镣铐跳独舞,因此,要想真正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新形势,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须在加强和改进灌
6、输教育的同时,注重实施渗透教育。 二、克服和弥补灌输教育的局限性 灌输教育曾经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发挥过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在当今日益开放的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思维意识日趋活跃,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如果单纯依靠灌输教育而不思进取,沿用传统的套路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不消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有更大的作为的。灌输教育有着天然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现实生活脱节。灌输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其对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运用缺少重视,专注于概念的知识传授、抽象阐述,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得德育失却了价值认同与思想形成的作用,而单单沦为一种知识记忆和应付考试的活动。人性的教化、
7、德性的生成不同于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不是单凭讲授几堂课或识记几条原则规范就能实现的。德性的形成需要主体生活世界里的生命体验和在生活世界中的4实践参与,化理论为德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有心智美德和道德美德两种。教育是心智美德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习惯则是道德美德乃是的源头。亚里士多德此主张意思是说, “教授的道德”和“形成的美德”构成了人的美德。以外的灌输教育,将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教学,只重道德的知识方面的教授,脱离了德性培养和主体的生活实际。这种远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的道德灌输和原则教育,枯燥乏味,脱离实际,会导致道德虚无成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和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口号”和“空
8、壳” ,并衍生具有双重人格的受教育者和伪君子。 忽视客体自主性。灌输教育大多是通过课堂的操作来实现的。就采用的具体方法而言,主要采用讲授法、说理教育法,至于课外实践、参观等活动并非经常性的行为,仅作点缀而已。讲授法和说理教育,是一种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方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强制性色彩。在灌输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天然的施教者和权威,他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雕琢和加工的教育对象受教育者,窃以为只要持之以恒,即使受教育者主观反对,最终也能产生一定效果。但这种单纯、一味的硬灌会使人产生“抗药性” 。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特别是当前人的自主意识觉醒、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
9、情况下,人们更渴望有自主选择德育模式。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关、重视并满足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否则一味地注入,势必会出现说者喉干舌燥,听者如坐针毡。忽视受教育者自主性需求的教育方式注定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效果难以得到验证。单凭考试分数的高低是无法得出道德水平高低5的结论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比例关系。孔子早就告诉过人们,看一个人是否德行高尚,不仅要观其言更要观其行。一个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人,不代表其思想政治素质很高,两者不构成必然关系。因为人的素质不仅表现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时还体现在其实实在在的行动当中。单一的采用灌输教育,忽视渗透教育,长期采用容易导致受教育者形成“双重
10、人格” 。意思是说,测试中得高分的受教育者,可能在老师或他人面前是表现出道德素质良好,然独处时却有可能道德败坏。这种人具有双面人格,在一个世界里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则为获得自我满足而不惜违背教育主旨。 而教育者还自以为收到了令人信服的教育效果,殊不知自己其实是处于被虚假的表象所糊弄了,这种教育效果“水分”太多徐大打折扣。 灌输教育所具有的这些局限性,单靠灌输教育自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我们在加强和改进灌输教育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口。渗透教育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它不仅能够有效弥补灌输教育的不足,而且有着灌输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长期以来,渗透教育为人们所忽视,这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渗透式教育的成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那就是,教育者必须重视通过人格的力量、环境的熏染、文化的浸润等潜在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使之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不能不重视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2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